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經歷
吹盡狂沙始到金——解讀杜曉波的國畫藝術
杜曉波是昌圖畫家群的一員,更是遼北畫家群中一位實力派畫家,他的工筆畫和寫意畫曾經十餘次在中國美協主辦的展賽中入選、獲獎,在省內外頗有名氣。因為是老鄉,現在又在一個單位供職,所以我非常關注他的經歷和成就,從近幾年他創作的作品量和質兩方面看,他的作品數量之豐,藝術品位提高之快,不能不令人嘆服,他在一步步向大氣度、高境界邁進。他正在不斷磨礪自己,甚至透支自己的生命,劃人生之槳,駛向他的藝術彼岸。
曉波兄兒時就有著一個成為畫家的夢想,塗塗抹抹,寫寫畫畫,使他這個鄉村孩子的童年充滿了色彩。但是,幾次報考美院都失之交臂。之後到縣裡一個集體企業上班,後來下崗,再後來開了七年美術社,但他一直沒有放棄畫筆。 1988年自費到魯迅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從業餘愛好走上專業畫家之路。後來,昌圖成立書畫院,他調入書畫院成為一名專業畫家,再後來調入市文聯。其間,他畫過宣傳畫,畫過油畫,搞過版畫,練過書法,但是他鐘情的還是國畫。山水、花鳥,工筆、寫意、兼工帶寫,畫路比較寬泛,加之西畫的實踐,書法的滋養,使其國畫創作有了較好的支撐,更使他不斷創新畫法有了根基。目前已經形成了技法上以線為主,點、染為輔,滿構圖,重寫實,題材上以最為畫家熟悉的家鄉山川、風物為主的畫風,已初步呈現自家風貌。
曉波兄的畫首先畫的是生活。他一直沒有離開遼北這片生養他的黑土地,這裡沒有高山大海,沒有長河勝跡,有的是一望無際的平原,有的是山包土丘,有的是土屋草房、溝溝岔岔,還有這片土地上生長的高粱、大豆、苞米和牛馬雞鴨,還有勤勞樸實、幽默智慧的人們。這裡的風雨晦明,這裡的興衰成敗,這裡的喜怒哀樂與他產生了一種無法言說的共鳴共振。臨摹古今畫作之餘,他或與師友,或孑然獨行,走入大自然之中,把它們作為藍本,描摹創作。他幾乎走遍了昌圖縣城四圍的丘壑、田園、河道、礦山和村莊。生活給了他創作素材,也給了他創作激情,特別是原生態的一切,賦予了他特有的繪畫符號。
曉波兄的畫其次畫的是真情。母親養育了兒女,兒女對母親最有感情。遼北這片黑土地,養育了這裡的人們,這片土地是生長在這裡的人們的母親。這片土地賦予了畫家的一切,畫家同樣也深愛著這片土地,曉波兄用他的畫筆為家鄉造像,為風物寫真。而且是懷揣著那顆赤子之心的感動,他把山川風物當成自己的鄉親、父母和他自己,融入自己的悲欣,融入自己的愛憎,融入自己的企盼希冀。景因情活,情因景實,情景交融,感己感人。
曉波兄的畫畫的是思想。曉波兄的畫,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抑或是兼工帶寫,對於品讀它的人來說,畫面給予我們的絕不是物象給我們帶來的簡單的形似或色彩的入眼,也不是技法的精湛,而是畫面之外留給我們的遐思。他曾經這樣表述自己的心聲,“藝術作品不能像鏡子一樣機械地反映社會生活,從生活到作品要經過畫家艱苦複雜的精神勞動,應該是作者對生活體驗後創作素材的重新組合(取捨、變形、誇張、想像)”。他的畫中融入了傳統哲學的儒釋道精神,體現了古今畫論的要旨。看他的畫讓你感知畫家對社會人生的關注,體會到畫家對真善美的褒揚,對假惡醜的鞭撻。
曉波兄的畫畫的更是人生。他深深地領悟到“通過作品能夠感悟到畫面背後作者的修養、學識、閱歷、作者的生存狀態”。因此他的作品,多是借物言志,物也我也,人生之寫照也。如他的《夢憶童年》表現了他兒時的天真,《清秋》苞米地和幾隻悠閒的羔羊體現了作者的恬靜心態,《清風徐來》表現了作者對鵝群在小樹林下悠然憩息的嚮往,他的大量山水畫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禮讚,對堅毅和成功的渴盼,同時也可從中讀出作者藝術人生的苦澀與欣然。
曉波兄之所以能創作出這樣的繪畫作品,有以下幾個因素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一是得益於生存環境的蒙養。石濤和尚在他的《畫語錄》中說,“墨非蒙養不靈,筆非蒙養不神”,曉波兄的筆墨,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生存環境的蒙養造就的。自然和生活是他的第一任良師,也是他朝夕相處的益友,自己也是自然和生活的一份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語),他從自然和生活中得到的要比後天學習得到的多,而且這是浸在骨子裡的,甚至是與生俱來的。
二是得益於他對繪畫理論的探究。曉波兄是個酷愛讀書的人,作畫之餘,手不釋卷,還經常向身邊的師友和省內外書畫名家討教請益,特別是在家境十分艱難的情況下,他自費到美院進修學習,通過對中西繪畫理論和畫史的研究,明晰了行進的路數,並能指導自己的創作實踐,避免走彎路、斜路,自己也寫了許多創作心得,並時有見諸報端,創作、理論研究,兩條腿走路,這應該說是一個藝術家走向成功的基石。
三是得益於他勤奮耐勞的精神。曉波兄淡於名利,他的交際圈也十分狹窄,很少參加應酬,在昌圖縣城時就是常常閉門作畫,或是走入大自然寫生,用在繪畫以外的時間很少,到鐵嶺兩三年來同樣是深居簡出,每天都有兩三張作品誕生,這種勤奮只有妻子和他手中的筆最清楚。除了閒暇點上一支香菸,餓了吃飯倦來眠之外,畫筆從不離手。
四是得益於他敢於變革的勇氣。“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曉波兄深識此理。這些年來,他走的就是一個不斷調整自己畫路的路子,由開始的什麼都畫,不管什麼畫種,不管什麼畫風,只要喜歡就搞,後來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明白了取捨的重要,也感到“吾生有涯,而知無涯”的內涵。他善取善舍,古今中外盡入轂中,從題材到技法努力用理智和實踐進行提純,尋找自我發展的最佳捷途。目前,他確立了以兼工帶寫和小寫意為主的主攻方向,在向沉厚、稚拙、整體、野逸的目標前行著。
作為同道和摯友,我感覺曉波兄的作品自然主義傾向較重,作品距離生活太近,一些作品還處於“對景寫生”的層面,要達到“對景創作”尚須做進一步的探索與思考。另外,作品中流露出的精工繁複尚須錘鍊、簡約,讓“少少許勝多多許”更加鮮明一些,讓“狠”、“黑”、“意”再強化。這些問題,作為智者的曉波兄自己恐怕也已知曉,我之一己之見也未必盡然。“千磨萬礪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已經“用最大力氣打進去”的曉波兄,再“用最大力氣打出來”,終會成為遼北畫壇的一面旗幟。總之,期待曉波兄創作出更具民族性、時代性和強烈個性的作品。
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