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灰陶花邊口圜底罐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周灰陶花邊口圜底罐
- 館藏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所屬年代:東周
- 類別:陶器
- 材質:陶
- 文物來源:撥交
- 藏品編號:92635
- 完殘程度:殘缺
- 質量範圍:1-50kg
- 入藏時間:2001年至今
- 文物級別:一般
- 規格尺寸:高12cm;口徑11.5cm
東周灰陶花邊口圜底罐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東周灰陶花邊口圜底罐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東漢灰陶廣口圜底罐 東漢灰陶廣口圜底罐是一件東漢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東漢灰陶廣口圜底罐口13.3厘米,高11.5厘米。
西漢灰陶圜底罐 西漢灰陶圜底罐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灰陶三足是一件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文物,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信息 年代:新石器時代晚期 出土時間:1981年 出土地點:陝西省神木縣石峁遺址出土 收藏單位:陝西歷史博物館 文物特徵 高50.7厘米,口徑27.4厘米。夾砂灰陶質地。形體高大,斂口,深腹,圜底之下有三足,通體拍印籃紋,中腹有三圈弦紋...
新石器時代晚期灰陶三足瓮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物,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1981年,在陝西省神木縣石峁遺址出士。文物信息 新石器時代晚期灰陶三足瓮高50.7厘米,口徑27.4厘米。文物鑑賞 夾砂灰陶質地。形體高大,斂口,深腹,圜底之下有三足,通體拍印籃紋,中腹有三圈弦紋。形體高大的三足瓮是當時生活中的盛儲器...
繩紋灰陶鼎是夏朝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河南博物館。出土環境 繩紋灰陶鼎1960年河南鞏義稍柴出土。文物特徵 繩紋灰陶鼎高38.1厘米,口徑21.5厘米。斂口,折沿,束頸,鼓腹,圜底,鋸齒狀三角形花邊扁足。器身拍印不規則細繩紋,並加飾七道堆繩紋。腹上部兩側各有一個雞冠耳。鼎盛夏人最主要的炊器,並...
仿銅陶穿帶壺,西周早期文物,通高33.8厘米,口徑9.6厘米,足徑9.8厘米,1963年陝西省岐山縣賀家村出土,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仿銅陶穿帶壺為灰陶製成。直口束頸,圓鼓腹,圜底,高圈足。圓形蓋高高隆起,中部有圓形捉手。子母口。頸部有泥條一周,上拍印雷紋,兩側接橋形貫耳。器身青灰色,蓋略呈黑色...
商灰陶尊是商朝時期文物,1959年西安市老牛坡村出土,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歷史 1959年西安市老牛坡村出土,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特徵 高23.9厘米,口徑19.5厘米,足徑15.2厘米,泥質灰陶。侈口,長頸,寬體直筒形,腹下部略外鼓,圜底,高圈足外侈。通體上下飾六組弦紋,在頸部和腹下部弦紋...
西周仿銅陶穿帶壺是西周時期文物,1963年陝西省岐山縣賀家村出土,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歷史 1963年陝西省岐山縣賀家村出土,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特徵 通高33.8厘米,口徑9.6厘米,足徑9.8厘米 , 灰陶製成。直口束頸,圓鼓腹,圜底,高圈足。圓形蓋高高隆起,中部有圓形捉手。子母口。頸部...
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有彩陶缽和盆、紅頂碗、尖底瓶、夾砂罐、圜底罐、雙耳罐、籃紋高領罐、蛋殼彩陶杯、圈足杯、喇叭口高柄蛋殼灰陶杯、圈足盂、罐形鼎和水口籃紋大瓮等。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其次有骨角器、蚌器和陶器;主要器形有斧、鏟、錛、鑿、穿孔刀、矛、鏃、鋤、網墜、魚鉤、錐、陶紡輪、匕和針等。...
杞國故城遺址地表採集有東周時期的泥質灰陶繩紋罐、瓦棱紋灰陶盆、捲雲紋半瓦當、陶拍等殘片。出土的文物為戰國至漢代的筒瓦、瓦當、陶罐、陶盆、陶瓮、灰陶花紋磚,鐵钁、銅劍、錢範、銅鼎、銅盉及盤龍石硯等。杞國故城遺址對研究杞國的沿革變遷具有重要的意義。2013年3月5日,杞國故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蛇形紋等,劃紋陶片出土不多,在器身化成彎曲的紋飾。附加堆紋陶片往往在唇部有壓印花邊裝飾,可辨器型有敞口折肩罐,直口圜底釜,可辨的陶器口沿有敞口、直口、侈口。據器底可辨器型有圈足器、鏤孔圈足器、小平底器、平底器、圜底器、三足器。遺址的發現對研究貞豐商周至秦漢時期的歷史有著深遠的意義。
陶器以灰陶居多,褐陶次之。紋飾以繩紋為主,還有少量壓印“S”紋、附加堆紋、旋紋、弦紋、劃紋、籃紋等。器形有高領花邊雙鋬鬲、單把鬲、小口鼓腹罐、大口尊、小口尊、陶盆、陶盤、陶豆、單耳罐、蛋形瓮、陶甗、圜底罐、陶杯、陶盉、陶爵等。還有少量的彩繪陶片。玉石器 玉石器有玉鉞、石鏟、石刀、...
陶片均為夾炭紅陶,可辨部位有口沿、腹部、圜底,初步判斷器型為圜底盆。其中口沿21件,分為方唇、圓唇、花邊三種,近底陶片14件,穿孔陶片5件。另見有陶塑100餘件,質地細膩,形狀各異,塑形隨意;經過燒制,但火候一般。骨骼標本500餘件,以環頸雉鳥類和鹿類為主。蚌殼製品25件,其中穿孔蚌器1件。石製品...
陶器主要為夾砂陶,陶色有灰陶、灰褐陶、黑褐陶、紅陶、黃褐陶等。可辨器型有釜甑、單耳鍪、盆、圜底罐、平底罐、小口平底瓮、大口瓮、缸、雙耳圈足甑、平底甑、圜底釜、雙耳釜、單耳釜、三足釜、矮圈足豆、單耳罐、雙耳罐、器蓋、碗(缽)、陶房、水田模型、陶案、陶雞、陶狗、執盾傭、僕人傭等;...
採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泥質紅陶黑彩魚紋斂口缽、細繩紋重唇口尖底瓶殘片;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劃紋單耳罐殘片;周代灰陶罐、豆、簋;漢代灰陶盆、甑、罐殘片。另一處在村南500米。漢代遺存。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8--1.5米,暴露有灰坑。採集有泥質灰陶片,紋飾有繩紋、網紋、方格紋,器形有圜底...
紋飾以素麵為多,少數器物施紅衣,常有鏤孔、弦紋、凸棱、捺窩、附加堆飾和花邊裝飾等。文物歷史 在圩墩馬家浜文化早期遺存中,陶器均為手制,器形主要為釜、罐、豆等。典型器物有寬圜底簡形釜、雙牛鼻耳罐、敞口小平底厚壁罐、外部遍施紅衣的深腹豆。這一階段使用木器和骨角器,石質生產工具較為少見。木器...
一、二、三號基址下疊壓二里頭時期的文化層,出土陶器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主,圜底深腹罐、圓腹罐、深腹罐、捏口罐、大口尊等器物與二里頭文化同類器形體特徵接近。府城商代早期城址是河南繼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之後又一重要發現,對於研究河南商代早期文化,探討當時的物質文化和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一號...
圩墩遺址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石器、玉器、骨、木器次之,種類簡單。陶器多為殘片,以夾砂褐陶為主,泥質紅陶次之。紋飾以素麵為多,少數器物施紅衣,常有鏤孔、弦紋、凸棱、捺窩、附加堆飾和花邊裝飾等。在圩墩馬家浜文化早期遺存中,陶器均為手制,器形主要為釜、罐、豆等。典型器物有寬圜底簡形釜、雙...
第二階段陶器中夾砂灰陶數量明顯增加,陶器胎壁趨薄。平底器、圈足器、圜底器為大宗,不見三足器。盆、缽、罐、釜、豆為常見陶器群。斂口缽、雙腹豆、夾砂灰陶折肩卵腹繩紋釜、甑等陶器的形態特徵,交錯拍印(滾壓)繩紋、鏤孔放射線和紅底白彩的裝飾風格等與蕭山跨湖橋類型文化同類陶器有著傳承發展關係。
圩墩遺址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石器、玉器、骨、木器次之,種類簡單。陶器多為殘片,以夾砂褐陶為主,泥質紅陶次之。紋飾以素麵為多,少數器物施紅衣,常有鏤孔、弦紋、凸棱、捺窩、附加堆飾和花邊裝飾等。在圩墩馬家浜文化早期遺存中,陶器均為手制,器形主要為釜、罐、豆等。典型器物有寬圜底簡形釜、雙...
一、二、三號基址下疊壓二里頭時期的文化層,出土陶器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主,圜底深腹罐、圓腹罐、深腹罐、捏口罐、大口尊等器物與二里頭文化同類器形體特徵接近。府城商代早期城址是河南繼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之後又一重要發現,對於研究河南商代早期文化,探討當時的物質文化和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主要器類有夾粗砂紅褐陶夾砂罐、卷沿花邊罐、連襠鬲、直腹罐、卷沿盆,泥質紅陶豆、盆、缽,另有少量的尖底器如泥質灰陶尖底杯、底部施若干周凹弦紋的尖底缸等。東周時期文化層不如西周時期普遍,其代表性器物有施輻射狀暗紋的細柄豆、侈口花邊罐、長頸壺、襠部近平的鬲等。這些器物多與西周時期的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