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三鄉工程,能人回鄉,市民下鄉,企業興鄉,
簡介
目前,全村分三個區域打造“木蘭花鄉”景區:生態旅遊農業示範區以花田農耕游賞為主題,有鄉野菜園、優品果園、濕地荷園、花田小院;花卉苗木景區以花為媒,有花溪、花湖、花林小木屋、花溪文化體驗帶;新農村社區有農家樂、農家住宿、農家茶社、農家手工茶坊。
三鄉工程
武漢黃陂區杜堂村熱鬧了起來。曾經偏僻的小山村如今遊人如梭,學習考察團不斷。黑瓦白牆的農房錯落分布,五顏六色的鮮花裝點著村莊,農戶忙時耕作閒時打工,荷包暖了,家鄉也變成了美麗鄉村中的“網紅”。
11月15日,湖北省“三鄉”工程建設現場會在黃陂召開,考察團參觀了杜堂村。“村民空閒農房對外招租,年底能分紅,吸納400多名村民在公司上班,年人均收入2.8萬元以上。”杜堂村村民、木蘭花鄉旅遊公司總經理葛天才如數家珍,投資2.8億元把家鄉變成了夢裡的“木蘭花鄉”。
不光是杜堂村,這樣的美麗鄉村正在武漢“遍地開花”。今年以來,武漢在全國率先實施了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三鄉“工程,有力促進了農業轉型、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積極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武漢樣本”。
“實施‘三鄉’工程就是要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改革要效益、要活力,真正讓農民享受到改革的紅利。”在湖北省“三鄉”工程建設現場會上,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說,要以“三鄉工程”為抓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打造產業興旺的高地、生態宜居的勝地、生活富裕的寶地、鄉村治理的陣地、鄉風文明的福地,紮實推動鄉村振興。
能人回鄉
偏僻落後小山村變美麗鄉村中的“網紅”
武漢黃陂區姚家集街杜堂村,地處大悟、紅安、黃陂三縣(區)交界處,位置偏僻,是丘陵地帶,7年前,四處可見荒山荒坡,是個經濟落後的小山村。
如今51歲的葛天才出生在這裡。“吃了上頓沒下頓,讀高中連3.6元的學費都拿不出來。”無奈之下,上世紀八十年代,和許多農村青年一樣,葛天才懷揣著致富的夢想,加入到外出務工的行列。
從農民工到“包工頭”,再到成立建築公司,葛天才憑藉自己的努力,生意越做越大。家鄉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凋敝的村莊,葛天才看在眼裡,痛在心裡。
2010年,葛天才捐資一百萬餘元,給村里建了兩口當家塘,兩個休閒娛樂廣場,給家家通了硬化的路面;2012年,他在家鄉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了花卉苗圃基地……
家鄉的路通了,環境變好了,可村民的荷包還是沒暖起來。“這裡是丘陵地帶,都是荒山荒地,沒有資源優勢。”葛天才思緒再三,旅遊業是朝陽產業可持續發展,景區還能吸納村民在家門口上班。
2014年,葛天才成立武漢木蘭花鄉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進一步加大對家鄉的投入。荒地上種花,成了一年365天可賞花的花卉世界;荒山上建起了華中區域最大的鳥語林,成了鳥類的棲息地……
同時,葛天才還請來設計師為杜堂村每家每戶做設計規劃,環境變好了,村子也變美了。景區三個村流轉土地的農戶全部吸納為景區員工。“目前已有400多人,農戶像公司員工一樣上班,每月有了固定收入,年人均收入2.8萬元以上。”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員工的三分之一。“只要老人願意也可以來上班,每月也能賺一千多元,為子女分憂。”
村里閒置的農房如何利用起來?在一場激烈的討論中,葛天才和村民一拍即合,成立旅遊合作社。村民空閒房屋以1600元每平方米入股,公司對房屋進行統一設計、裝修、管理,由合作社招商市民下鄉投資創業,農民年底按照入股的10%分紅。“農民增收了,也保證了市民下鄉的生產生活環境。”
“‘三鄉’工程富裕了農民、促進了創業、美化了環境、帶動了農村文明。”木蘭花鄉景區開園半年來,促進村民戶均年增收6.2萬元,帶動3個村集體年增收60萬元,成功實現40個貧困戶脫貧。
市民下鄉
鄉愁有所依 閒置農房成“香餑餑”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每個人的心中或都有一個田園夢,不少市民已開始將它變成現實。近來,武漢一個個平靜的鄉村,因為大量市民下鄉租房而熱鬧起來,在農村人口湧入大城市的同時,他們在農村的老房子卻開始被下鄉的城裡人“占領”。
武漢市蔡甸區大集街九如鯉大金灣多了些許陌生人,曾經凋敝的村莊,年輕的面孔越來越多。
大金灣59號,是一處古樸三進老院。房子外圍已與全村房屋一起進行了整修,白牆青瓦。但老房子的梁檀門扇依舊。一名村民說,以前這裡很熱鬧,是全村的文化中心。這處老院沉寂了十多年,現在由一名大學生接管了。
他名叫李濤,是一名留法歸國的大學生,在這兒租賃3棟房屋,創辦九如坊(武漢)文化藝術中心,開展古琴製作、漆器雕刻和美術培訓。農村生活怡然自得。
在江夏做了多年生意的朱月萍,一直想找個村灣寄託自己的鄉愁,今年園區開業一眼看中木蘭花鄉里的閒置民房,立馬簽約入駐。“一套250平方米的農房,中間帶著小院,裝修花了20萬元,每年5萬左右的租金,簽了5年。除了自己用,還可以出租做民宿,這個很划算。”
記者看到,整潔的院子裡種著些許當季蔬菜,藤蔓支架下擺著藤木躺椅、茶几,修葺一新的民房古樸古香,但LED電視、空調等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五間客房可容納一大家人在此休憩,“別墅”一套每晚標價為2288元。然而就在不久前,這裡還是一間破舊的平房,農民叫價5000元賣宅基地都無人問津。
“現在有人要花50萬元買,村民都不賣。”葛天才介紹,村里像這樣的民宿有4棟已出租,朱月萍這棟農房已經閒置多年,房主早就搬到城鎮居住,後來通過入股進入合作社。現在改造成民宿後,房主一年增加幾萬元純收入。
43歲的葛家灣村民葛勇便是其中獲益的農戶之一。原本荒置了5、6年的農房,門口都長了半人高的雜草,如今卻成了風情十足的民宿。“一年不光保底有32000元租金,年底還能分紅。”葛勇笑得合不攏嘴。
市民下鄉,共享閒置農房,激活了沉寂的村莊。今年中央一號檔案提出,“探索盤活利用空閒農房及宅基地方式”。在此背景下,武漢市在全國率先引導、鼓勵市民下鄉,租用空閒農房休閒養老、創新創業。
4月,出台“黃金20條”;5月,推出“鑽石10條”;6月,提出打好“四張牌”,力促能人返鄉……系列優惠的政策,激活市民下鄉追逐創新創業、找尋田園牧歌的夢想。
截至10月,武漢市共統計空閒農房11.36萬戶,簽訂空閒農房租賃協定8543戶,年租金1.3億元,吸引社會投資145.36億元。
企業興鄉
村民捧起旅遊“金飯碗”
如果說木蘭花鄉是新晉“網紅”,木蘭草原景區則已走過十多年光景。這裡村民和景區同創業,家家已奔小康。
草原新村就在木蘭草原的正門旁,2010年,張家榨村200餘名農戶整體還建搬出景區,搬到了這裡。如今,家家戶戶都掛著農家樂的招牌。走進新村,白牆黑瓦,整齊劃一。
正值中午,華鋒農家菜餐館的老闆娘彭三先忙得不亦樂乎。家裡的二兒子又添了二胎,彭三先一邊忙著帶孫子,一邊對記者說:“這幾天還輕鬆點,‘十一’那幾天才叫忙,每天都有上百桌人吃飯,忙的時候還要僱人。”
“現在,我們都以當農民為驕傲。”彭三先樂得合不攏嘴,家庭年收入達80萬元。用她的話說,自己做夢也沒想到能過上這么好的日子。
然而,十多年前的張家榨村,由於位置較偏、交通不便,曾是武漢出了名的貧困村,“下雨一團糟,乾旱一把刀,山不高,植被少,無水源,環境全靠人打造”。
2005年3月,在外創業已小有成就的吳建順回到家鄉張家榨村,看到家鄉到處都是雜草叢生的土山包,村間也都是土路,決心回家創業,投資4000萬元創辦武漢木蘭草原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兩年間,吳建順帶領團隊先後改善了張家榨村通水、通電等問題,並在家鄉修建了120畝果園、220畝苗圃,並種上了80000株樹苗,打造了2600畝草原。
除了村民自發利用地理位置優勢開發農家樂外,木蘭草原景區裡的遊樂項目,在同等條件下也優先承包給當地村民,景區內80%的員工均來自周邊村莊。景區已為張家榨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800餘個,惠及2000餘人,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由2004年的2368元提高到如今的8萬餘元,翻了30多倍。
“現在村民都自己做生意,不願意到草原來打工了。”木蘭草原景區總經理聶權留學歸來後,子承父業接手了景區。他笑著說,如今,當地村民不僅不需要政府補貼,更會主動賺錢,得到實惠、獲得收益的當地村民,都積極加入到創業隊伍中來。
聶權介紹,目前,像他們這樣吃起旅遊飯的家庭已超過200多家,他們依託草原自主經營,開展農家樂、採摘、騎馬、滑水(索)等多項服務,捧起了旅遊景區“金飯碗”。
鄉村振興,既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振興,也包括治理體系創新和生態文明進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魏後凱認為,武漢“三鄉”工程,正成為踐行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精神、解決鄉村人才短缺、建立促進農民可持續性增收機制等重點問題的有效途徑。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徐祥臨為“三鄉”工程點讚,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思路是城鄉融合發展,武漢“三鄉”工程創新了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提供了探索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武漢市創新實施“三鄉”工程,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武漢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