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長明,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他通過研究球形顆粒碳在氣流中的燃燒,首先提出外擴散影響燃燒反應的理論,對化學反應學科的早期發展有益。他畢生從事化工教育,參與創辦中國化學工程學會,並長期任中華自然科學社社長,為培養科技人才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長明
- 出生日期:1902年1月28日
- 畢業院校:北平清華學校
- 籍貫:,四川蒲江縣
人物簡介,生平事跡,國外經歷,化學工會,工會宗旨,重慶分會,人物評價,工作歷程,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1926年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學工程。兩年後人研究生院,師從國際知名的燃燒工程專家荷泰爾教授,進行碳的燃燒試驗。
生平事跡
1931年秋獲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碳的燃燒速率》,研究碳的球形顆粒在氣流中的燃燒現象。他把碳粉做成3厘米大小的球形,懸掛在爐中,並將空氣以不同的速度送人爐中,進行燃燒,觀測碳粒形狀的變化及速率,從而求得在不同條件下的燃燒速度。他在論文中率先提出了外擴散對於燃燒反應的影響。該文迄今仍被列為對化學反應學科早期發展有影響的論文之一。後來,英國燃燒學會在選錄《燃燒》雜誌發刊50年來刊登的有影響的部分論文專冊時,杜長明的這篇論文也被選錄其中。1931年底,杜長明回國,應先期在清華學校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同學丁嗣賢教授之邀,在安徽大學任教。1932年秋後,他應中央大學之邀,赴南京,任該校化工系教授兼系主任。1937年秋,日軍侵華戰爭爆發,中央大學內遷重慶。杜長明親自將化工系工業分析實驗室和化工原理實驗室的儀器藥品和教學設備裝箱運到重慶,使這兩個實驗室在重慶正常運轉。它們不但為本校學生開出了課程表中所列的有關試驗,還為鄰近的重慶大學、兵工大學、中央工專等高校解決了學生試驗的問題。1943年後,杜長明為了解決當時抗戰後方物資供應緊張的問題,也為了補充教育經費的不足,並為系內教師謀求一些津貼,在系內開展了一些化學品的製備工作,為航空部門提供了所需的塑膠及溶劑,為橡膠廠試製了鋅白等,受到了有關方面的歡迎和重視。在重慶時期,他為高年級學生講授“化工原理”,還為二年級學生講授了一個學期的“化工概論”,使學生能較早地對化學工程的學科內容有所了解,以便對後續課程的理解和學習作準備。杜長明教育有方,深得學生愛戴。在杜長明到化工系任教10周年之際,儘管各方麵條件都比較困難,但學生們還是特地為他舉辦了一個任教10周年的茶話會。除化工系師生外,工學院院長和各系主任也應邀參加。茶話會開得簡樸隆重,氣氛熱烈,充分反映了學生們對他的愛戴之情。他的學生,包括現已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陳鑒遠、陳家鏞、樓南泉、閔恩澤、陸婉珍、梁曉天等,至今還經常讚頌杜長明給他們留下的深刻印象。
國外經歷
化學工會
中國化工學會(ChineseInstituteofChemicalEngineers)的前身組成部分之一。1930年由張洪沅及顧毓珍、杜長明、區嘉煒、吳魯強等發起,於1930年2月正式在美國波士頓成立。程耀椿為會長,學會受到國內化工界的重視,侯德榜等聞訊申請參加。1930年9月在麻省理工學院舉行第一次年會,除宣讀論文、進行學術交流外,並作出決議,儘早將學會遷回中國。
工會宗旨
中國化學工程學會是以“研究化工學術,提倡化工事業”為宗旨,故在成立之初,即著手籌備編輯出版會刊,刊載中國化工科研論文,爭取國際地位。同時,組織會員編譯化工名詞。至1934年初,會員多已回國,學會在天津召開了平津座談會,決定出版刊物。會刊《化學工程》於1934年問世,年出兩期
,自1935年起所有論文均用外文發表,同時在國外發行,1936年起改為季刊。在化工名詞的編譯方面,到1935年已整理出10種專業,計八千餘則專用名詞。學會的其他活動因當時國家正面臨外敵入侵的非常時期,僅1936年5月在杭州、1937年7月在太原、1944年9月在蘭州與其他一些學術團體聯合舉行過年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分會先後恢復了活動。
重慶分會
於1951年8月舉行大會,選出新的理事。天津分會為了回響“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將《化學工程》全套重印,廣為流傳,並編輯出版了《化學工業與工程》8期。1956年學會與中華化學工業會合併,籌建中國化工學會。
人物評價
中央大學化工系奠基人杜長明,1902年出生,四川蒲江人。1918年考入北京的清華學校,1926年畢業後,旋即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學工程,師從國際知名燃燒工程專家H. C. Hottel教授。1931年獲科學博士學位。同年底回國,任安徽大學教授,1932年應羅家倫校長之聘,到南京任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
工作歷程
中央大學化工系自1927年成立後,由於系主任多次易人,學潮頻仍,環境極不穩定,教學秩序難臻正規,全系師生對杜長明的到來寄予厚望。杜長明在MIT的博士論文“碳的燃燒速度”中,研究了碳球形顆粒在氣流中的燃燒反應,發現在較低溫度下是反應動力學控制,但溫度升高時逐漸過渡到外擴散控制,首先提出了燃燒反應中外擴散的重要性與影響,迄今仍被列為化學反應工程學科早期發展頗有影響的工作。英國燃燒學會在編選燃燒雜誌《Fuel》五十年來所刊登的有影響的部分論文專冊時,即將該文收入。他又是1930年在美國成立的中國化學工程學會的發起人之一,並曾任該會總幹事,所以大家都指望他能對中大化工系的建設推陳出新,一展鴻圖。
杜長明不負眾望,接長系務後,相繼開出適合該系需要的“化工計算”、“化工原理”及相關的選修課,其後又開設“工業化學”、“傳熱學”、“化工機械”等課程,使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大有提高 。使學生通過畢業論文研究化工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成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杜長明自始即予以注意,即使在抗日戰爭時期極為艱苦的條件下,也多方設法解決。例如,為了解決抗戰後方物資供應緊張,他親自主持塗料、鋅白的試製與木材乾餾的試驗。為使生漆的乾燥速度能加快,他讓學生陳家鏞在畢業論文中研究找出適用的催化劑或乾燥劑等,使系內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大有起色,蒸蒸日上,杜長明實乃中大化工系的主要奠基人,該系化學工程從此穩步發展。到二十世紀50年代,在時鈞教授主持下,遂成為較為完整的、現代化的以三傳(傳質、傳熱、動量傳遞)一反(化學反應工程學)為特徵的全套化學工程理論教學體系。
1932~1946年,杜長明主系15年,先是內戰頻仍,強敵壓境,外戰一觸即發,後是抗戰軍興,人民含辛茹苦,學校經費極為匱乏,試驗設備與試劑藥品極為短缺,杜長明遵“多難興邦”之古訓,帶領全系師生員工,不僅勝利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培養出眾多優秀人才。當年培養的中大化工系學生,多已成為化工戰線上的骨幹,並已湧現出陳鑒遠、陳家鏞、樓南泉、張存浩、朱起鶴、閔恩澤、陸婉珍、梁曉天等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一大批知名專家學者。當他們今天回憶起當年杜長明教授對自己的教誨時,人人都稱讚杜老師是熱愛學生、循循善教的好老師,無不對杜老師後來的不幸罹難,深感悲痛。
1946年中大遷回南京時,正值他的學術休假,後來他決定任教於重慶大學,併兼任重慶印製造紙專科學校校長。不意在1947年1月28日由南京乘飛機往重慶途中,在湖北天門縣境上空因飛機失事不幸罹難,終年僅45歲。
主要論著
Ch.M.Du,J.H.Yan,X.B.G.Cheron,X.F.You,Y.Chi,M.andK.F.Cen.Simultaneousremovalof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andsootparticlesfromfluegasbyglidingarcdischargetreatment.PlasmaChemistryandPlasmaProcessing,2006,26⑸:517-525(SCI/EI)
Jian-huaYan,Chang-mingDu,Xiao-dongLi,Xiao-danSun,Ming-jiangNi,Ke-fa,Cen,BrunoCheron.Plasmachemicaldegradationofphenolinsolutionbygas-liquidglidingarcdischarge.PlasmaSourcesScienceandTechnology,2005,14:1-8(SCI/EI)
J.H.Yan,Ch.M.Du,X.B.G.Cheron,M.,K.F.Cen.Degradationofphenolinaqueoussolutionsbygas-liquidglidingarcdischarges.PlasmaChemistryandPlasmaProcessing,2006,26⑴:31-41(SCI/EI)
Jian-huaY,ZhengP,Sheng-yongL,Chang-mingD,Xiao-dongL,TongC,Ming-jiangN,Ka-faC.DestructionofPCDD/FSformedbypentachlorophenolviaglidingarcdischarges.TheDioxin2006conference,Oslo,Norway,21-25August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