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蒙盤菌,子囊盤杯狀,乾後漏斗形,具柄,核盤科植物的一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杜蒙盤菌
- 拉丁學名:Dumontinia tuberosa
- 界:植物界
- 科:核盤科
- 分布區域:中國、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德國等
形態特徵,中國分布,世界分布,討論,
形態特徵
杜蒙盤菌Dumontinia tuberosa (Bull.: Fr.)L. M. Kohn Mycotaxon 9:433, 1979.
≡Peziza tuberosa Bull., Hist. Champ. France p. 266, 1791.
子囊盤自球形菌核上生出,菌核外層為黑色,髓部白色,較鬆軟,乾標本直徑為 5-9mm;子囊盤杯狀,乾後漏斗形,具柄,乾標本直徑 6.5-8.0 mm,子實層乾時深褐色,子層托褐色,柄褐色,乾時長達60mm;外囊盤被為薄壁絲組織,接近厚壁絲組織,厚35-70μm,細胞長形,壁較厚,微帶褐色至近無色,多為 22-46×3-8μm;盤下層為交錯絲組織,菌絲大致與囊盤被外表面平行,厚 127-200μm,菌絲壁稍厚,近無色;子實下層為緻密的交錯絲組織,厚20-30μm;子實層厚126-136μm;子囊近圓柱形,具8個子囊孢子,孔口在碘液中呈顯著的藍色, 120-137×8-10μm;子囊孢子橢圓形至長橢圓形,無色,單細胞,不具油滴,在子囊中單列排列,9-16(-19)×5.7 -7.0(-8.5)μm;側絲線形,寬2.0-2.5μm。
球形菌核發現於草地上,被誤認為越橘 Vaccinium sp.的果實,寄主不詳。
≡Peziza tuberosa Bull., Hist. Champ. France p. 266, 1791.
子囊盤自球形菌核上生出,菌核外層為黑色,髓部白色,較鬆軟,乾標本直徑為 5-9mm;子囊盤杯狀,乾後漏斗形,具柄,乾標本直徑 6.5-8.0 mm,子實層乾時深褐色,子層托褐色,柄褐色,乾時長達60mm;外囊盤被為薄壁絲組織,接近厚壁絲組織,厚35-70μm,細胞長形,壁較厚,微帶褐色至近無色,多為 22-46×3-8μm;盤下層為交錯絲組織,菌絲大致與囊盤被外表面平行,厚 127-200μm,菌絲壁稍厚,近無色;子實下層為緻密的交錯絲組織,厚20-30μm;子實層厚126-136μm;子囊近圓柱形,具8個子囊孢子,孔口在碘液中呈顯著的藍色, 120-137×8-10μm;子囊孢子橢圓形至長橢圓形,無色,單細胞,不具油滴,在子囊中單列排列,9-16(-19)×5.7 -7.0(-8.5)μm;側絲線形,寬2.0-2.5μm。
球形菌核發現於草地上,被誤認為越橘 Vaccinium sp.的果實,寄主不詳。
中國分布
黑龍江帶嶺(HMAS 27719)。
世界分布
討論
HMAS 27719曾被錯誤地鑑定並報導為 Monilinia oxycocci (Woron.) Honey (鄧叔群,1963),由於球形的菌核被誤認為是越橘的果實。該菌的菌核為球形,髓部僅由真菌菌絲構成,不含任何寄主組織殘餘物,應為Sclerotinia Fuckel或者 Dumontinia L. M. Kohn的成員,因其外囊盤被由長形細胞組成,不含球狀細胞,與Sclerotinia的結構不符,而與Dumontinia一致(Kohn,1979)。我國材料的形態與Kohn(1979)在觀察了世界各地的標本後對該種做出的描述一致,只是囊盤被細胞壁稍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