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繼曾(1895~1972) 原名杜有吾,曾用名杜省物、何林生、陳洪年、白長山、何能、何仁、何茂承。3月25日出生於河南省杞縣萬寨村一個封建門第家庭。祖父是清朝進士,家教嚴謹,崇尚曾子學說,對子女注意培養忠孝之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繼曾
- 出生日期:1895
- 逝世日期:1972
- 原名:杜有吾
教育經歷,革命歷程,後人評價,
教育經歷
杜繼曾的童年正值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社會加劇動亂、中華民族危機日趨嚴重的清朝末年。在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影響下,他在少年時就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崇尚新學,刻苦讀書,鑽研理科,立志獻身科學教育事業。1916年在河南開封省立第一中學讀書,1920年到北平國立高等師範學校就讀,1924年畢業後又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
革命歷程
1925年3月,杜繼曾從學校畢業後,曾到山東煙臺私立先志中學任教。“五卅”慘案後回到河南,投筆從戎,參加國民革命軍鄧寶珊部的隊伍,並加入國民黨。後脫離軍隊,到安陽中學任教。
1926年1月16日,杜繼曾經安陽鐵路工會秘書楊介人、彭振剛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到北京與中共北方區委接上關係。同年4月,被派到長春從事革命工作,以吉林省立第二中學數學教師為掩護,負責組織國民黨市黨部,發展國共合作。8月,來到哈爾濱,到中共北滿地委創辦的《哈爾濱日報》社當編輯。10月22日,《哈爾濱日報》被當局查封,他離開哈爾濱去奉天(今瀋陽)。一個月後又被調回哈爾濱,任中共北滿地委技術書記(秘書)。1927年3月,他以特派員身份到長春,令黃海平以國民黨吉林省黨部的名義,發展十餘名國民黨黨員,建立當地國民黨的基層組織。同年8月,中共哈爾濱地委派他擔任牡丹江市黨支部書記。
1927年10月,中共滿洲省委成立,哈爾濱地委撤消,成立哈爾濱市委,杜繼曾回哈爾濱任市委書記。同年11月,為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吸收工人同志負責黨的重要責任”的組織路線,中共滿洲省委派他來大連,重新恢復建立了有“三正式、兩候補”的中共大連執行委員會,由鐵路工人李稔年任市委黨團書記,而他任市委委員。為加強黨在農村工作的領導,1928年撤消了中共大連市委,又重新建立了中共關東縣委會,他擔任農運委員。
1928年3月15日,杜繼曾到旅順巡視工作時,裝在手提包中的密寫藥水和《關東縣工作新決議案》等秘密檔案被警察搜出,杜在警察翻閱檔案時,奪下檔案投進火爐,但沒燒完又被警察搶出,敵人以此為據將杜繼曾逮捕。
1935年,杜繼曾出獄,回到河南開封市,找到組織,向組織說明被捕的原因,經組織審查,恢復了黨的關係,繼續從事教育和軍隊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黨組織派杜繼曾到陝西省雲陽縣學習。之後,在中共杞縣縣委先後擔任組織、宣傳工作。後去新四軍第四師杞縣獨立團,堅持抗日游擊鬥爭。1940年日本侵略軍大掃蕩時,他被漢奸王敬軒的部隊逮捕,押入開封日本憲兵隊拘留所。在敵人的嚴刑拷打面前,承認自己是共產黨員,說了一些假情況,並為自己造了個假名,由弟弟杜紹曾請客作保於1941年10月獲釋。出獄後赴淮北魯豫邊區任二十二專署司法科長、蘇豫皖邊區行署法院院長,到1944年12月參加淮北豫皖邊區黨委整風時,又重新恢復了黨的組織關係,被派到淮北蘇皖邊區新四軍第四師政治部工作,直到抗日戰爭勝利。
1945年11月18日,杜繼曾為回響中共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號召,再次赴東北松花江省從事黨的根據地建設工作,先後擔任中共哈爾濱新陽區委書記、葦河縣縣長、松花江省政府糧食局長等職。1946年3月,杜繼曾在哈東區一面坡等地做民眾工作,同年10月在松花江省政府擔任貿易公司經理。當時國民黨對東北解放區進行經濟封鎖,軍隊裝備所需布匹和人民日常生活用食鹽、火柴等物資十分缺乏,為發展同蘇聯之間的互利貿易關係,東北局派他到邊城綏芬河擔任出口公司經理,為解決軍需民用,發展生產,建設東北根據地,支援東北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
1948年東北解放後,杜繼曾隨幹部大隊南下,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國防工程處工程師、河南省治淮指揮部副指揮、中央水電部水利電力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水電部水電科學院水利研究室副主任,編有《黃河史述實》書稿。1961年12月15日,擔任河南省科委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中,杜繼曾受到迫害,身心受到嚴重摧殘。1972年5月16日因車禍不幸逝世,終年77歲。
1980年5月20日,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共河南省委在鄭州市舉行了杜繼曾追悼會,對杜繼曾的一生做出了正確的評價。
後人評價
杜繼曾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奮鬥的一生。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他不顧個人安危,不計名利,以革命事業為第一需要,忠心耿耿,為黨為人民做了大量工作。他襟懷坦白,光明磊落,生活艱苦樸素,作風正派,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工作積極,任勞任怨,努力完成黨交給的各項任務。他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幾次慷慨捐款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受到黨和民眾的高度讚揚。人民將永遠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