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形式和建築》是2005年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韋斯頓。
《材料、形式和建築》是2005年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韋斯頓。
《材料、形式和建築》是2005年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韋斯頓。編輯推薦建築藝術是通過“建築物的材料藝術”得以實現的——正如德語中的“Baukunst”(建築)一詞所描述的那樣——但是卻往往被認為是一種...
古希臘建築的結構屬樑柱體系,早期主要建築都用石料。限於材料性能,石樑跨度一般是4~5米,最大不過7~8米。石柱以鼓狀砌塊壘疊而成,砌塊之間有榫卯或金屬銷子連線。牆體也用石砌塊壘成,砌塊平整精細,砌縫嚴密,不用膠結材料。雖然...
《建築材料與建築形態設計》是2014年中國電力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曲翠松 。內容簡介 《建築材料與建築形態設計》主要針對建築學及相關專業學習者,從建築形態設計與建築材料的關係角度出發,由具有豐富教學經驗與項目實踐經驗的建築師編寫...
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築,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被現代建築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建築形式。吊腳樓是苗鄉的建築一絕,它依山傍水,鱗次櫛比,層疊而上。苗族吊腳樓在鳳凰古城東南的回龍閣一帶,前臨古官道,後...
後來潮汕地區建築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採用貝灰和石材。至遲在北宋已開始燒制貝殼灰,以貝灰為主體原料的三合土版築大為盛行,而版築這一形式本身就來自於中原漢文化。相傳明朝正德年間潮人陳北科進京,看好了京城的四合院,在拜見...
建築風格指建築設計中在內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徵,主要在於建築的平面布局、形態構成、藝術處理和手法運用等方面所顯示的獨創和完美的意境。建築風格因受時代的政治、社會、經濟、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等的制約以及建築設計思想、觀點和藝術...
考古發現最早的乾欄式建築是河姆渡乾欄式建築。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乾欄式建築可以防震等。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乾欄、乾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此外,一般文獻上所說的...
20 世紀 60 年代隨著現代柔性建築材料的發展,建築師們從帳篷著一最古老的簡單建築結構出發,構造出了魔幻般的形式——膜結構。它可以構成單曲面,多曲面等不同建築結構形式,滿足了建築師們對建築與美學高度統一的要求。柔性材料具有透光...
塔勒米教會是當代新建築中的傑出代表,它以一個圓形軌跡形成擁抱的牆的結構來表現空間的變化。它的主題是擁抱人類心靈的空間,把人類的心靈解放到巨大世界的空間。而這個空間可以說是將光影和材料結合得最好的一個設計[11],在此之中,...
19世紀,下南洋的瓊籍人士又將這一種建築形式帶回了海南。海口老街的騎樓,一般為2-4層,進深約30米,分為廊部、樓部、樓頂三個部分。據記載,上個世紀30年代,海口已有35個行業572家商鋪,如“梁安記”、“遠東公司”和“廣德堂...
按房屋建築結構分類 鋼結構 是指承重的主要構件是用鋼材料建造的,包括懸索結構。鋼、鋼筋混凝土結構是指承重的主要構件是用鋼、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是指承重的主要構件是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包括薄殼結構、大模板現澆結構及...
建築材料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紅糖及蛋白都有,就地取材,以建造外牆厚達一米至二米的土樓,堅固得可以抵禦野獸或盜賊攻擊,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涼等功用。福建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最厚處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
當時的大本營是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因此,這樣的建築潮流又被稱為學院派建築。 但是建築領域中正在湧現新事物,社會生活要求建築具有新功能並且出現了新材料和新結構,這就同學院派建築發生矛盾。例如,現代化銀行的功能要求有形式複雜的大小...
羅曼式建築的牆壁通常厚度很大,開口部分極少並相對較小,因此顯得沉重封閉。它們通常為雙層壁體、填以碎石。在歐洲各處其建造材料差異很大,取決於當地的石材和建造傳統。在義大利、波蘭、德國的大部分以及荷蘭的一部分地區通常會使用磚塊...
混凝土結構是以混凝土為主要建築材料的結構,包括素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混凝土產生於古羅馬時期,現代混凝土的廣泛套用開始於19世紀中期,隨著生產的發展,理論的研究以及施工技術的改進,這一結構形式逐步提升及完善,...
任務2 認識建築牆體 任務3 認識建築樓地面 任務4 認識建築門窗 任務5 認識樓梯形式 任務6 認識建築幕牆 項目2 建築結構類型認知 任務1 認識磚混結構 任務2 認識框架結構 任務3 認識框架——剪力牆結構 項目3 建築裝飾材料簡介 任務1 ...
進入21世紀,由於當前的時代背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材料、新技術的出現,現代教堂的建築形式也更多傾向於現代主義風格,用木材、玻璃、金屬、混凝土等進行一種全新的設計,開窗形式不拘一格,結構關係更趨標準化,各個部分的象徵意義減少。
建築歷史 四合院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的周朝,宋時已初成規模,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它將很多元素,包括精神的和物質的都“合...
建築形式美法則就表述了這種規律。建築物是由各種構成要素如牆、門、窗、台基、屋頂等組成的。這些構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狀、大小、色彩和質感,而形狀(及其大小)又可抽象為點、線、面、體(及其度量),建築形式美法則就表述了這些點...
至今石灰仍然是用途廣泛的建築材料。石灰有生石灰和熟石灰(即消石灰),按其氧化鎂含量(以 5%為限)又可分為鈣質石灰和鎂質石灰。由於其原料分布廣,生產工藝簡單,成本低廉。石灰具有較強的鹼性,在常溫下,能與玻璃態的活性氧化矽...
建築材料 梅州圍龍屋,主要是土木結構。其牆(包括外牆和間隔牆)以泥土夯築為多,或用泥磚砌至頂部。歷史比較久遠的建築物,其牆體多用純土夯築。歷史越短,所摻雜的材料越多。以泥土為主,摻雜灰、沙、碎石或卵石、稻稈、竹枝,...
客家建築 客家建築的建築風格與廣府建築大有不同,主要體現在鑊耳端山牆的寬度、高度、風格形式、使用材料等方面。客家建築頂端山牆高度與廣府建築差別較大,山牆頂端高出正脊的高度通常小於1米,寬度則有大有小。在風格形式方面,客家建築...
一些土樓在保留傳統的建築風格的同時,也融合了西式建築的美,引進了西方的建築風格、技術和建築材料,土樓內出現了中西融合的建築現象。中西合璧的特色主要體現在祖堂建築的西式化、欄桿等建築材料及其圖案的現代化,成為這種獨特建築在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