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杜魯門號航空母艦
- 英文名稱:USS Harry S. Truman CVN-75
- 服役時間:1998年7月25日
- 國家:美國
- 艦船類型:核動力航空母艦
- 建造公司:紐波特紐斯造船廠
- 開建時間:1993年11月29日
- 下水時間:1996年9月13日
發展沿革,技術特點,性能數據,服役動態,
發展沿革
建造歷程
1998年7月25日上午9時許,美國海軍諾福克海軍基地12號軍港碼頭彩旗招展,杜魯門號航空母艦緊靠碼頭停泊,全艦掛滿旗,CVN-75巨大的舷號下懸掛著一面巨大的美國國旗,星條旗下便是萬人矚目的主席台,盛大的航母服役典禮就在這裡舉行。上午11時,典禮正式開始,海軍儀仗隊鳴21響禮炮。由美國總統出面親自主持的這一超級航母入役慶典開始。杜魯門號航空母艦先後歷經10年才正式服役,真可謂“十年磨一劍”。早在1988年6月30日就批准了建造契約,1993年11月29日開始鋪設龍骨,1996年9月7日舉行宗教儀式和洗禮,1996年9月13日下水,1998年5月31日高速巡航試驗,1998年6月11日建造廠商試航,1998年6月22日至24日海軍組織接收試航,1998年6月30日交付使用,1998年7月25日正式交付海軍大西洋艦隊服役。
航母服役是艦艇正式加入海軍戰鬥序列的重要標誌,但並不是說海軍人員從這一天才開始上艦和操艦,也並不是說軍艦一服役就能夠開赴海洋去作戰和形成戰鬥力。在軍艦的整個建造期間,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都派遣專門的監造人員去現場監督和驗收。1996年5月,即在軍艦服役前兩年多就提前任命了艦長、副艦長和艦上各主要部門長,主要艦員和關鍵戰位的人員就開始就位,他們主要任務是提前上艦熟悉情況,開展軍事技術訓練,與造船廠一起組織試航,對艦上設備、設施和系統等提出意見,以便在服役前進行改進和調試。1998年6月8日至11日和23日至24日進行了兩次最後試航,造船廠工程技術人員、艦艇監造人員、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以及艦員參加了試航,對動力、航速、適航性等指標進行了測試,並從即將配屬該艦的VF-101飛行聯隊臨時調用一架F14戰鬥機對艦上起降設備進行了測試。
“杜魯門”號航空母艦,融入了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如大面積使用光纖電纜以提高數據傳輸數率;布設了IT-21非保密型區域網路,將計算機、印表機、複印機、作戰兵力戰術訓練系統、艦艇圖片再處理裝置、數位化綜合印刷及綜合資料庫等連線為一體,實現了無紙化辦公。艦員還配備了數字身分卡,艦載機的起降設備也增設了電視監視系統。
技術特點
杜魯門號航母從艦首到艦尾總長是332米,在水線部分測量長約317米,所以飛行甲板的寬度達76米,在水線部分測量的寬度是41米;吃水11米;正常排水量91487噸,裝滿3個月海上航行和作戰使用的全部油料、淡水、食品、貨物之後的滿載排水量97000噸以上,所以被喻為“海上鋼城”。主機採用2座核反應堆,航速30節(56公里)以上,連續航行25年才需要更換一次燃料;裝有4組8000千瓦發電機,4組可提供應急動力的2000千瓦發電機,據稱其發電量相當於紐約市的總用電量。
航空母艦本身就像是陸上的大型飛機場一樣,只是一個運載平台,作戰的主要武器是艦載機。除少數戰鬥值班的飛機外,考慮到海上煙霧侵蝕的影響,所以艦載機平時基本上都存放在飛行甲板下面的機庫裡面。在機庫與飛行甲板之間有4座大型升降機,每座升降機的提升力有60噸左右,一次可運載2架飛機。艦載機的起飛和降落需要蒸汽彈射器和著艦阻攔索,這是航母的兩個最關鍵的設備。彈射器長70多米,艦上共裝有4部,可同時彈射4架飛機升空,60分鐘內可保證40架飛機起飛。飛行甲板尾部設有4個阻攔索和1個阻攔網,阻攔索用來正常攔阻艦載機著艦,阻攔網是用粗尼龍繩編織的類似於排球網那樣的強力網,主要是在飛行員受傷、飛機故障、阻攔索出現問題等意外情況時,保證飛機撞網後安全著艦的裝置。杜魯門號航母的載機能力達100架以上,正常配製為85架,編有1個航空聯隊,下轄9箇中隊,外加2個分遣隊。艦載機主要包括F-14戰鬥機、大黃蜂戰鬥攻擊機,EA―6B徘徊者號電子戰機,S-3B北歐海盜反潛機,E-2C鷹眼預警機,S-60海鷹反潛直升機,C-2快輪運輸機等。
杜魯門號與同級其他航母相比,進行了一些技術改進,主要是採用了一些信息技術革命的成果,如大面積使用光纖電纜,提高了數據傳輸速率;布設了IT-21非保密型區域網路,將計算機、印表機、複印機、作戰兵力戰術訓練系統,艦艇圖片再處理裝置、數位化綜合印刷廠及綜合資料庫等連為一體,實現了無紙化辦公,提高了信息處理能力;增設了保密戰術簡報室,艦員配備了數字式身份卡,還為艦載機起降配備了綜合電視監控系統。此外,艦艇總體也進行了部分改進,如提高了乾舷的安全性能,採用了固體廢品和有害廢品處理裝置,艦員使用的床鋪全部採用輕型模組化設備,還專門為女艦員配備了海上專用生活設施。
杜魯門(CVN-75)號核動力航空母艦是用美國第33位總統的名字命名的一艘超級航母,是尼米茲(CVN-68)級航空母艦系列中的第8艘艦;第9艘正在建造之中,是用前總統里根的名字命名的,舷號為CVN-76,預計2002年服役;第10艘舷號為CVX-78,尚未命名,計畫2006年開工建造,2013年服役。這些航母將採用最新高科技,是大型工業時代的典型產物。
性能數據
杜魯門號航空母艦參考數據:
艦種 | 航空母艦 |
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 | |
CVN-75 | |
艦長 | 332.8米,水線長317米 |
艦寬 | 76.8米,吃水線寬40.8米 |
吃水深度 | 11.3米 |
排水量 | 91487噸(標準),97000噸(滿載) |
動力裝置 | 2座核反應堆,4組8000千瓦發電機 |
推進功率 | 20.9萬千瓦 |
最大航速 | 30節 |
編制艦員 | 艦員3200名,航空人員2480名,海軍陸戰隊172名 |
服役動態
艦艇服役之後,距離形成戰鬥力還有較長時間,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三類:一是艦載機起降訓練。航空母艦服役只 能證明艦艇本身具備了服役條件,但搭乘航母的艦載機聯隊還沒有配備,飛行聯隊上艦後還要在海軍航空試驗中心的協同下對飛機起降設備進行檢驗,先挑選優秀飛行員進行起降試驗,然後再逐步開展全面訓練。二是護航編隊契約訓練。杜魯門號航母配備4至6艘護航艦艇,包括巡洋艦、驅逐艦、核潛艇和後勤保障艦船等,這些不同類型的艦艇將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組成航母戰鬥群,戰鬥群之間必須進行作戰協同訓練。三是聯合戰役協同訓練。航母戰鬥群不僅與美國空軍、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兵力進 行協同,還要與盟軍等外國軍隊進行協同作戰,航空母艦看起來像是戰術級單位,其實任何作戰行動都處於戰略級指揮和控制之下,所以如何聯合作戰和戰役協同是訓練的一個核心內容。所有這些科目訓練完畢至少再需要一兩年的時間,採用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為基礎的作戰訓練輔助系統之後時間可能大大縮短,也仍然做不到服役之後就立即形成戰鬥力。
第一次任務是從2000年11月28日至2001年5月23日參加“南方守望”行動。從2002年12月5日它再次參加這個行動,並參加了伊拉克戰爭。2003年5月23日它返回母港。2004年10月13日它離開諾福克再赴波斯灣,2005年3月19日離開。2004年它獲得美國大西洋艦隊戰備最良好的艦隻的榮譽,從2003年至2005年它連續三年獲得作戰效率獎賞。
颶風“卡特里娜”在美國東海岸造成巨大損失後,“杜魯門”號於2005年9月1日開赴墨西哥灣海岸,成為美國海軍營救任務的旗艦。在從事營救任務五星期後它於2005年10月回到母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