杧

杧、杧果,又作“芒果”,一種樹上結的果子,橢圓形,果肉黃色,味美多汁,可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杧果
  • 拉丁學名:mango
  • 分布區域:印度
  • 特點:橢圓形,果肉黃色,味美多汁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máng
〔杧果〕又作“芒果”,一種樹上結的果子,橢圓形,果肉黃色,味美多汁,可食。
杧果
mángguǒ
〖mango〗一種原產印度的常綠喬木(Mangiferaindica),葉革質,互生;花小,黃色或淡紅色,成頂生的圓錐花序,產杧果和劣質淡灰色木材
筆畫數:7;
部首:木;
五筆86&98:SYNN
倉頡:DYV
筆順編號:1234415
四角號碼:4091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767
English:
mango (Mangifera indica)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莫郞切《集韻》《正韻》謨郞切,音忙。《說文》芒,草端也。《玉篇》稻麥芒也。《周禮·地官·稻人》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注》芒種,稻麥也。《易林》夏麥,霜擊其芒。
又大貌。《詩·商頌》宅殷土芒芒。
又多貌。《束皙·補亡詩》芒芒其稼。
又罷倦貌。《孟子》芒芒然歸。
又光芒。《晏子·諫上篇》列舍無次,變星有芒。《史記·天官書》作作有芒。
又《禮·月令》其神句芒。
又草名。《爾雅·釋草》葞,春草。《注》一名芒草。《山海經》奸山有木,狀如棠,赤葉,名曰芒草,可以毒魚。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芒。《注》世祖更名臨睢。
又水名。《蜀志·後主傳》姜維率眾至芒水。
又門名。《水經注》谷水逕淸陽門,亦曰芒門。
又姓。《史記·秦本紀》擊芒卯,華陽破之。《注》芒卯,魏將。
又通茫。《詩·商頌》洪水芒芒。《陸機·嘆逝賦》嗟予今之方殆,何視天之芒芒。
又通邙。《後漢·恭王祉傳》葬於洛陽北芒。
又通鋩。《後漢·陳忠傳》氣洩針芒。《張載·七命》建雲髦,啟雄芒。《注》芒,鋒刃也。
又《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武方切,音亡。義同。
又呼光切,讀作荒。《史記·曆書》大芒駱。《爾雅》芒作荒。《莊子·至樂篇》芒平芴乎,而無從出乎。
又《集韻》虎晃切,音慌。昏也。
又《韻補》母朗切,讀作莽。《道藏歌》玉虛范女像,高會通冥想。二曜無停暉,明眞煥雲芒。
考證:〔《爾雅·釋天》太歲在巳曰大芒落。〕 謹按爾雅不作芒。謹改史記曆書大芒駱。爾雅芒作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