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坡茶
- 外文名:Dongpo tea
- 年代:宋代
- 創建者:蘇東坡
- 記載:《葉嘉傳》
典故,烹茶方法,烹茶用具,東坡茶功效,東坡茶文,相關軼事,
典故
東坡茶
典故一:據說王安石患有痰火之症,醫生告訴他用陽羨茶可治癒,但須用長江中峽瞿塘的水煎服才有效用,那時東坡服父喪期滿,正將返京復職,王安石捎信給東坡,要他出川時順道帶一瓮中峽的江水進京。東坡因貪看沿途的風景而忘記取水的事,等他想起時,船已到了下峽,遂取下峽的水交差,卻被王安石發現了,王安石解釋說:「上峽水性太急,下峽水性太緩,惟有中峽的水,緩急相半,水性中和;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方才見茶色遲遲未現,故知必為下峽水。
典故二:
東坡謫居宜興蜀山講學時,非常講究飲茶,有所謂「飲茶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惟宜興兼備三者。俗話說:“水為茶之母,壺是茶之父。”蘇東坡對烹茶用具很講究,他認為"銅腥鐵澀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燒水。據說,蘇軾在宜興時,還親自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紫砂壺,烹茶審味,怡然自得,題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
典故三:
東坡烹茶,獨鐘金沙泉水,常遣童僕前往金沙寺挑水,僮僕不堪往返勞頓,遂取其它河水代之,但為蘇東坡識破。後來蘇東坡準備兩種不同顏色的桃符,分別交給僮僕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須和寺僧交換桃符,如此僮僕就無法偷懶了。
典故四:
一天,蘇東坡、司馬光等一批墨人騷客鬥茶取樂,蘇東坡的白茶取勝,免不了樂滋滋的。當時茶湯尚白。司馬光便有意難為他,笑著說:"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君何以同時愛此二物?"蘇東坡想了想,從容回答說:"奇茶妙墨俱香,公以為然否?"
典故五:東坡與茶聯
蘇東坡平素不講究衣著,一日,他穿一件普通的長衫,到一個寺院裡,寺院的主持大和尚並不認識他,僅說了一句:“坐。”招呼侍者:“茶。”東坡沒有理他,集中精力欣賞寺內的字畫去了,主持和尚見此位來客舉止不凡,不由得肅然起敬忙又道:“請坐!”忙吩咐侍者:“敬茶!”那主持和尚請教客人的姓名,方知客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時,滿臉堆起笑容,恭請客人:“請上坐!”連呼侍者:“敬香茶。”當和尚請他寫一對聯時,東坡觸景生情揮就一聯:“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此聯將勢利鬼的姿態刻劃得淋漓盡致。
烹茶方法
蘇東坡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認為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還在《試院煎茶》詩中,對烹茶用水的溫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以沸水的氣泡形態和聲音來判斷水的沸騰程度。
烹茶用具
東坡茶功效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除煩去膩,不可缺茶,然暗中損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齒間,消縮脫去,不煩挑刺,而齒性便若緣此堅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數日一啜不為害也。此大有理。”
東坡茶文
蘇東坡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如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再現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是描寫杭州的“白雲茶”。
而對福建的壑源茶,則更是推崇備至。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這樣寫道:
仙山靈草溫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相關軼事
蘇軾不僅以詩文名天下,而且還精於茶道。據史料記載,蘇軾在黃州為官時,曾有一位名叫參寥的朋友從吳中來訪,二人一起品茗,洽談甚歡。一天,蘇軾夢見參寥作了一首好詩,醒來後還記得其中二句:“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槐火一時新”。
過了七年,蘇軾到錢塘去任職,參寥正好住在西湖智果寺,寺院內有一泓泉水,從石縫中汩汩流出,異常甘冷,適合烹茶。在寒食的翌日,蘇軾與朋友從孤山出發,泛舟西湖,去見參寥。在智果寺內,大家一起去汲泉水,鑽火,烹黃櫱茶,真是其樂融融,非常盡興。在飲茶時,蘇軾猛然想起上次夢見參寥的事,他就朗聲吟詩給大家聽。夢中的詩,竟然在今碰巧應驗,在座的朋友無不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