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權威與集體制度的延續

村莊權威與集體制度的延續

《村莊權威與集體制度的延續》是2013-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張銀鋒

基本介紹

  • 作者:張銀鋒
  • ISBN:9787509744505
  • 頁數:351
  • 定價:68.00元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5
  • 副標題:“明星村”個案研究
  • 叢書:  民族與社會叢書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張銀鋒編寫的這本《村莊權威與集體制度的延續(明星村個案研究)》選取了京郊地區的柳村作為田野調查點,以該村的社會組織結構作為研究的主題,旨在探討這一特殊“明星村”保留公社體制的社會歷史成因,並揭示出其背後隱藏的文化邏輯。
在書中,筆者以村落的社會文化變遷作為研究的主要線索,分時段對柳村的集體制度的形成、發展、延續以及分化進行了歷時性的描述與分析。在此基礎上,本書建構了一個“泛家族主義”的分析框架,對公有制“明星村”的現象進行了文化視角的解說,進而展現出國家、地方與基層社區之間交相互動、影響與博弈的錯綜複雜的社會圖景。
從村莊的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柳村的社會結構關係大致經歷了“分化―整合―分化”三個階段,而這三個階段又能恰好對應“泛家族式”集體認同形成、發展與分化的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儘管在不同時期,集體認同意識的表現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但在本質上萬變不離其宗,都與中國農民傳統的家族主義理念有著緊密的文化關聯。
第一個時期是土地改革至“文化大革命”後期。此間強勢的國家主義試圖徹底地消除鄉村社會中家族組織與宗法傳統,從而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以社會主義制度為基礎的意識形態系統。
第二個時期則是1970年後的30餘年。在後革命的氛圍之下,隨著一個新的、地方性的傳統權威的迅速崛起,柳村很快從疲憊的政治紛爭中擺脫了出來,並轉向了全面的經濟建設。
第三個時期是2000年至今的階段。與計畫經濟時代不同的是,市場經濟不僅為村莊帶來了自由競爭的發展空間,而且將原本封閉的基層社區引向了開放與變革。
《村莊權威與集體制度的延續(明星村個案研究)》最後的結論有三點:
①柳村在農村改革之際選擇公有制的文化邏輯就在於家族主義的核心、團隊精神的外殼;
②柳村之所以能在市場化的進程中長期維持公社制度,主要原因在於泛家族主義的組織形態、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土地尋租的經濟模式以及國家主義與地方保護主義的雙重庇護網路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③當前的柳村正面臨著急劇的社會分化,公社體制也已經出現了解體的趨勢,但家族主義意識與家族政治仍然是村落社會生活中經久不變的主題。

作者介紹

張銀鋒,1980年生,寧夏人。1998年進入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學習,先後獲得歷史學學士、人類學碩士學位,2005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學習,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現為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漢人社會、族群與區域文化、網路輿情等。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相關的研究綜述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整體架構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第二章 田野點的一般性概述
第一節 地理環境與歷史沿革
第二節 社會經濟特徵
第三節 民間宗教信仰
第四節 姓氏、家族與親屬結構
第三章 鄉村集體制的結構化歷程
第一節 土地改革及農民的心理狀態
第二節 農業合作化的快速實現
第三節 社會主義的“大躍進”
第四節 人民公社體制的定型
第四章 鄉村政治運動的文化實踐
第一節 “四清”運動的實踐與邏輯
第二節 鄉村“文化大革命”中的權力紛爭與階級鬥爭
第三節 後革命氛圍下村落社會關係的整合
第五章 鄉村改革中的制度抉擇與發展道路
第一節 鄉村改革及其地方進程
第二節 柳村的制度選擇
第三節 生態農業與“明星村”的成長
第四節 短暫的變革:1985年的集體承包制度
第六章 社區的組織結構及其運行機制(1986-2000年)
第一節 社區的組織結構及其控制模式
第二節 集體經營的績效機制及各產業的發展
第三節 鄉村工業化與土地尋租經濟
第七章 村莊體制的轉型與調適
第一節 轉制的引線:(大)豬場事件
第二節 企業(基層單位)機制的改革與適應
第三節 威權餘暉下的民主選舉
第八章 集體認同的缺失與困境
第一節 村民們的告狀與上訪事件
第二節 土地收益的分配:“確權確利”
第三節 群體心理結構的嬗變
第九章 結論
第一節 本書內容的簡要總結
第二節 柳村的經驗與啟示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