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麻村

杜麻村

杜麻村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天馬鎮西部地區,東鄰小屯村關堰村,杜麻村南部的杜麻溝鄰注溪鄉(地郎、麻栗坡一帶),西鄰細山村、乾塘村,北與小屯村的芋頭沖磨少坪一帶接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杜麻村
  • 地理位置:岑鞏縣天馬鎮西部地區
  • 人口:2402人
  • 戶數:565戶
基本概況,基本數據,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杜麻村在1949年解放前為民國時的三民鄉,解放後於1950年屬天馬區天馬鄉第8村,1958年為東風人民公社轄地。1984年置杜麻村,轄黃溪河1組、2組、3組、龍口、陽洞、菜家坡、杜麻溝、關山、寨落、路口、田壩、岩腳、鄧家壩、畫眉坳、上店、沙子坳、余家凸等17個村民組,共有565戶,2402人。耕地面積2467.5畝,其中田1440畝,土1027.5畝。
境內以山間盆地(壩子)為主,杜麻壩子中央為杜麻庵凸,四周山坡擁向壩中央,人稱為九龍戲珠,頗為傳神之說,其壩子多彎岔,故天馬人順口溜有“天馬壩子大,不及杜麻一個岔”。實為天馬鎮境第一的壩子。其次為黃溪河壩子,杜麻村的杜麻溝、關山兩組為山地,溝谷地帶。杜麻溝、關山山地地帶、林木以杉木、松樹為主,境內遍布麻栗、青松等喬木,經濟林木有漆樹、板栗、楠竹、梨樹、桃樹、吳萸等,活化石銀杏(白果),還盛產藥材(土人參、首烏、伏苓、鈞屯、血屯、白藥子、黃藥子、七葉一枝花(又稱鐵燈台)等不下100種。這為杜麻村南部地區,其北部、東部、西部地區,樹種分布間雜,不像南部呈汽狀分布。
村內主要糧食作物為稻、玉米,南部盛產紅苕、洋芋(馬鈴薯),主要經濟作物:油菜、花生(花生產於杜麻溝、關山一帶)。
村內交通,有自鎮政府駐地修的鄉村公路,直穿過杜麻壩子出上店進入細山老路溝、三岔塘、新寨一線。另由陽洞寨門口經壩子東部至龍品進寨落達杜麻溝的鄉村通車路,又在龍口寨前分支經壩中延伸至路口的鄉村通車路面。東部的黃溪河境內,有從鎮政府駐地經大田壩、乾洞經關堰二號渡槽直達黃溪河一組、二組、三組的鄉村路段,這些通車鄉村路都修建於“村村通路”的年。
村境內有漢、侗、土家族等民族居住,共566戶,2402人。男性姓名以楊、周、姚、王四姓戶數、人口為最多,其餘有田、劉、馮、舒、余、尹、洪、肖、宋、趙、黃、段、林、熊、張、陸、陶等多姓姓氏。
杜麻村境內歷史悠久,至明代始屬都秦蠻夷長官司所轄七洞的杜麻洞就在該村(據前輩沿傳即今龍口,待考)。
境內有古墓葬(生基墳),有龍口楊氏祖墳“娘背崽墳”,可考證清王朝型律的殘酷和連誅九族的慘案。前洞石刻“武庫將軍,大勇寇群,培植桑梓,望浮倪雲。”
該村為天馬地區文風較盛的村寨(路口),清鹹豐時由楊崇虞倡導開設杜麻私塾,至民國27年(1938年)停辦,歷時80多年。光緒末年就讀者多達80餘人,為杜麻私塾鼎盛時期。清代秀才9人,舉人2人(岑鞏縣縣誌教育篇715頁),其嬌嬌者如清末楊輝先,就讀杜麻私塾,被薦入天津講武堂,後東渡太平洋去日本考察,回國參加討袁,為政頗有政聲。程雲也在此就讀過啟蒙,清末考入貴州省立法政學堂,民國時期任某軍軍機處長,後回鄉辦學,頗有建樹。解放後建國小一所,設8個班,學生330餘人。有清華大學研究生1名,大學學歷多人。解放後政府在杜麻村建立國小一所,1973年在國小內附設國中班,至1982年停辦,共八年時間,解決了村內學生不出村的困難。2002年杜麻國小實現“兩基”目標,該村村容整潔、民風淳樸。

基本數據

人口總數:2427人,農業人口:2402人,非農業人口:25人;
行政區面積:6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2467.5畝;
主要民族成分:漢族,侗族,土家族等;
發展口號:大力發展油茶;
所轄村:龍口,陽洞,菜家坡,杜麻溝,關山,寨落,路口,田壩等17個組;
生產總值:30.0 萬元;
主要經濟產業:油茶;
名特產品:油茶;
自然條件:氣候溫和;
資源:林業,土地肥沃。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地圖信息

地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