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杜祥琬,1938年4月29日出生於中國河南省開封市。少時,在北京大學數學系讀書的父親杜孟模對其影響較大,家中常有進步小說共杜祥琬閱讀。
1953年,杜祥琬就讀開封高中時,恰逢父親北大畢業後在此任教並從事黨組織地下工作。杜祥琬從一本前蘇聯雜誌《知識就是力量》中受到啟迪,同時由對數學的濃厚興趣,發展為對天文學的濃厚興趣。
1956年5月,杜祥琬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於開封高中畢業,並被選為留蘇預備生。由於中蘇關係發生變化,杜祥琬在學習了一年俄語後進入父親的母校北京大學,在數學力學系學習。
1959年,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的積極推動下,30名優秀中國學生到前蘇聯留學,杜祥琬進入原
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學習原子能,組織上為他選擇了理論
核物理專業。畢業之際,適逢中國核子彈試驗成功。
1964年,杜祥琬從蘇聯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畢業回國,被分配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論部,參與核武器的研究。在這裡,杜祥琬受到王淦昌、朱光亞、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于敏等一批一流科學家的教誨和指導。他接受的任務是參研氫彈原理的突破。
1966年底,杜祥琬加入青年科學家組成的熱測試理論組,赴基地進行試驗獲得成功,被當時的新聞公報稱為“一次新的核試驗”。
1975年,杜祥琬受命牽頭組建了中子物理研究室並任主任。
1985年,杜祥琬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論部研究所副所長。
1987年2月,杜祥琬任國家863計畫雷射技術主題專家組成員兼秘書長,協助首席科學家、院士陳能寬領導專家組,負責制定並實施強雷射研究發展計畫。杜祥琬的研究領域開始從核武器轉到強雷射技術。
1991年4月,杜祥琬出任國家高技術863計畫410主題首席科學家 。同年4月,出任強雷射主題專家組首席科學家,在較短時間內把中國強雷射技術研究推進到國際先進水平。
1992年,杜祥琬在總結從事大科學系統工程研究的實踐基礎上,與同事共同出版了專著《核試驗診斷理論》。至此,他的事業完成了從“核”到“光”的科學道路的全面探索。
1997年,杜祥琬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
2001年,任863計畫先進防禦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主任。
2002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負責主持院士隊伍建設、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諮詢研究等工作。
2006當選俄聯邦工程院外籍院士。
杜祥琬歷經天文學、數力學、核物理、雷射、能源研究多個領域,他的人生訴求是:傳承父輩精神,服從國家需要,追求科學信念;鑄國家基石,做民族脊樑。
晚年的杜祥琬繼續為國家“核”與“光”貢獻餘熱,承擔了數個學術兼職:
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常委;《
強雷射與粒子束》期刊主編;國際物理聯合會計算物理委員會委員;中華光電學會終身會員;
電子科技大學、
中國科技大學、
國防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強輻射重點實驗室主任;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短波長化學雷射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光學會雷射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主要貢獻
核試驗
杜祥琬主持了中國核試驗診斷理論和核武器中子學的系統性、創新性研究。
他解決了大量中子學物理問題,提出了並研究了多種測試項目,提高了中子計算精度。由他組織的對核武器中子物理學精確化的研究,得到了數套高精確度的新參數。對中子學計算精度的規律性研究與改進,實現了中子學理論計算精確化。其研究成果滿足了試驗所需的多種信息及其精度要求,形成了基本完整而實用的系統核試驗診斷理論,使中國核試驗診斷理論在與試驗結合的過程中得到全面系統的發展,為新一 代核武器的設計與試驗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證。同時,使我國這一創新高科技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強雷射
他提出了綜合實驗研究,解決了多項單元技術銜接與總體集成的工程技術問題,主持研究和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目標、重點與技術途徑等發展戰略與實施方案。他將“863”雷射技術主題調整到符合國家實際需要和科技發展的軌道上來,開創了中國強雷射和強微波技術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有關物理規律和關鍵技術研究中獲重要成果,使中國氧碘化學雷射等新型強雷射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著作論文
專業著作
《高技術要覽·雷射卷》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年)
《核軍備控制的科學技術基礎》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6年)
《實驗核物理學(第二卷基本粒子物理學)》(原子能出版社 1996年 )
《核試驗診斷理論》(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2年)
會議論文
《反射鏡分光鏡熱效應簡化理論模型》(第八屆全國雷射科學技術青年學術交流會)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電力工業健康快速發展》(中國電力發展論壇 )
《對高平均功率DPL的幾點認識》( 2004全國全固態雷射技術與套用會議)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機遇期和工程科技的使命》( 中國科協2003年學術年會 )
《兩類強雷射定向能:概念與套用》( 第四屆全國光學學術會議 )
《新時代海歸的繼承和創新》(留學市場現狀與未來論壇)
《中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直工委和科協報告會 )
《哥本哈根會議和中國的綠色、低碳能源戰略》(北航大講堂)
《中國能源狀況與發展戰略》(華北電力大學“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講座報告)
《中國應走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 (2007’中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報告會)
《尋求最優戰略 打造能源發展的中國模式》( 2013年 英大傳媒研究院成立儀式暨能源大講堂)
《新能源離我們還有多遠》( 泰州市委中心組“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專題講座)
《創新驅動與轉型發展》(“科技創新 引領全人類可持續發展”主題報告會)
《科技創新驅動 邁向生態文明》(承德市直機關工作委員會和市科協科普報告)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第435次香山科學會議主題評述報告)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機遇期和工程科技的使命》(2003 年中國科協學術年會)
期刊論文
杜祥琬多年來撰寫期刊論文數十篇,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歷年來發表的代表性論文主要有:
《雷射核聚變物理概述》(《核物理動態》 1989年第6卷第1期/與張忠建合作)
《自由電子雷射光導的數值模擬與分析》(《強雷射與粒子束》 1991年第3卷第2期)
《紅外短脈衝自由電子雷射鎖模的解析研究》(《強雷射與粒子束》1992年 第1期/與丁武合作)
《地基強雷射試驗功率的近場核查方法》(《強雷射與粒子束》)1993年 第4期/李彬合作)
《我國自由電子雷射研究的最新進展》(《物理》1994年 第1期/與謝家麟合作)
《對自由電子雷射(FEL)發展的評論》(《強雷射與粒子束》1995年 第1期/與丁武合作)
《國家863計畫雷射技術研究的若干進展 (《雷射與光電子學進展》1996年 第7期)
《實際強雷射遠場靶面上光束質量的評價因素》(《中國雷射》1997年 第4期)
《雙變形鏡自適應光學全場補償模擬》(《強雷射與粒子束》2000年 第6期/與李有寬陳棟泉合作)
《高能雷射與套用光學的幾個問題》(《強雷射與粒子束》 2001年第12卷第6期)
《兩類強雷射定向能:概念與套用》(《光子學報》2002年 第Z2期)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機遇期和工程科技的使命》(《科技和產業》2003年 第8期)
《雷射視窗熱透鏡效應對光束質量的影響》(《強雷射與粒子束》2004年 第4期/與安建祝李有寬合作)
《物理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必備造福人類惟真創新的品格》(《科技潮》2005年 第7期)
《中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求是》2006年 第22期)
《我國應發展三種概念綠色能源》(《科技導報》2007年 第16期)
《讓核技術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再創輝煌》(《中國工程科學》2008年 第1期)
《利用“今日陽光”是能源發展的必由之路》(《科技潮》2009年 第4期)
《哥本哈根會議和中國低碳能源戰略》(《杭州科技》2010年 第2期)
《應對氣候變化為中國發展帶來機遇》(《科技導報》2011年 第34期)
《對我國核能發展戰略的幾點思考》(《中國核電》 2012年第5卷第3期)
《人類不需要四個地球》(《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3年23期)
《核能發展的歷史觀》(《中國核電》2014年 第1期)
《我國能源安全觀及戰略要素的新思考》(《西部資源》 2014年第1期)
博士培養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1996年至2005年期間,杜祥琬共培養3名學生獲得博士學位,基本情況如下:
【竇玉煥】 學位類別:博士 ;授予學位日期 2005年05月01日; 授予學位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學位論文: 自由電子雷射振盪器光腔問題的理論研究
【李少甫】 學位類別:博士 ;授予學位日期 2003年05月01日; 授予學位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學位論文: 新型高功率徑向速調管振盪器探索
【張 會】 學位類別:博士 ;授予學位日期 1996年06月01日; 授予學位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學位論文: 武器用鈽的控制及其核查技術研究
獲獎榮譽
杜祥琬在核武器和強雷射技術方面的研究與套用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部委級一、二等獎等共十多項。重要獎項包括:
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
2000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1991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863計畫先進工作者。
2011年5月被授予中國科協榮譽委員稱號。
外界評價
中國官方對杜祥琬的評價是:
杜祥琬是中國
核武器中子學與核試驗診斷理論領域的開拓者之一,是強雷射領域的帶頭人。
他長期從事核武器理論設計與核試驗診斷理論研究工作,作為學術帶頭人,他主持的
863計畫的雷射研究項目,獨立自主地開拓出一條我國發展新型強雷射技術的技術途徑正確、關鍵技術紮實、可跨世紀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解決了大量中子學物理問題,提出了並研究了多種測試項目,提高了中子計算數度,發展了基本完整而實用的系統核試驗診斷理論, 使中國的氧碘化學雷射等新型強雷射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為中國的核武器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