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灌木或
喬木 ,高2-4米;枝和小枝均有隆起的節,近4棱形。葉倒卵形或闊橢圓形,長4.5-6.5(-8)厘米,寬3-4(-5)厘米,頂端圓形,基部漸狹成楔形,中脈在上面平坦,在下面凸起而稍寬,側脈纖細,不明顯;
葉柄 扁,長5-10毫米。
杯萼海桑 花具短而粗壯的梗;萼筒鐘形或倒圓錐形,有明顯的棱,結實時形狀不變,裂片外反,內面紅色,長1.5厘米,寬約5毫米,常短於萼筒;
花瓣 形狀與
花絲 不易分別,長13-20毫米,寬0.5-1.2毫米,白色,有時下部淺紅色;花絲白色。果實成熟時直徑3-4厘米,長2-2.5厘米。花果期秋冬季。
產地生境 分布於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北部和亞洲熱帶淺海泥灘,北達日本的琉球群島南部。模式標本采自馬魯古群島。中國
廣東 文昌、崖縣也有分布;生長在濱海泥灘和河流兩側而潮水到達的紅樹林群落中。
杯萼海桑 繁殖方法 作床: 在灘涂地上育苗採用高床育苗,苗床高15-20厘米,寬1.0-1.2米,苗床間距離40厘米,苗床走向和漲潮時水流方向平行,床面鋪5厘米厚的營養土。
杯萼海桑 播種: 取貯備的杯萼海桑種子,用清水沖洗乾淨,懸掛在陰涼處,待其外種皮乾後即可播種。播種前用0.3%-0.5%的
高錳酸鉀 對種子、苗床進行消毒。播種方法採用撤播,播種要均勻,密度合理,密度過大易引發各類腐爛病,密度小,出苗率低。合理的密度為20厘米20厘米圃地長苗100-120株小苗。播種後覆蓋0.2-0.3厘米厚的營養土,然後用木板進行輕度鎮壓,再用紗網蓋住苗床,紗網要拉平,四周用海泥壓實,避免漲潮退潮時潮水沖刷種子。蓋土不宜過厚,否則影響種子發芽時間和發芽率。
杯萼海桑一年四季均可播種育苗,但由於其種子貯藏困難,因而我們通常隨采隨播,隨采隨播可避免貯藏種子,提高發芽率。秋季播種較春、夏季來說,可在第2年4-5月份造林,有延長生長季節,提高幼林冬季抗病、抗寒能力,但需注意防低溫和乾冷風對床上幼苗的危害,幼苗生長量較春季小,苗木出圃時間延遲30天左右。播種後2-3天種子開始發芽,8-10天幼苗定根好後即可將紗網掀開。
栽培技術 淡水管理: 杯萼海桑育苗,淡水管理極為關鍵,因為其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受海水鹽度影響,當海水鹽度高於5‰時,種子發芽開始受到抑制,海水鹽度高於8‰時,苗床上幼苗生長開始受到抑制,這也是該樹種自然更新受到制約的原因之一。因此,灘涂上育苗需補充淡水,降低苗圃中的水分鹽度是十分必要的。
淡水的澆灌量根據苗的大小和潮水而定。通常在播種後,白天2-3小時噴水1次,退潮後及時噴水,其一是降低圃地水分鹽度;其二是及時沖洗幼苗或苗床紗網的泥漿,以免影響種子發芽或幼苗生長所需光照和溫度。發芽期間,苗床水分鹽度控制在5‰以內。床上幼苗控制在8‰以內,移植成活後,
鹽度 要求可逐漸放寬到10‰,苗高達20厘米後,鹽度可提高到15‰以上,苗高達30厘米,已能適應自然海水環境。
移植: 當苗床上幼苗長出6片真葉,苗高達4-6厘米時,便可開始移植於營養袋中。移植時,營養袋幼苗先在陸地上的陰棚放置一周左右,待幼苗充分定根後再栽植到灘涂上,這樣可提高移植成活率。移植幼苗時,若無陰棚,應在陰天或傍晚進行,避免強光、高溫使幼苗因失水而死亡,導致移植失敗。杯萼海桑為陽性樹種,移植一周后苗木基本定根好,不需繼續遮蔭。
紅樹林 海域常有凋落物,漲潮時,若紗網壓得不緊會被潮水沖開,從而使大量凋落物被潮水攜帶進苗圃,退潮後,凋落物被留在苗圃中,影響苗木的生長。因此要及時清理,以免壓壞幼苗和引發病蟲害。
施肥: 在苗床上先施足基肥,按每667平方米圃地施10000千克農家肥加上150千克過磷酸鈣,在幼苗期可以噴含鉀型葉面肥2-3次,注意苗木出圃前一個月不宜施肥,以免影響出圃苗木的木質化程度,從而影響造林。
成活率。 杯萼海桑移植成活後,噴胺基酸葉面肥1次,噴施濃度為5‰的複合肥水溶液和噴含鉀型葉面肥各1-2次。合理施肥有利培育壯苗和使苗木提早出圃,還可提高苗木的抗逆性。
主要價值 杯萼海桑的木材在馬來西亞是一種商品木材,多作建築和造船用,但在中國因
材積 不多,木材結構雖細緻而紋理局部交錯,亦不耐腐,僅供一般木器、家具、板料等用。樹皮含單寧17.6%,可染魚網;果實可食。
杯萼海桑生長速度快,樹形美觀,適應性強,尤其是對鹽度和淹水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筍狀呼吸根發達,對防風固岸、促淤造陸有顯著效果,造林成活率高,可作為紅樹林人工造林的先鋒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