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壩蠶繭

東壩蠶繭

東壩蠶繭,廣東省鬱南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東壩蠶繭”具有外觀潔白、繭層率高、繭絲長、萬米吊糙率低、解舒率高等特點,用“東壩蠶繭”生產的蠶絲更以其潔白柔軟而深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出口外國的最早產品之一。

2010年07月1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東壩蠶繭”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壩蠶繭
  • 產地名稱:廣東省鬱南縣
  • 品質特點:外觀潔白、繭層率高、繭絲長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2010年71號
  • 批准時間:2010年07月13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東壩蠶繭外觀潔白,具自然光澤,清潔和潔淨度分別達到98分和94分以上。繭層率為46%以上,繭絲長≥900米,解舒率70%以上,解舒絲長630米以上。毛繭出絲率≥36%,3米吊糙≤2.2次。以東壩蠶繭加工的生絲,更以潔白柔軟著稱。
東壩蠶繭東壩蠶繭

產地環境

廣東省雲浮市鬱南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長、氣溫較高,雨量充沛。蠶桑一年可產七、八茬二十批次以上,其區域背山面江,地勢低,土壤濕潤,沖積的淤泥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有機質微量元素十分豐富,所種的桑葉枝繁葉茂,桑葉營養十分豐富,大大滿足了蠶生長發育需要,因此所產的蠶繭品質獨特,絲產量高,質量特優。

歷史淵源

東壩蠶繭有1000年以上歷史,據鬱南文史記載,東壩種桑養蠶始於唐代北方南遷到南江流域的漢族居民,盛於萬厲年間。相傳東壩蠶繭起源與唐代著名壯家歌仙劉三姐有關。唐中宗年間,劉安父親被小人誣告遭斬殺,劉安隻身從江西省興國縣來到廣東陽春居住,結婚生下二男一女,長男夭折,女排第三,取名劉三妹(長大後人們稱劉三姐)劉三姐愛唱歌,唱盡民間歡樂與疾苦。後來,由於官府禁歌,雙親被害,劉三妹便流浪異鄉。一日,三妹來到西寧(今鬱南)縣南江河畔的東壩竹村,三妹見這裡的村民衣衫破爛,面黃肌瘦,水田乾旱,大片灘涂丟荒,便滿懷悲傷地唱起山歌,悲切的歌聲直衝雲霄,被天上的皇母娘娘聽到了即派織女來到東壩上空,降下雲頭,把蠶種和桑苗傳給劉三妹。三妹便開墾了幾塊梯田種上了桑苗以供養蠶用。隨後三妹便教村民種桑養蠶織絲綢。劉三妹織出來的綢布造衣裳,穿起來十分好看,村人都爭相模仿起來。後來,三妹去廣西傳歌時,還特地帶了好幾匹東壩絲綢去呢。著名詩人宋之問參軍後到東壩地域巡視觸景生情,曾作詩頌文。
解放前,由於東壩地區的蠶繭質量比周邊地區要好,價格相應要高。因此當地老百姓和商人習慣稱之為東壩蠶繭。
東壩地理東壩地理

生產情況

截至2010年,東壩鎮栽桑面積達4.3萬畝,占廣東省桑地面積的3%以上。全鎮11個村8000多農戶中,有7300戶農戶從事種桑養蠶,其中種桑面積達5畝以上的專業戶有1600多戶。全鎮蠶桑特色產業實現產值2.2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497元。

產品榮譽

2005年,東壩鎮被廣東省科技廳評定為蠶桑專業鎮。
2010年07月1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東壩蠶繭”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5年6月,東壩鎮被中國科協、財政部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
蠶桑養殖場蠶桑養殖場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東壩蠶繭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廣東省鬱南縣南江沿岸的東壩鎮、連灘鎮、河口鎮、宋桂鎮、南江口鎮、建城鎮等6個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環境。
土壤、空氣、水源無污染,符合栽桑養蠶要求。
二、桑樹栽培。
1. 品種:粵桑11號、抗青10號。
2. 立地條件:土壤為沙壤土,pH值為6.5至7.0,有機質含量≥1.5%。
3. 栽植時間:春栽、夏栽或秋栽。
4. 栽植密度:水田≤8.25萬株/公頃,旱地≤9萬株/公頃,低乾。
5. 施肥:每公頃每年施有機肥≥12噸,肥料有機質含量≥20%。
三、桑蠶飼養。
1. 品種:兩廣二號。
2. 飼養時間:2月下旬至11月下旬。
3. 用葉標準:蟻蠶採用第2至3 位葉,小蠶採用第4至8位葉,大蠶採用成熟片葉或條桑。
4. 飼養:良桑飽食。
5. 上蔟:禁止將樹枝、竹枝、稻草等直接作為上蔟用具。
6. 采繭:熟蠶上蔟後6至7日。
四、蠶繭乾燥。
在采蠶後3天內烘至適乾。
五、質量特色。
1. 感官特色:潔白,具自然光澤。
2. 理化指標:上車繭率≥96%,解舒率≥65%,潔淨≥93分,
3. 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東壩蠶繭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廣東省鬱南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東壩蠶繭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