東孫村(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下轄村)

東孫村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位於閻良區南部,武屯鎮西南四公里處的清河北岸,東臨楊居村,南隔清河與交口相望,西與北屯街道辦的浩東村接壤,北與仁官村毗鄰,轄清陽、石家、東孫、中孫、西孫、東河、西河、胡李、李家莊、宋家、宋家莊、趙家莊12個村民小組。有3400多人,村民依河而居。村上建有奶牛場,占地10餘畝,奶牛存欄150頭,全村建有4個奶牛養殖小區,存欄達600餘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孫村
  • 別名:小清河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
  • 政府駐地:武屯鎮
  • 電話區號:029
  • 郵政區碼:710089
  • 面積:5362畝
  • 人口:3400(2014年)
  • 方言:關中方言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火車站:閻良區
  • 車牌代碼:陝A
  • 農作物:閻麥8911、閻麥9710
地理環境,下轄,清陽組,石家組,東孫組,中孫組,西孫組,東河組,西河組,胡李組,李家莊組,宋家組,宋家莊組,趙家莊組,本村人物,文物古蹟,趙家莊事件,教育簡史,醫療衛生,東孫村名人,東孫村農作物,閻麥8911,閻麥9710,胡李國小,巷裡橋,清河,東孫村地道,

地理環境

東孫村位於武屯鎮西南四公里處的清河北岸,東臨楊居村,南隔清河與交口相望,西與北屯街道辦的浩東村接壤,北與仁官村毗鄰,轄清陽、石家、東孫、中孫、西孫、東河、西河、胡李、李家莊、宋家、宋家莊、趙家莊12個村民小組,村委會設在東孫村。2010年有耕地5362畝,775戶,3226人。屬涇惠四支渠南支渠灌區。主產小麥、棉花、蔬菜等。清代該村屬臨潼縣永豐鄉永豐里管轄,解放前屬臨潼縣交口鎮第六保。新中國成立後,屬交口區胡李鄉(七鄉)。1957年劃歸武屯鄉,成立日月農業社。1958年屬閻良大公社武屯管區。1960年改稱東孫大隊。1961年屬武屯公社。1984年更名為東孫村,屬武屯鄉。1987年隨武屯鄉劃歸西安市閻良區管轄至今。
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東孫村

下轄

清陽組

該自然村原名北巷裡,清代康熙年間吏部劉曾於村南清河上倡建巷裡橋。後因該村處清河之陽,遂稱清陽村。該組解放初期有耕地900畝,18戶人家,計100餘口人。2010年有耕地650畝,97戶,490人。1958年大躍進搞“一平二調”把部分土地劃撥給了鄰村。本組張姓四支均為當地老戶;王姓解放前從洛南縣遷到此地;黃、郭二姓於民國十八年從河南遷此居住;徐姓1968年從商縣婚嫁來此地落戶;田姓是1962年從銀川返遷安置的庫區移民。

石家組

該組原名北巷莊,因石姓人家在此居住最早又是當地老戶,故後改名為石家。該組解放初有耕地200多畝,6戶,30口人。2010年有耕地360畝,58戶,220口人。張姓有四支,三支為老戶,另一支1953年建閻良機場時從閻良鎮廟前村遷來;胡姓解放前從胡李村遷來;龔姓解放前從東北遷來居住;韓姓解放前從東河來此居住;劉姓為當地老戶;郭、李二姓是1962年從銀川返遷安置的庫區移民。

東孫組

很早以前,該村名為簸箕孫,因該村地形酷似簸箕而得名。解放初,該村名東孫村。建國初有耕地800多畝,30戶,約100口人。由於分隊時給中孫組劃出部分土地,2010年有耕地430畝,64戶,265口人。孫姓二支、魏姓一支二門、宋姓一支均為當地老戶;計姓解放前從西安遷來居住;王姓隨母婚嫁落戶於此;趙、蘇、田姓是1962年從銀川返遷安置的庫區移民。

中孫組

該村位於東孫與西孫中部,故名中孫村。1949年有耕地200多畝,10戶,50口人。2010年有耕地349畝,45戶,191口人。孫姓一支四門,從東孫組分出;田姓一支二門,清末從洛陽遷來;徐姓一支三門,解放前從河南遷來;劉姓解放前從渭南故市遷來;張姓為當地老戶;李姓一支二門,解放後從西孫遷此居住;王姓二支,一支為當地老戶,一支是1980年從商縣婚嫁來此落戶;另支田姓是庫區移民,1962年從銀川返遷安置於此。

西孫組

該村位於東孫的西部,故名西孫村。1949年有耕地120多畝,7戶,30口人。2010年有耕地160畝,19戶,82口人。現有孫姓二支、韓姓一支二門;劉、鄧、尹三姓均為當地老戶。

東河組

清末湖北災民在清河邊鑿窯而居,因位於東孫村東部的清河邊,故稱東河村。上世紀六十年代政府為了村民居住安全,在清河北岸的平坦地帶統一給每戶劃定宅地,村民開始遷現址。解放前有村民9戶,45人,耕地面積180多畝。2010年有村民37戶,154人,耕地面積230畝。姓氏有萬姓一支四門、王姓一支二門、韓姓一支三門、胡姓一支二門、李姓一支四門;曾、賈二姓解放前就在此落戶;蘇、田二姓是1962年從銀川返遷安置的庫區移民。

西河組

民國時期臨潼鐵爐等地災民在清河岸邊鑿窯而居,因處西孫村西南清河邊,故名西河村。上世紀六十年代,政府為了村民居住安全,在清河北岸的平坦地帶統一給每戶劃定宅地,村民開始遷現址。解放前該村有村民10戶,50人,耕地面積200多畝。2010年有36戶,170人,耕地面積248畝。該村村民是民國十八年年饉後從外地遷來的。劉姓一支、王姓一支從臨潼鐵爐遷來;林姓一支,從藍田縣遷來;張姓一支,從河南遷來;曾姓一支從銅川遷來;解放前夕,杜姓從河南遷來,呂姓從臨潼交口遷來,賈姓從銅川遷來;劉姓一支1958年從山東省成武縣汶上鎮傅譚村遷來;1962年田姓庫區移民從銀川返遷安置於此。

胡李組

該村因胡、李二姓老戶人家居住時間最早,故名胡李村。解放初有耕地1307多畝,25戶,150口人。1958年大躍進“一平二調”時把部分土地劃撥給鄰村。2010年有耕地830畝,125戶,518口人。李姓分東李、西李二支,每支各有四門;胡姓二支均為老戶;常姓一支三門,民國年間從閻良北朱遷此;楊姓一支二門為老戶;王姓二支,民國十八年從臨潼鐵爐三王村遷來;張、賀二姓均是十八年年饉從藍田縣許家廟遷來;白姓解放前從渭南故市來此落戶;劉姓1950年從富平遷來居住;1969年遷此的趙姓和1989年遷此的曹姓均因婚嫁從商縣來此落戶。

李家莊組

山東益都縣移民李姓倆兄弟信福和信華在該村居住最早,故村名為李家莊。全村解放前有耕地80多畝,3戶,14人,2010年有耕地170多畝,25戶,115人。李姓二支,一支二門為老戶,另一支1951年從山東遷此居住;宋姓民國時期從宋家遷來;田姓是1962年從銀川返遷安置的庫區移民。

宋家組

宋家村因宋姓建村,故稱宋家村。宋家譜系“晴、天、大、維、啟、福、永、彥、子”九輩至今未亂。解放初有耕地700多畝,19戶,85口人,2010年有耕地620畝,85戶,333口人。該村楊姓1947年因婚嫁從商縣遷此;趙、儲二姓均系1984年隨女兒婚嫁由商縣遷來落戶;華姓是1962年從銀川返遷安置的庫區移民。

宋家莊組

當地民諺曰:“清河流水要轉彎,必然要出官。”傳說明朝時宋家出了一名“道台”官,其家有傭人,宋家莊就是道台家的傭人在這裡繁衍生息而形成的一個村子,故名宋家莊。解放初有耕地200多畝,15戶,30口人,2010年有耕地235畝,28戶,111口人。宋姓三支均為老戶。張姓是1962年從銀川返遷安置的庫區移民。

趙家莊組

清末,山東益都縣移民在宋家堡西的大溝里鑿窯而居,人稱趙家窯。民國中期後,村民陸續北遷今址,沿用老家村名,遂稱趙家莊。1937年初至1938年春,中共交口地下黨組織曾僱傭20多人在趙家窯造槍,壯大革命武裝。解放初趙家莊有耕地500多畝,40戶,180口人,2010年有耕地1080畝,157戶,667口人。趙、劉(祖籍山東淄博)、李、陳、梁(祖籍山東益都縣)等姓祖上均從山東遷來;魯姓解放前由江蘇微山湖附近遷來;韓、王二姓解放前從新興官路石川河窯遷來落戶;郭姓上世紀七十年代因婚嫁從山東遷來;王、曹二姓均因婚嫁1980年從商縣遷來落戶;1962年從銀川返遷安置的庫區移民有蘇、田二姓。據《趙氏家譜》記載,趙氏先祖元末從江蘇沛縣遷至山東益都縣(今青州市)城北五十里朱良鎮鳳凰台旁居住,九世孫趙虎、趙祿兄弟二人定居朱良鎮小營,後子孫繁盛,遂更村名為趙家莊。清光緒十五年(1889),趙家莊趙氏十二世孫趙允岳(趙虎後人)、十三世孫趙清(趙祿後人)兩戶來陝,落居臨潼渭北清河邊趙家窯,後遷今趙家莊。解放初,同宗趙同福(趙祿後人)一家也由山東老家遷來落居於此。

本村人物

趙志望 譜名金桂,1903年生於趙家莊一戶農民家中。家境較為殷實的子望幼年聰明機靈,應變能力較強,深受大人喜愛。成年後社交廣泛,能說會道,後經人推薦擔任了交口鎮聯保主任。西安事變後,地下黨組織為了適應新的形勢決定在交口鎮建立兩面政權。趙志望主動辭職,把聯保主任的位子讓給了地下黨,自己則暗地配合,積極靠攏黨組織。1939年4月臨潼縣長雒士驪到交口視察後,任命反 共分子曹耀宗為交口鎮長。曹到任後大喊“我是提著頭來交口的,要把共產 黨的根挖掉”。地下黨於1939年臘月初八將曹耀宗及其親信擊斃。事後,趙志望被推為鎮長,從而使交口鎮的兩面政權和武裝鬥爭堅持了四年之久。解放後,趙志望被選為省人民代表、省政協委員、臨潼縣政協委員。“文革”中,趙志望受到迫害,於1967年含冤自盡,時年64歲。
宋維敬 乳名“馬”,1919年生於宋家村一戶農民家中。兒時的維敬聰穎好學,膽識過人,18歲竟擔任了交口鎮第六保保長。在任期間,不唯上,不畏權,盡力維護民眾利益。不久迫於壓力而回家種地。1954年他回響政府號召,組織民眾在交口區率先成立了宋家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他又組織成立了高級農業合作社。為了各村兒童上學方便,在他的力主下,建起了占地25畝的胡李國小。他帶領民眾辦磚廠、開油坊、修抽水站,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為了排除抽水故障,五十多歲的他帶頭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為了趕工期,他堅持不下工地,餓了吃冷饃,渴了喝涼水。他為發展集體經濟,改善民眾生活忙碌了二十多個春秋。1999年因病與世長辭,享年80歲。時至今日,東孫人民也沒有忘記這位德高望重的好乾部。
曲德順(1923~1972)乳名德娃,又名敬德,祖籍山東,生於三原縣徐木鄉福音村,後移居今閻良區武屯鎮趙家莊。畢業於福音村的福音中學,後投考黃埔軍校。1942年編入國民黨軍隊75軍42師105團3營2連,隨部隊開赴抗日前線,先後參加了中條山戰役、靈寶戰役等,由於作戰勇敢,被任命為二連連長。1946年退伍,攜家眷落戶到趙家莊其岳父家。後多次提出去延安參加革命,其岳父處於安全考慮,堅決反對,終未能成行。文革中,曲德順受到衝擊和迫害,於1972年含冤而死,年僅49歲。
胡文智 乳名“東林”,1922年生於胡李村一戶農民家中,家道較為殷實。從建國中學(在粟邑廟)畢業後,先後在櫟陽國小、尚寨國小、南寨國小、宏豐國小以教書為掩護,秘密進行革命活動,期間加入中國共產 黨。1949年5月臨潼解放後,胡任交口區財政科科長。1953年任縣財貿部長。1957年調閻良區任區委書記。1961年調臨潼縣公交局任局長。1963年任臨潼縣副縣長。他每次回家鄉都是自己一人騎腳踏車,從未見到過坐汽車。回到村里跟民眾交談最多的是農業上的事,根本沒什麼官架子,很樸實隨和,深受民眾的歡迎。人民愛戴的好縣長鬍文智受“極左路線”的壓力太大,於1965年含恨自盡,時年43歲。“文革”後,其家屬受到政府關照。
王志龍 乳名長德,1927年生於趙家莊一戶貧苦的農民家中。十多歲時上國小讀書,由於家貧,中途輟學。1948年20歲的王志龍為了全家人的生活,自賣壯丁,被編入臨潼縣自衛團。1949年5月,臨潼縣城和平解放,自衛團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在三原進行整頓。隨後編到十九兵團到天水軍區訓練。不久奉命駐防華東地區。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在上甘嶺戰役中不幸中彈負傷,被中共中央軍委授予二等功。王隨後回東北後方陸軍醫院治療。1953年復員回家。1954年舊傷復發有感染,到臨潼人民醫院治療無效死亡,年僅27歲。
萬勇 祖籍湖北均州,1953年生於東孫村東河組。在“文革”中唯讀了3年國中的萬勇,畢業後回家務農。1989年,他被招聘到武屯鄉農技站工作。他選育的閻麥8911,高產、穩產、抗倒、抗病,不僅是關中灌區的重點推廣小麥品種,而且經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在河南、安徽黃淮海區域大面積推廣。其中省內種植面積1000多萬畝,創造社會效益3.3億多元。1997年萬勇又和王博選育出“閻麥9710”,2003年開始參加陝西省區域試驗,表現出農藝性狀突出、抗性強、豐產潛力大、品質優良等優點。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在省區試種中位居第二名,比對照品種小偃22增產5.4%。 “閻麥9710”的選育成功,極大豐富最佳化了我省小麥品種結構,對穩定全省糧食生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06年10月,萬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評為 “星火科技先進工作者”。2010年11月,萬勇同志不幸因病去世,年僅57歲。

文物古蹟

【宋家老城】宋家舊有城牆,相傳建於明代,城牆用黃土築成,日久塌陷。1958年以前的宋家城牆,東西長180多米,南北寬150多米,城牆高2丈,基寬約1丈8尺,頂寬約5尺,頂上有城垛,垛高過人,繞城一周,上有炮眼,用來觀察防守。城牆東南凹入,故稱五角城。城牆內有更道約5尺,繞城一周,作為夜間巡邏使用。城外有城壕,壕寬約3丈,深約8尺,繞城一周。城內街道呈T型,東西街貫通,南北半截街通往北門。北城門安兩道單扇木門,門額為“河東保障”四字。北門裡西側為宋氏祠堂。城內南部被圈為該村“道台”宅第,在南城牆辟一小門,為道台家的私門。門外有道台建的望花台。1958年城牆被拆除。
【宋家城西清河岸邊的蛟龍碑】 清河過去常發洪水,為了防止其泛濫成災,民間捐物捐款,在宋家城西清河邊勒石立碑,祈求蛟龍顯靈,以鎮洪水,佑護萬民。據傳說此碑立於清朝初期,碑高七尺,寬1米,厚尺許。可惜此碑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修建宋家抽水站時被毀。
【宋家城西北角的老爺廟】 廟址坐北向南,占地三畝多。上殿是三間大房,為土木結構,內供老爺泥像一尊,有群像分布兩側。中部兩側有東廊、西廊,院內樹木成蔭,鬱鬱蔥蔥,一年四季香火不斷。每逢廟會或節日更為盛大,香火繚繞,人頭攢動,有抽籤問病的,有問吉祥鴻運的,也有取藥治病的。解放前該廟年久失修,村民宋維祿用村人漲河時撈取的木料加以修繕。廟前原有石碑記載築廟事宜。上世紀六十年代該碑被毀。
【清陽村北的陳店寺】 該寺歷史悠久,順治《臨潼縣誌》中已經有載。歷經滄桑後,該寺解放初已成為磚瓦殘壁。寺內原有僧人多名,每天早晚磬聲可聞。據老人傳說,此寺與附近的宏福寺、金佛寺、土佛寺均有地下通道相連。民國年間有一出叫《陳姑趕船》的戲,戲中故事與該寺有關。清陽村張德會家原藏有《陳姑趕船》一書,後來失遺。此寺毀於清末兵燹。記述該寺歷史的石碑現壓在宋莊東西路下。
【清陽村老城牆】 該城明朝時用黃土築成,辟有東西二門,一條街道貫通東西。東門門額為“望河樓”,西門門額為“西望瑤池”。東西城門上各築三間城門樓,磚木結構,有炮眼,可瞭望,可射擊。該城東西長190米,南北寬150米,基厚6米,高7米,頂寬5尺。頂上有城垛,垛高過人,繞城一周,上有炮眼,用來觀察防守。內靠城牆有更道約5尺,繞城一周作為夜間巡邏之用。城外有城壕,壕寬3丈有餘,深約八尺,繞城一周。1958年搜肥上地,城牆被毀。
【宋家莊西南角的貞節碑】 相傳清朝年間,經媒妁牽線,清陽村張姓閨秀和宋家莊藺姓公子約為婚姻,尚未過門而公子暴病身亡。藺家只有二老相依為命。心地善良的張家閨秀未經婚娶毅然來到婆家,日耕夜織,與公婆相依度日,把二老養老送終,仍孤身一人直到壽終。眾人聯名上報官府,鹹豐皇帝下旨,由當地官府經辦,勒石立碑於其墳前,旌表其節,後人稱貞節碑。該青石碑高約1.5丈,寬約3尺,厚約尺許,碑頂為雙鳳戲珠。碑頂下尺許有當朝皇帝聖旨: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落款為清鹹豐。1958年大躍進時石碑被拉走,說為打井所用,從此不知所終。
【孫述高墓碑】位於東孫村孫氏先塋,保存完好,長165cm,寬66cm,厚21cm,系宣統二年(1910年),東孫村的孫海清(民國時在陝西省財政廳任股長)為其父孫述高所立,碑文為當時寓居西安的甘肅名儒胡文炳撰書。墓碑正中書“顕考孫府君之墓”,右側記述孫述高的生平,落款為“例授徵仕郎甘肅補用直隸州州判己酉拔貢愚晚胡文炳頓首拜撰並書”。左側落款為“宣統二年十一月吉日立”。據碑文可知,孫述高(1836年—1907年)是臨潼縣永豐里十甲人。“賦性孝友,處雁行而忍讓,居鄉里而和睦,治家勤儉,教子有方”。墓碑證實東孫村(當時稱簸箕孫)清代屬臨潼縣永豐里十甲所轄,可補史缺。

趙家莊事件

民國時期,臨潼縣相橋鎮鎮鎮長秦頌臣手下有一個叫孫彥龍的,此人在投靠秦頌臣前,與趙家莊李文海(曾在許權中部隊當過兵)結下私怨,所以一直伺機找李文海報仇。交口地下黨組織掌握這一情況後,派進步人士梁信之做李文海的工作,使李的一干人成了地下黨掌握的外圍武裝力量。孫彥龍獲悉後,便鼓動積極反 共的秦頌臣捕殺李文海等人。
1941年8月11日黎明前,臨潼縣相橋鎮鎮長秦頌臣帶領80餘人包圍了趙家莊,企圖殺害掌握地下黨外圍武裝力量的梁信之、李文海二人。秦頌臣手下的孫彥龍帶一路人圍住李文海家,李被狗叫聲驚醒後,逃到趙金山家地窖里躲藏。秦頌臣設法將李文海騙出地窖,隨即綁在李家門口。另一路由李振邦帶領包圍了梁信之家,找人騙開梁家大門,將梁之妻子及五歲的女兒槍殺,梁信之持槍還擊。這時孫彥龍等人也趕來,向屋內投擲手榴彈三枚,梁信之衝出屋外,下到趙鐵家的井裡。秦頌臣著人喊話,梁信之就是不上來,後用煙火熏也無濟於事。他們束手無策,便用土填平了井口。這時地下黨員談國帆、王志溫等人組織地下武裝力量,並聯絡武屯鎮李丙章、閻良鎮張明軒、櫟陽鎮王雲從等率眾800餘人以打擊土匪為名趕赴趙家莊。秦頌臣聞訊,令張樹茂將李文海槍殺,搶了民眾一些財物後慌忙向東竄回相橋。秦頌臣的隊伍撤後,梁信之的弟弟於傍晚挖開地道,才將梁信之救出。秦頌臣在趙家莊受挫後,即向縣長王家麟匯報了情況。王第二天率領軍警便衣60多人及秦頌臣的80餘名爪牙,二次到趙家莊示威。此時,梁信之已逃往西安,王、秦遂無奈返回。

教育簡史

民國初期,由村民推薦理事長把胡李村原教堂改成學堂,聘請振興街道辦北譚村畢學德任教,周邊村莊的兒童多在此讀書。後趙家莊本村也辦起了學堂,第一任教師是宏豐村新民組的朱維漢。之後原簸箕孫又辦起一所學堂,聘請清陽村的石秀藥任教。1950年胡李宋家兩村推舉李文勝任學校理事長,又集資在胡李村南的老爺廟舊址上重新修蓋起了一座胡李國小。1956年宋維敬任胡李農業合作社主任,提議保留趙莊國小,同時增設清陽國小(均為複式班教學)。1957年占地25畝的胡李國小建成,時有教室6座、辦公室1間、教師住房9間、灶房一間、教師12人。上世紀七十年代胡李國小發展成戴帽中學,此時教師已成19名。1980年後中學撤銷,學校成為六年制完全國小。進入新世紀後,辦學條件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該校現占地10009平方米,建築面積860平方米,有學生175人,教師15人。

醫療衛生


東孫村原有武屯地段衛生院下轄的醫療站,又叫保健站。先後有趙如昇、張學正、宋大魁、張雪英赤腳醫生在此行醫,主要負責本村民眾的醫療衛生。改革開放後,地段衛生院在本村又設“東孫村衛生室”。近幾年廣大民眾都參加合作醫療,參合村民3240人,參合率達99.8%。防疫、合療、衛生等由村衛生室醫生張雪英負責。

東孫村名人

萬勇:男,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東孫村農技站技術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在“文革”中讀了3年國中,畢業後回家務農。以他為主引進選育的閻麥8911,因其高產、穩產、抗倒、抗病等特點,不僅是陝西省省關中灌區的重點推廣小麥品種,而且經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在河南、安徽、黃淮海區域大面積推廣。其中僅陝西省省種植面積1000多萬畝,創造社會效益3.3億多元。
·2001年12月被西安市科技技術委員會評為:“科技工作先進個人”
·2002年12月31日榮獲西安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3年3月24日被陝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評為會:“區域試驗先進個人”
·2004年3月29日:“陝西省科學技術獎”項目名稱:小麥新品種—閻麥8911,獎勵等級:三等。
·2006年10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評為:“星火科技先進工作者”
·2007年4月10日小麥新品種—閻麥9710(原代號y9710組合閻麥8911/小偃8788)由西安市閻良區農業站品種試驗站育成,經2006年11月17日陝西省第39次農作物品種審定會議審定通過,準予在適宜地區推廣。
·2009年4月被西安市勞動競賽委員會:小麥新品種閻麥9710項目獲得2008年西安市職工經濟技術創新優秀成果。

東孫村農作物

閻麥8911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麥2001007;品種名稱:閆麥8911;培育專家:萬勇; 選育單位:陝西省西安市閆良區武屯農技站、陝西省西安市閆良區種子公司;品種來源:8222-6系選省級審定情況:1997年陝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閻麥9710

品種原代號:閻麥9710
組合:閻麥8911/小偃8788
培育專家:萬勇
●2007年4月10日小麥新品種—閻麥9710由西安市閻良區農業新品種試驗站育成,經2006年11月17日陝西省第39次農作物品種審定會議審定通過,準予在適宜地區推廣。
●2009年4月被西安市勞動競賽委員會:小麥新品種閻麥9710項目獲得2008年西安市職工經濟技術創新優秀成果。

胡李國小

胡李國小位於渭北閻良區南部的清河,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東孫村下轄組胡李組,故此命名胡李國小。胡李國小學生來自東孫村清陽、石家、東孫、中孫、西孫、東河、西河、胡李、李家莊、宋家、宋家莊、趙家莊12個村民小組,775戶村民中。

巷裡橋

清代康熙年間吏部劉曾於東孫村清河上倡建巷裡橋。是一青石條拱橋,堅固耐用,寬7.5米,長30米,高8米。坐落在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清河上,橫跨清河南北兩岸,因東孫村下轄組清楊組原名北巷裡,故此名為巷裡橋。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衝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河上。清楊村與南巷村之間的界橋。大橋南岸為臨潼區,北岸為閻良區,是連線閻良區與臨潼區的重要樞紐。

清河

東孫村清河發源於銅川市耀州區,屬渭河二級支流,流經閻良區、臨潼區,至臨潼區交口鎮匯入石川河。隨著渭北工業區建設,航空工業組團快速發展,清河成為航空工業組團的城中河,由於上游建壩蓄水,兩岸污水隨意排放,違法占用河道建設現象嚴重,導致清河斷流缺水,水體污染嚴重,流域內生態環境遭受很大破壞,嚴重影響航空組團的城市形象和經濟發展。東孫村清河是閻良區和臨潼區的一條界河,從境內西南振興鄉慕鄭村入境、由西北向東南經振興、北屯、武屯3個鄉,於武屯鄉小蘇村出境。區境內流長28公里,境內河道控制流域面積約180平方公里。兩岸多陡崖,河床狹窄、河溝平均寬170米,河水含泥沙量大,兩岸多有蘆葦生長。清河系石川河右岸支流,由清峪河與冶峪河匯流而成。清峪河又名清濁河,源於耀縣照金鎮西北的野虎溝,向南過白村為淳化、耀縣界河,過岳村為三原、涇陽界河;冶峪河一名冶峪水,源出淳化縣北安子哇鄉老城灣,兩源相隔不遠,一在石門山東南,一在石門山之南。冶峪河出谷口有臨江潭,峽谷飛瀑,景秀迷人,正南行繞淳化城轉東南,過黑松林、石橋,入涇陽口鎮、雲陽,在三原安全灘匯清峪河,向南又急轉東偏北行,河床深切百餘米,由三原城北經大程入臨潼,轉東南流注入石川河。清河長147公里,長於石川河幹流,集水面積1550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3‰,年徑流量0.63億立方米。

東孫村地道

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轉發國務院11月24日《關於糧食問題的報告》時,傳達了毛澤東主席“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6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對國際形勢的估計過於嚴重,毛澤東主席強調要突出備戰問題,要準備糧食和布匹,要挖防空洞,要修工事。根據這些精神,1969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決定成立全國性的人民防空領導小組,各省、市、自治區也紛紛成立各級人防領導小組,在全國廣泛地開展了民眾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動。於是人防工程規模在已有的基礎上迅速擴大,人防工程的規格不斷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