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炎南(1923年-1998年),江蘇省南通縣人,中國近現代農業昆蟲學家。1947年6月畢業於貴州大學農學系。中國農作物病蟲測報事業的奠基人和帶頭人。在建立中國農作物病蟲測報體系,培養測報人才,開發病蟲測報技術,提高測報水平和組織領導全國預測預報工作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是中國植物保護事業的一位出色的技術行政管理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束炎南
- 出生地:江蘇省南通縣
- 出生日期:1923年
- 逝世日期:1998年
- 畢業院校:貴州大學農學系
束炎南-生平簡介,束炎南-工作簡歷,束炎南-成就貢獻,束炎南-個人影響,束炎南-主要論著,束炎南-人物評價,
束炎南-生平簡介
束炎南,農業昆蟲學家,1923年12月1日出生於江蘇省南通縣,祖籍江蘇省江都縣九帖洲開沙念四圩(今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鎮 安帖村四圩組,又名頭橋宦家碼頭念四圩)。束炎南先生的曾祖束履華,祖父束增煦(又名綸,號渭璜、畏皇),父親束曰璐均為揚州頭橋安帖村的開沙望族。祖父束增煦與南通張謇素有來往,父親束曰璐為晚清江都縣(今揚州市)秀才,以優等畢業於江南陸師學堂,曾在張謇主辦的實業集團做過事,並擔任過全國水利局主事,因工作緣故,寓居於南通,束炎南先生因此在南通出生。由於束炎南先生父母早故,且抗日戰爭期間,家鄉淪陷,故而,他轉學到上海租界一所美國天主教會辦的金科中學。因主編壁報宣傳抗日,被校方開除。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於1942年初冬輾轉到貴陽,翌年入貴州大學農學院農學系,1947年6月畢業。
在學校,束炎南深受業師蔣書楠影響,對昆蟲學發生了濃厚興趣,重點進修害蟲防治。畢業後,他被推薦到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從事松毛蟲研究工作。
1945年-1947年,松毛蟲在南京紫金山連年大發生。在邱式邦的精心指導下,束炎南承擔了山區的試驗防治任務。隆冬季節,他仍然爭分奪秒,用炭火將蟲烤活動了,做藥效試驗。由於邊試驗,邊推廣,僅用了一年時間就解決了紫金山的松毛蟲問題。此後,他又承擔了衛生害蟲的防治研究任務,經常帶領一名工人到農村定期打藥滅蛆,並就地測定不同糞層深度蠅蛆的種類和密度分布。這一工作又髒又累,又值炎夏。他整天在烈日下暴曬,頭上長了瘡,仍照常工作。辛勤的勞動終於換來了優異的成果,不僅得到了大量科學實驗數據,並使中農所做到了全所無蠅,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極為不易的。
1949年10月,束炎南到農業部,在李世俊、席鳳洲、宋彥人等的培養愛護和精心指導下,從事植保技術管理工作。他先後被評為技術員、技師、高級農藝師、教授級高級農藝師,歷任副科長、全國農作物病蟲測報總站站長、農業部植保局副局長、植保總站副站長、顧問等職。1951年-1954年,他分管旱糧害蟲防治工作期間,經常下鄉蹲點,總結民眾經驗。他與華北農科所的鐘啟謙密切協作,多點示範,開辦訓練班,於3年內基本控制了北方旱糧地區因地下害蟲為害造成的大面積缺苗斷壟。他對水稻螟蟲、玉米螟、小麥、棉花病蟲的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方面均做了大量的工作。60年代,他在江蘇武進縣蹲點,總結推廣“防、避、治”綜合治螟經驗。1981年,鑒於地下害蟲和麥類黑穗病為害回升嚴重,他提出大幹3年挽回糧食損失50億千克的目標,並組織有關省區協作,超額完成了任務。他於1981年率團訪日,同日本國農林水產省談成兩國官方農業技術交流項目,拓寬了中國植保業同外國技術交流的渠道。
束炎南於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農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第二、三屆科技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學發明獎特邀評審。他是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顧問、病蟲害預測預報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他還是農業出版社編審和顧問,《昆蟲學報》編委,《植物保護學報》編委、常務編委,《植物保護》編委,《植保參考》主編,《植保技術與推廣》顧問及編委。
束炎南-工作簡歷
1947年6月 畢業於貴州大學農學系。
1947年-1949年 任南京中央農業試驗所技佐。
1949年-1972年 任農業部植物保護局技術員、技師、副科長。
1972年-1978年 任北京市植物保護站技師。
1978年-1982年 任農業部農作物病蟲預測預報總站站長、農業部植物保護局副局長、高級農藝師、農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
1982年-1987年 任農牧漁業部全國植物保護總站副站長、顧問,農牧漁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部植保高級技術職稱聯合評議組組長。
1987年-1992年 任《植保參考》雙月刊主編。
1993年-1998年 任《植保技術與推廣》雙月刊顧問兼編委。
1998年 逝世。
束炎南-成就貢獻
一、制定病蟲測報辦法
病蟲測報工作需要有實用、準確、可靠的病蟲測報辦法,才能提供對發生期、發生量、為害程度趨勢的預測。1956年-1979年,束炎南5次依靠全國力量制定並修改病蟲測報辦法。全國性測報對象從1956年的8種發展到1966年的26種,1979年的34種,1984年的57種,並有地區性測報對象100多種;進入90年代,全國性測報對象已達100餘種。
二、推動各地開發多種病害及經濟作物病蟲測報
50-60年代,為適應測報工作者需要,束炎南將全國測報辦法分為供專業病蟲測報站用的測報辦法和基層病蟲情報點與農民病蟲情報員用的偵察辦法。70年代末,將測報辦法又分為系統測報辦法和一般測報辦法兩大項。
三、改進病蟲測報通訊手段
60年代初,在山東、河北少數地區試用電碼傳遞蟲情基礎上,束炎南組織力量編制出全國統一的病蟲測報電碼,經國務院秘書廳批准使用。1979年經重新修訂後,把電碼辭彙從3500個增加到6000個,經郵電部批准,在全國作為公益電報使用。公益電報,不僅優先發報,而且收費低,大大減輕了基層病蟲測報站經濟上的負擔。
1980年,又研製推廣了10多種主要病蟲預報的模式電報,做到內容規範化、資料系統化、編報程式化,而且易於編報、譯報。此後,又不斷補充改進,使模式電報成為病蟲情況傳遞的主要手段。測報電碼及模式電報的制定與廣泛套用是國際創舉。
四、倡議並率先組織病蟲損失估計和防治指標的協作研究
鑒於以往的指標往往訂得過嚴,不僅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增加了對環境的污染,束炎南在各種植保會上大聲疾呼,又把損失估計和防治指標研究,列為亟需重點加強的薄弱環節。1983年11月,全國植保總站和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在湖北武昌成功召開了中國首屆《全國農作物病蟲為害損失及防治指標學術討論會》。有28個省市的代表139人到會。束炎南在會上進一步論述了這一工作的重要性並通過會議討論,修訂放寬了10多種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指標。
五、倡導病蟲害超長期預報
為科學制訂植保長期規劃和巨觀管理提供必要依據,經束炎南倡議,中國植物保護學會、中國植病學會和全國植保總站於1986年12月在北京聯合召開了《全國農作物病蟲發生趨勢多年預測預報學術討論會》。會議以作物為對象,以農業生態系統的系統動態和系統演化為理論基礎,運用植病流行、昆蟲生態、氣象學、生物數學、系統科學等知識,並部分藉助電子計算機,對中國農作物病蟲多年發生趨勢進行了預測分析,提出5-10年病蟲發生趨勢展望。通過對超長期預報的探討,把中國病蟲測報的學術水平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六、病蟲測報資料的整理與套用
束炎南兩次組織力量,將數十年來中國有代表性地區的病蟲測報站積累的主要病蟲害發生預測的歷史資料和同測報有關的科研成果彙編成冊。為便於對比查閱,一律編為表格形式。《糧棉病蟲測報表冊,1949-1963年》,共170萬餘字(農業出版社,1965年);《糧棉病蟲測報表冊,1964-1979年》包括131 種主要病蟲害,共約200萬字,表3600張(農業出版社,1982年)。此兩本表冊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及80年代新老幹部交替時期為國家保存了極為寶貴的歷史資料。
束炎南-個人影響
中國的農作物病蟲測報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成為各國同行公認的世界一流水平。中國在大面積成功運用預報指導防治工作,以及科研單位和各級病蟲測報站協作研究的遷飛性害蟲預測等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作為中國農作物病蟲測報工作的主要負責人,束炎南的貢獻是突出的。束炎南於1955年受命負責農作物病蟲測報工作。那以後,他為發展鞏固這一新興事業,晝夜操勞,不遺餘力,獻出了全部心血。1955年12月中國農業部在全國範圍內頒發束炎南起草的《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方案》,這是中國病蟲測報工作中的第一個綱領性檔案,僅晚於日本、前蘇聯,遠遠早於西歐和北美國家。這個方案對確定測報對象、制定測報辦法、加強測報科研、建立測報制度四個方面做了明確的規定,從組織建設到業務建設等方面,為開展病蟲測報工作奠定了基礎,使中國植保事業在短期內開創了新局面。1959年11月,經互會八國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開植檢與病蟲測報會議,力邀中國派員介紹經驗。束炎南作為中國政府派出的觀察員在會上系統介紹了中國病蟲測報工作的進展情況及具體做法,引起各國極大興趣,並把中國的一些成功做法列入大會決議。
1958年-1961年,病蟲測報工作受到衝擊,不少測報站、農民情報員中斷了工作。農業部植保局原有的4人測報組,僅剩下他一人,並要兼管水稻害蟲防治。在這種困難情況下,他仍然排除各種阻撓,深入基層調查研究。1963年11月,農業部下達了《關於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站的幾項規定(草案)》,又於1965 年11月根據《草案》試行兩年後的情況,補充為病蟲測報工作的《幾項試行辦法》下達各省執行,為各地恢復發展病蟲測報工作提供了依據。
1978年10月,國務院批准農業部設定農作物病蟲測報總站,負責全國病蟲預測預報工作,任束炎南為總站站長。他一方面加強了總站的建設,一方面又於1979年-1980年間通過不斷反映情況,爭取到國家投資1300萬元,同地方合建13處省級測報站,解決了中國糧棉主產省的測報站無機構、無人員編制,工作設備、生活住房嚴重不足等問題。同時為加強對遷飛性害蟲及流行性病害的監測和測報科研,又報請國家計委撥專款,每期分批同各省合建區域性病蟲測報站。迄今,已建有中心站200餘處,從機構、人員方面充實了各級測報體系。
為激勵病蟲測報人員的積極性,經束炎南提議於1981年12月在北京召開全國病蟲測報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共評選出先進集體30 個、先進工作者54名、工作優異單位39個。這是植保系統第一次全國範圍的表彰大會。
為了加強整個病蟲測報系統的管理,提高測報質量,束炎南又於1983年7月主持制訂了《農作物病蟲測報工作崗位責任制》,經部頒全國執行,使病蟲測報工作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到1984年,中國已基本形成了從上至下的測報體系。全中國共有各級專業病蟲測報站1701處,測報專業人員8660人,30歲以下的青年占44%,大專生占40%,中專生占48%。中國病蟲測報體系遵循專業性測報與民眾性測報相結合的原則,日益壯大,對生產、環境所起的經濟、生態效益日益明顯。
束炎南-主要論著
1、席鳳洲,束炎南等:《中國農業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北京:財政經濟出版社,1954
2、束炎南:《防治地下害蟲的幾個問題》,《昆蟲知識.1955(1):14-20
3、劉士芳,束炎南等:《主要農作物病蟲畫冊》,北京:財政經濟出版社,1956
4、束炎南,曾昭慧,徐國淦:《植物保護》,北京:農業出版社,1959
5、束炎南,王軾銘,王金陵(主編):《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規律及其預測預報》,北京:農業出版社,1959
6、束炎南:《我國農作物蟲情預測預報工作的成就》,《昆蟲知識》,1959,5(8):244-245
7、束炎南,華堯楠(主編):《病蟲測報電報代號(試行本)》,農業部,1963
8、 束炎南:《1964年武進縣治螟樣板田的工作情況和體會》,《植物保護》,1965,3(2):49-50
束炎南-人物評價
束炎南十分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訓練。從1956年-1961年,他領導、主持了3期全國範圍的農作物病蟲害測報訓練班,參培500餘人。他把國內有關的著名專家、教授都請來講課。病蟲測報總站成立後,他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親自去南京農學院,商請該院植保系承擔輪訓測報技術骨幹任務。從1979年秋季開始,該院每年代培一期,輪訓測報技術骨幹近1000人。另外,他還認識到必須有一個能夠攻克科技高峰的“種子”隊,作為病蟲測報的科技帶頭人。因此,早在1979年春,他就懇請北京大學著名昆蟲生態學家林昌善、北京農業大學著名植病流行學家曾士邁,以及北京師範大學李昭華、徐汝梅負責代培12名為期一年的病蟲測報“種子”隊,並派遣測報骨幹分赴美國、日本留學。他們回省、回國後都成為開拓測報新技術的中堅力量。
為解決培訓幹部的教材及宣傳問題,束炎南除邀請有關專家、植保和測報科技骨幹編寫專業書籍外,還由全國病蟲測報總站於1980年創辦了《病蟲測報》季刊。該刊於1993年併入《植保技術與推廣》雙月刊。他還於1987年-1992年開始主編《植保參考》雙月刊。在這項工作中,他絲毫無利可圖。這些刊物均以內容新穎,密切聯繫生產,可讀性強,而深受歡迎。
束炎南為了發展中國的植物保護事業,勤勤懇懇工作,數十年如一日。他虛心好學,勤于思考,勇於開拓,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並總是身體力行,殫精竭慮,爭取和創造條件,把事情辦好。他待人誠懇,作風民主,平易近人,善於團結和發動植保界的同行,為開創中國植物保護新局面獻計獻策,共同攻關。在中國植物保護系統工程的構築和運行中,他是一位出色的組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