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話

村話

村話(Cun language),又稱仡隆語,又稱“哥隆”話、瓊山土話,語言系屬分類上屬於壯侗語系黎語支,有八萬母語者(1999年)。是海南北部(昌化江下游兩邊)的一種民族語言,使用村話的居民是漢族人,但村話並非漢語的一種。該語言綜合了全海南多種語言。主要分布在昌江縣昌化鎮、八所三家鎮、海口市西郊和羊山地區。使用村話的鄉鎮有:耐村、大風、昌城鄉(昌化鎮)三家鎮、羊山地區的龍泉鎮、龍橋鎮、龍塘鎮、永興鎮、石山鎮;秀英的長流鎮、西秀鎮;澄邁縣的某些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村話
  • 又稱:“哥隆”話
  • 類型:民族語言
  • 使用人數:約11萬
簡介,詞語釋義,歷史由來,村人分布,語言研究,語言所屬,村人性格,

簡介

村話:一種奇特的“混合語” ,當地說其它方言的居民跟村人交往時,發現他們有2個發音——“哥隆”(“隆”發第一聲)的使用率很高,因此把他們的方言稱作“哥隆話”,講村話的人則被稱為“哥隆人”。而“哥隆”,在村話中意為“大哥”。
村話
村話中倒裝句很多,比如把“大哥”叫“哥隆”,“符老師”稱為“師老符”,“桌底狗”(指那些好吃懶做的人)讀作“狗底桌”。在村話中,類似這樣語法結構的語言現象還很多。由於發音迥異,村話對於一個外來者來說,聽起來就像是一門外語。村話也是昌化江流域的一種文化。

詞語釋義

詞語:村話
注音:cūn huà
釋義:1.是一種尊敬他人的稱呼!
2.祝福他人!

歷史由來

大約在唐宋時期,由於戰爭的原因,一批漢族軍士漂流到海南島昌化江沿岸耐村村處一帶定居,自稱為“村人”,他們與當地人通婚後,放棄了原來的語言,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非漢語方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語言逐漸發展成為如今的村話。

村人分布

村人主要分布在昌化江北岸昌江的昌化、海尾和十月田,以及南岸東方的三家、四更和八所等鄉鎮,人口約在17萬左右,他們居住的區域南北相距約30公里,東西距離20餘公里。
村人的姓氏有郭、李、林、邱、董、謝、袁、湯等26個,其中郭、林、李、吉是大姓,他們自稱祖先來自福建、河南和江西等地,在族譜和墓碑上都有記載。在村人的歷史源流問題上,廣東技術師範學院民族學院副研究員符昌忠(三家鎮紅草村人)也坦言,由於過去沒有人做過系統的調查研究,歷代志書也未見專門記載,因此至今難以查考。
村話語種分布村話語種分布

語言研究

村話里的確摻有很多方言詞語,有些是粵方言的,還有些是客家話或海南話的,說明他們曾經與說這些方言的人接觸過。比如,村話的數量詞,從1至6是自己原來的詞,從7至10以及百、千、萬都是漢詞。這是語言和方言中的“借詞”現象,由於村人現在的生活區域,原先通行的可能是黎語,後來受其它方言,如臨高話和海南話的影響,才逐漸形成現在聽到的村話,是黎漢長期雜居的結果。

語言所屬

村話不是漢語的方言土語,也不是黎語,而是與黎語很接近的一種語言。5年後,符與歐陽聯合發表《海南島村話系屬問題》,認為村話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
村話漫畫圖村話漫畫圖
村話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已成定論,從語言的實際情況來看,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混合語”,既有與黎語同源的成分,也有漢語成分,還有不少村話獨有的成分,但它的“底子”還是古百越語,因為其語法結構和構詞方式,與古代百越族語言極其相似。

村人性格

村人吃苦耐勞,這從他們每天朝出夕歸,辛勤耕作的幹勁看得出來;另外,他們有一股不服輸的“倔勁”,讀書,幹革命,都是如此。村人重視文教,這在昌江、八所是出了名的。他們再窮再苦,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上學。對村人來說,一個家族最風光的事不是有錢,而是讀書人多。
村話聲調村話聲調
在講村話的村落中,因讀書人多而出名的有東方市四更鎮的長山村、三家鎮的紅草村、昌江縣昌化鎮的耐村村以及昌江昌化鎮的浪炳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