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話佳人

品茗話佳人

《品茗話佳人》,當代作家陳夫經典散文作品。作品創作於2005年,首發於《遼河》文學雜誌2006年第7期,現收錄在文集《只因吾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品茗話佳人
  • 創作年代:2005年
  • 作品出處只因吾心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陳夫
  • 首發刊物:《遼河》文學 
原作欣賞,網路盜版,

原作欣賞

茶,常綠灌木,我國的本土物種。當它被發現以至作為茶飲時,在陸羽的《茶經》中是如此記錄的:“茶之為飲發於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即傳說神農氏嘗百草發現茶樹,至商周時發明茶飲而用。
神農氏發現茶自有一段離奇妙美的傳說,且不必言。更為令人驚訝的是,茶在橫空出世後贏領飲壇的步履與尊席實乃讓人嘆為觀止,尤是在文人的几案榻沿上春風得意。陸游曾這樣寫到:“寂寂東窗午夢殘,不堪春雨作春寒。蠻童未報煎茶熟,一卷南華枕上看。”從詩中足見這位放翁先生在手持《道德經》時仍對茶戀戀不忘的痴渝。而茶在大詩人蘇東坡的筆端里則更顯得飽滿特別,自他留下“從來佳茗似佳人”後,再也找不出與之匹敵或趕超的歌茶名句來,實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筆。言至此,需要作番注釋的是此句中所指“佳人”非指美人,而是范說那些品性美好的人。我要話的“佳人”在意進一層後,理當是這些文人名士了。當他們口念著“煎茗引杯長”的那刻,就再脫不去一壺上等香茗品留的無盡氤氳了。
文人之所以醉於茗茶,恐怕還得歸於茶與身俱來的品性。茶具有託身杯懷坦然傾沸的忠烈之寓,且在它慷慨死去中依舊娉婷韻足、雅俗渾然的出凡脫塵,不免讓儒、道之士們各領心志,猝然頓悟。此外,茶在暗夜裡的一份香鎖風月的清寂,無疑是文人們秉燈長讀的苦僧素宴,楊萬里就曾吟詠“一啜猶堪坐秋夕”,可見詩人把茗茶視作“留伴讀書行”的修心知音,雖惴惴不安地揣著幾分一啜無眠的擔憂,轉顏又會喜從“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的收穫之樂。
就在楊萬里一類的文人們視茗茶為知音時,卻被另一群悠然的名士們用來或摩玩或鬥智,但經典之處豈又是常人所能顰效的。在對茗茶的摩玩中首屈一指的便是大詞人李清照與其丈夫趙明誠的“翻書賭茶”了。李清照與丈夫常沏上濃茶兩杯,指著架上堆積的書籍,發問某一件史事或某一名篇位於哪部書第幾卷第幾頁,答對便可品茶,輸者不得飲。作為考古學家的趙明誠又怎敵清照才識,自然只有望茶興嘆了。而鬥智中最能引得掌聲的,卻非大文豪蘇東坡莫屬了。一次,蘇東坡、司馬光等名士們比試茶藝,最終蘇東坡的白茶勝出,司馬光忌妒之餘便有意作難:“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君何以同時愛此二物?”蘇東坡思頃片許從容答道:“奇茶妙墨俱香,公以為然否?”這一答被後人稱為“蘇東坡茶墨結緣”。此類借茶行樂、品茗弄墨的茶事,原本還是文人們清苦的書齋生活。然而,茶在歷史的甬道里正是藉助著文人名士這一高雅的生活方式成就了自己別具蘊涵的文骨,並一路以居士的氣節舒展著自己經久的魅力,其尊寵正如范仲淹詩中寫道:“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採薇。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
文人就是文人,在他們與茗茶締姻筆墨之情後,便以同樣的熱度與精力在歷史的一角致力起茶學來。一壺香茗,茗品自然是最讓人挑剔的,對茶品的研究達到爐火純青的非北宋的蔡襄了,當他手中那福建“小龍團”北苑貢茶推出後,這位轉運使便名符其實地登上了古代茶學家的席位。茶品之後接著讓人計較的該是沖茗之水了,許次紆就在《茶疏》中說到:“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談到茗水,最具言論的首推唐朝的陸羽,王安石、歐陽修等一幫文豪稍遜,歐陽修留有的《大明水記》,就專論了烹茗之水。文人眼中的茗具自然也不容落俗,蘇東坡、李笠翁於是斟酌起來,李笠翁言到:制茗壺,其嘴務直,而東坡卻不動聲色地做出一種提梁式紫砂壺,賦名東坡壺。茗品、茗水、茗具,文人們就這樣憑著各自的信念如火如荼地開展著自己的茶學,雖歷史記錄者只能給他們寥寥幾筆,但正因他們不經意的現身,才賦於了茗茶新的史點,使茗茶長時間地作著文化呼吸,在數千年的古老國度里以一種儒者的莫逆身份生存下來。
在茗茶與文人之間,好比西湖比西子,好比佳茗似佳人。在歲月的流年裡,他們或素居雅堂,或比翼都門。

網路盜版

該作從現有資料可見是作家2005年創作,並於2006年7月正式在文學刊物進行首次刊發的散文作品。在著作權上多次遭遇抄襲或全篇盜版現象,如一署名為陳勇的作者於2011年8月在閩東日報承辦的重點新聞網寧德網上刊發的《文人與茶》,在僅作標題更改下對作家文章進行了全篇抄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