杓峪庵

杓峪庵

杓峪庵,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相公莊街道孫家村東北300米山下。康熙二十一年(1683年),其先師董計升(字四海),建立此庵。

基本介紹

古廟布局,古廟歷史,代表人物,地理位置,

古廟布局

杓峪庵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相公莊街道孫家村東北300米山下。康熙二十一年(1683年),其先師董計升(字四海),建立此庵。此庵占地面積約10畝。最初建房數間,供庵內人員居住。1690年,開始正式建設,首先建大殿3間,坐北向南,一門兩窗,前出廈高5米,筒瓦倒扣脊頂與兩山三叉六獸。殿內正面有3尺高神台,蓮花池上端坐觀世音,左邊文殊,右邊地藏,東面山神關公,西面是劉備張飛,正面神台供桌上放著香爐、木魚、鐵磬以備敬神啟用。建大殿的同期,在東院又建道房3間,一門兩窗,筒瓦倒扣脊頂兩山三叉六獸,房內安放桌椅,此道房為講解經文專用。屋前有直徑1米粗的大核桃樹,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清康熙三十年(1692年)開始,先後在東院建成東屋、西屋、南屋,道士居住2屋,客廳為接待客人專用,南屋為廚房。後在中院大殿、西屋山下種百日紅樹,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廟內有石碑3方,兩個為康熙年間立碑,另一個在乾隆年間立碑,記載了建庵史及重修史。清康熙三十年(1695年),建大門,坐北向南,垂花雕磚,門樓典雅大氣。迎門是15級石頭台階,影壁1個,繞過影壁是中院,從中院進入東院。院東面為碾磨坊;西面另一小院,是一個占地約1畝的花園。內有各種奇花異草、芳香撲鼻、四季常青。西院是打穀場,有草房2間,八角尾1座,內有精美壁畫、山水人物栩栩如生。另外,有西大門1座,大門東面建鐘樓1座,其樓四柱、四梁、四角飛檐、尖頂、筒瓦倒扣。此樓長寬5米,高6米,內有大鐘一口,約重300斤,鐘聲響亮,聲音可傳3里之外。
杓峪庵
杓峪庵內的古代石碑
李開先《閒居集》中有《西皋舉人張君行狀》一文,文中曾提到杓峪,大意是:舉人張應祿共參加了六次會試,每次會試不第即移居讀書之處,張舉人六次會試不第,因此改換了六個讀書的地方,這六個讀書的地方有杓峪、上方井、醴泉寺、西皋精舍等處。以此推斷:杓峪庵或寺至遲建於明代。昔年廟貌輝煌,今則破敗不堪。據庵南孫家莊孫先生言:杓峪庵又稱菩提寺,有僧有尼,亦佛亦道,或寺或觀,或庵或廟,莫究其源流。道徒之墓地在山門之西南,墳丘累累,數百不止。道徒以無生老母為最高崇拜,以彌勒佛龍華三會為信仰,跪拜一柱香,因此此教俗稱一柱香教。國初,政府取締會道門,徒眾潛蹤。近年復現,且聲勢浩大,每年三月三或九月九,數以千計的信徒自四面八方絡繹而來,到杓峪庵朝聖。

古廟歷史

清順治七年(1650年),董計升創立了天地門教,創教“未滿一載”,便開始傳道收徒。康熙四年(1665年),董計升選定章丘縣境內杓峪山作為傳道基地。此後,天地門教迅速流傳,引起官府的注意。因杓峪山上,“朝日聚伙成群,來往不斷”,“章丘縣衙役借端生事”,誣告董計升“招兵買馬,蓄謀造反”,章丘縣當局得報後,立即將董計升鎖拿,關進監內。後經天地門教“九股”傳人譚西堂多方營救,董計升得以獲釋。這場官司過後,董計升在譚西堂陪同下,來到上方井雪山寺,在三教堂重立道房,講經說法,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四月初四日逝世。
董計升的葬禮是非常隆重的。譚西堂早已為他準備好了棺木,董計升之子董悅悟也從故里趕來守靈。九月初九日,是董計升靈柩下葬的日子。從此,董計升故里常王莊改稱董家林,其墳塋和杓峪山等董計升傳道收徒之處,均被天地門信徒視為聖地。經天地門教信徒修建的董氏墓地,蒼松翠柏,碑石林立,每年朝拜者絡繹不絕,特別是每年四月初四董計升忌日,更是徒眾麋集,到董氏墓地燒香膜拜。

代表人物

董計升(1619~1690年),中國民間教門天地門教創始人。字四海,號名揚,山東武定府商河縣董家林村人。出身農民家庭。成年後於韻嶼庵(章丘境內)出家。經十餘年修煉,於清順治七年(1650年)頓悟後創天地門教。自稱受無生老母差遣,“立教替天行道”。董計升先後傳有“林傳八支”(在董家林收八個徒弟)和“山傳八支”(在章丘雪山寺任住持時收八個徒弟)。在其身後分赴各地傳教,影響甚大。
杓峪庵
歷代祖師
根據《董祖立道根源(支排記)》、《根源記》和《董氏家譜》記載,天地門教創教祖師董計升祖籍河南,其曾祖父董隨被董家林董氏家族尊為一世祖。董隨生有一子董進增,始從河南老家遷徙山東,是為二世祖。董進增生有三子,長子董奇定居章丘縣張家林,次子董偉定居商河縣長目林,三子董尚文則隨其母定居商河縣常王莊,以上三兄弟為三世祖。董尚文只生一子董計升,是為四世祖。董計升既是董氏家族四世祖,又是天地門教董家林總壇董氏傳教世家的祖師,即第一代。

地理位置

杓峪庵,是長白山內的一處古廟,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相公莊街道孫家村東北300米山下。
杓峪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