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衛生服務和農民基本醫療保障,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其“公益性”已被廣為接受,增加農村衛生公共資源,從中央到地方,決策已定,並開始實施。隨之而來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提高衛生公共資源的有效性。對此,本書提出了與“政府”、“市場”並行的“村社力量”,是構建有效的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治理模式的關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書中首先全面回顧了新中國60年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治理模式的變遷及外部環境和內在原因,彰顯了本書所著力的“村社力量”在前後各30年的兩個階段的興衰起伏,以及起自新世紀初的新一輪農村基層衛生服務體制改革中“村社力量”的缺失及影響;在紮實的實地調查基礎上,本書著力剖析了北京市衛生行政部門主導的“去村社化”改革弊病,從反面凸顯了“村社力量”在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治理模式中的關鍵作用;在上述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基於全國9000餘戶大樣本的實證模型運行結果發現,除了收入與健康相互影響外,“村社力量”確實對基層衛生服務績效、進而對農民健康福祉作用顯著;書中最後指出“村社力量”發揮作用的具體途徑,及為此必須提供的適宜的外部環境和支持性配套制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村社力量與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治理模式研究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251頁
- 開本:32
- 作者:李爽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10133417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村社力量與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治理模式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李爽,女,1977年7月生,山東省萊西市人。管理學博士。山東財經大學副教授。研究領域:農業經濟、農村政策、會計學。曾在《管理世界》、《價格理論與實踐》等雜誌發表論文多篇,主持省級課題2項,參與國家級課題2項和省部級課題3項。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章我國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治理模式的歷史變遷
第一節 1949年至1978年的農村衛生服務治理模式:政府主導,村社約束
第二節 1979年至2002年的農村衛生服務治理模式:市場金錢激勵
第三節2002年至今的農村衛生服務治理模式:呼喚“村社力量”
第二章衛生行政部門主導的“去村社化”改革——基於北京市農村的考察
第一節政策排斥致村級衛生人員後繼無人
第二節收支兩條線對體制內機構和人員的影響
第三節 方便不及村醫、技術不及縣醫院的鄉鎮衛生院
第四節疾病模式轉型對傳統醫療模式的挑戰
第五節亟待干預的不健康行為
第三章 實證模型:村社力量與服務行為、健康福祉
第一節分析框架
第二節數據來源及變數定義
第三節基層衛生服務、健康狀況與幸福感
第四節村社力量
第五節估計方法及估計結果
第四章村社力量作用其間的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治理模式
第一節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治理目標模式
第二節“村社力量”在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治理機制中的獨特作用
第三節“村社力量”發揮作用的具體途徑
第四節“村社力量”發揮作用的現實和潛在障礙
第五節“村社力量”發揮作用所要求的外部環境和支持性配套制度
第六節 台灣與上海案例:“逼近”理想模式
附錄1 1995—2008年中國衛生總費用構成中政府與私人支出比重消長軌跡分析
附錄2 鄉鎮衛生服務人員的不利境地
附錄3 基於一般統計數據的分析:村社力量與農村基層衛生事業緊密相關
附錄4 北京家庭健康與就業問題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致謝
第一章我國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治理模式的歷史變遷
第一節 1949年至1978年的農村衛生服務治理模式:政府主導,村社約束
第二節 1979年至2002年的農村衛生服務治理模式:市場金錢激勵
第三節2002年至今的農村衛生服務治理模式:呼喚“村社力量”
第二章衛生行政部門主導的“去村社化”改革——基於北京市農村的考察
第一節政策排斥致村級衛生人員後繼無人
第二節收支兩條線對體制內機構和人員的影響
第三節 方便不及村醫、技術不及縣醫院的鄉鎮衛生院
第四節疾病模式轉型對傳統醫療模式的挑戰
第五節亟待干預的不健康行為
第三章 實證模型:村社力量與服務行為、健康福祉
第一節分析框架
第二節數據來源及變數定義
第三節基層衛生服務、健康狀況與幸福感
第四節村社力量
第五節估計方法及估計結果
第四章村社力量作用其間的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治理模式
第一節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治理目標模式
第二節“村社力量”在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治理機制中的獨特作用
第三節“村社力量”發揮作用的具體途徑
第四節“村社力量”發揮作用的現實和潛在障礙
第五節“村社力量”發揮作用所要求的外部環境和支持性配套制度
第六節 台灣與上海案例:“逼近”理想模式
附錄1 1995—2008年中國衛生總費用構成中政府與私人支出比重消長軌跡分析
附錄2 鄉鎮衛生服務人員的不利境地
附錄3 基於一般統計數據的分析:村社力量與農村基層衛生事業緊密相關
附錄4 北京家庭健康與就業問題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