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湖村

城廂街道杜湖社區,與濱江區相鄰,區域交通便利。2005年6月社區由行政村轉制為居民委員會,並逐步向城市化社區轉變。社區現有面積1.06平方公里,總戶數423戶,常住人口1476人,2007年末社區耕地面積836畝,村民人均收入11784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杜湖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位於蕭山的西大門
  • 人口:1476人
社區劃分,杜湖村的由來,地圖信息,

社區劃分

整個社區劃分為杜湖、潘家橋、盛家港三個自然村,8個居民小組,2005年被區政府定為全區城市示範村建設試點單位。社區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正確領導下,團結帶領廣大村民,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主題,通過不懈努力使社區的綜合實力、環境衛生、村莊治理、人民生活水平、村民社會保障等各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抓住“新機遇”、拓展“新思維”、套用“新動力”,杜湖社區在社區黨總支的帶領下,正朝著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

杜湖村的由來

東嶽廟
東嶽廟,本名“東嶽行宮”,俗稱“老岳廟”,位於下湘湖東北端矮小的蒙山上。構制恢宏,建築精美,雕樑畫棟,巍峨壯觀。是寧紹地區一座著名的廟宇
一般寺廟都坐北朝南,而蒙山東嶽廟卻坐南面北,前臨蕭紹運河。山麓縣道旁,原有建於明代的“少憩亭”,即“蒙山茶亭”。沿茶亭而上,便是四進依山而築的殿宇:山門在山麓,二、三進在山腰,最後一進大殿已接近山頂。大殿額書“東南壽域”,殿內端坐東嶽大帝,儀態威嚴。殿前有萬年台,台內有八角藻井,台頂飛檐翹角。大殿左側為二王殿,祀奉北宋徽、欽二帝。各殿羅列諸神祗塑像。殿柱多有木刻對聯,各殿匾額出自翁同龢、陳勤士等名家手筆。
據南宋《嘉泰會稽志》載,東嶽廟始建於南宋紹興初年(1131),歷史上多次毀建。清雍正年間,幾次增修擴建。乾隆二十六年(1761),邑紳黃雲、來謙鳴等數十人組成同人會維持廟事,邑令梁世際出示勒石於廟。鹹豐十一年(1861)廟毀。同治八年(1869),僧振法募資復建,歷時五年完工。最後一次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重修。解放後,廟中大部分房屋被占為他用。1994年3月28日一場大火燒毀了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僅殘存偏殿等部分房屋。近年,在原大殿遺址後的蒙山之頂,復建了大殿。
相傳東嶽廟原系宋室趙氏家廟。宋高宗趙構定都臨安(今杭州),命趙不衰籌建此廟,供奉宋徽宗趙佶,廟後有徽宗衣冠冢。廟門朝北,有遙望北方之意,因徽宗被金兵擄往北方囚於五國城(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境內)地獄而死。為護廟,趙氏宗室中一支遷往蒙山附近定居。由於趙宋與北方女真族有滅國之仇,南宋時從前線俘獲的女真族首領,俗稱胡人,均解到廟前正法祭祖,因此有了“屠胡村”(現名“杜湖村”)。元滅宋後,趙氏族人改稱此廟為“東嶽行宮”,加塑“十殿閻羅”、“判官”、“無常”等神像,徽宗像也被改裝成“東嶽大帝”,於是東嶽廟保存了下來。
歷時上,東嶽廟香火很興旺,香客除蕭山民眾外,還來自紹興、寧波、杭州、嘉興等地。民國《蕭山縣誌稿》載:“東嶽廟所在多有,而蕭山香火獨盛。歲以三月二十八、七月十三兩日為香期,遠近鹹集,住僧香資所入頗有羨餘。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教育會稟準,歲繳學捐銀四百元,次年增為六百元。近年……每歲所入,除開支外盡數解繳。越年冬,繳銀一千元,縣署有案。”一個廟宇,竟然能繳納大筆銀洋用作地方教育經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香火獨盛”。

地圖信息

地址:杭州市蕭山區蕭杭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