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荊門古城為南宋年間荊門知軍陸九淵所修,當時通過整治,州城治安良好,社會風氣大開,所以陸九淵構築荊門城後,期望社會和諧,國泰民安,在任期間有所作為,便將東門定名為東作門。東作門震卦配屬春雷意求商賈作坊興旺的意思。東作門的城門洞,高4米,寬4.1米,深5.2米;城牆高5.6米。東作門為磚石結構,城門用條石券頂,砌築青磚至城頂。城門洞內有木質對開的墩實大門,清朝乾隆十年至十五年(1745-1750),州牧舒成龍維修加固古城城垣時,將大門用鐵皮包裹,增強了防禦功能。
東作門外就是竹皮河(荊門古城的護城河),為防禦外來入侵,陸九淵構築荊門古城時,東作門連線秦楚古道沒有架設橋樑,而是由吊橋替代,吊橋每天定時收、放,便於古城內外民眾通行。
解放後,這裡架設了東門橋,使之中天街與207國道緊密相連。隨著東寶山遂道的開通,荊門中心城區與外界的交通更加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