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曾侯乙編磬

東周曾侯乙編磬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磬架高109厘米,長215厘米。曾侯乙編磬共32塊石磬,磬塊由大理石和花崗岩磨製而成。每件磬塊可發出1個音階,依照十二半音音列,音域跨越三個八度。這是迄今所知造型最精美、磬塊數量最多的編磬組合。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周曾侯乙編磬
  • 館藏地點:湖北省武漢市東湖路156號
  • 所屬年代:周
  • 出土地點: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
  • 尺寸:磬架高109厘米,長215厘米
  • 所屬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
  • 所屬地區:湖北武漢
地圖信息,
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東周文物。磬架高109厘米,長215厘米。出土時間:1978年,出土地點: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
磬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在甲骨文中,“聲”字的寫法就是人耳對擊磬的感受,說明磬的使用具有悠久的歷史。磬的音量小於鐘,但音色清脆,富有穿透力,常與編鐘搭配使用。以編鐘、編磬為主奏樂器的音樂源自商代,盛於周代,是當時宮廷音樂的主流。
曾侯乙墓出土的編磬,共32塊石磬,由大理石和花崗岩磨製而成。磬塊呈倨句形,多數刻有編號和樂律銘文,分2層懸掛在青銅橫樑上,每層均為16件,由小到大依次排列。每件磬塊可發出1個音階,依照十二半音音列,音域跨越三個八度。演奏時,由樂師持木槌敲擊磬塊。兩隻以龍為首、以鶴作頸、以鳥為身、以鱉作足的青銅怪獸支撐著磬架,怪獸口中吐出長舌,舌上鑄有銘文“曾侯乙作持用終”。上下2根橫樑滿飾錯金雲紋,兩端作透雕龍形,每根橫樑底部都等距離焊鑄著17個銅環,搭配32副S形掛鈎,用以懸掛磬塊。這是迄今所知造型最精美、磬塊數量最多的編磬組合。

地圖信息

地址:東湖路160號湖北省博物館綜合展館內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