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下馮村位於夏縣埝掌鎮所在地2公里處,全村共有七個居民小組,1480口人,勞動力1200人,黨員42名,耕地328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下馮村
- 地理位置:位於夏縣埝掌鎮所在地2公里處
- 面積:耕地3280畝
- 人口:1480人
簡介,村內企業,主要農產品,村內資源,村里單位,景點,地圖信息,
簡介
2010年被縣上確定為新農村建設重點推進村。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認真學習貫徹縣委縣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全力實施農民增收,共同富裕的重點行動工程計畫,立足本村實際,制定可行性方案,發展主導產業,充分發動民眾,在縣委縣政府提出的轉型跨越發展的大方向下指導村民增收、共同富裕。
我村的主導產業:以生產大田蔥為主,設施高效農業以建設大棚蔬菜、科技反季蔬菜為主,政策出台之後,民眾情緒高漲,去年一期建了50個大棚,今年又新建30個左右。
村里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新建130平方米支村委辦公室一座,硬化了文化廣場和裝修了民眾文化中心和舞台,全村大小花園三處,大街小巷全部植樹綠化,大路兩邊排水溝全部硬化,村里各巷道全部上油硬化,人畜吃水工程去年已全部完工,農民吃上了放心水、安全水,路燈全部安裝到位。基本實現了亮化、淨化、美化、硬化的目標。
村內最關鍵的問題是農民澆水問題,我村13眼深井都是在1975-1976年打的,深井只有100米左右,由於水位下降,已全部不能使用,由於民眾收入不高,集體資金缺乏,打一眼深井需投資15萬元左右。大家想都不敢想再打深井,現急需政府支持,各職能部門幫扶,才能實現民眾打井澆水的夙願。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無水何談農民增收,我們支村委一班人,急火如焚,積極發動民眾自助一部分資金,再想向政府提出支持和幫助,為民眾打一眼深井,為民眾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
我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基本確定,突出主導產業優勢,制定多種經營方案,把我村的養殖專業戶由原來的18戶再發展到50戶左右。再擴大大田蔥的種植面積,由原來的1000畝發展到1500—1800畝,大棚由原來的70多個再增到130個左右,力求共同發展,共同富裕,把我村的各項工作再大大地向前推進一步。
村內企業
矽石英沙廠、硬材料有限公司罐頭廠、農機廠、糧油加工廠、玻璃廠
主要農產品
香蕉、李子、橘子、豆瓣菜
村內資源
銅、翡翠
村里單位
東下馮村廣播站
景點
東下馮遺址位於山西省夏縣埝掌鎮東下馮村青龍河南北兩岸的台地上,是夏商時期晉南地區的典型遺址,其年代大約為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
遺址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以東下馮類型遺存和二里崗文化時期的遺存最為重要,東下馮類型時期發現有里外兩層溝槽,平面呈回字形,溝壁上發現有窯洞式房子和儲藏室等。二里崗時期發現有城址。該城址內西南角發現有一組排列有序的圓形建築。發現的遺物有陶器、骨器、銅器、石器等。
東下馮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對於探討夏時期晉南地區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義,將有助於對中國古代城市形成與發展、夏商文化變遷的研究。
地圖信息
地址:運城市夏縣後夏線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