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虎符

杜虎符

杜虎符為戰國時期至秦朝的文物,1975年出土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橋村。長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虎符
  • 屬性戰國時期至秦朝的文物
  • 出土:1975年出土
  • 地點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橋村
  • 類別:文物
詳細信息,文物銘文,歷史作用,

詳細信息

虎作走形。正面突起如浮雕,背面有槽。虎身有錯金銘文九行四十字。符是古代朝廷用於傳達命令、調動軍隊的一種特殊憑證。通常作虎形,分為左右兩半,右半符留在京師,左半符頒發給屯駐在外的軍隊。需調兵時,由朝廷使者持右半符前往,軍隊長官將右半符與左半符驗合後,軍隊即按使者傳達的命令行動。此符鑄於秦惠文君稱王前,掌握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

文物銘文

虎符上有錯金銘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翳(也)。”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說右半符存君王之處,左半符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軍隊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會合,才能行軍令。但遇有緊急情況,可以點燃烽火,不必會君王的右符。器物銘文是在虎身鏤刻陰文,再將金絲嵌入陰文之內,最後鏤平打磨光亮,雖歷經兩千多年,仍熠熠閃光。字型絕大部分是小篆,規整挺秀。
杜虎符

歷史作用

最早的兵符
杜虎符杜虎符
是中國古代朝廷傳達命令、徵調兵將以及用於各項事務的一種憑證。用等不同原料製成,用時雙方各執一半,合之以驗真假。這件杜虎符便是現存最早的一件調兵憑證,一符剖為左右兩半,右邊留存於朝廷,左半交地方官吏或統兵將帥保管,使用時兩半相合,即為“符合”,表示命令驗證可信。
虎符作為中國歷史上調兵遣將的憑證起源很早,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說明至少在戰國時期虎符已經行用。而且從記載可知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為把持軍權都實行了類似的制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