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杏車橋
- 時間:2006.9.5
- 地點:三秦大地八百里秦川的關中腹地
- 歷史故事:周幽王“烽火謔諸侯
周邊環境,神話傳說,古老的傳說,尋覓如意郎君,幸福生活,巧遇玄奘,求取真經,難捨難分,杳無音信,思念之情,現如今,作者,
周邊環境
從驪山之巔的蒼松翠柏所掩映的山澗林中,和常年不息滲流而下的溪水,汩汩潺潺的自然形成兩條小溪,人們親切的稱之為臨河,潼河。兩條Y型溪水之間,自然生成一座城郭,古名“昭應”,後改“臨潼”,繞城郭湍湍奔流的溪水,又自然匯聚合而為一,蜿蜒曲折的融入濤濤渭水,奔向黃河溶入大海。
神話傳說
古老的傳說
在臨河與潼河融合的下遊行者地域,有一個關於 “杏車橋”的古老美麗傳說。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在臨,潼二河的下游,有一個名曰“杏車村”的村落,世代相傳的鄉民,依山傍水而居,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的棲息,繁衍於此地。
不知傳了多少代,不知過了多少年,村里孕育生養出一名叫“杏花”的天仙美女。姑娘長到年芳二八之時,早已如出水芙蓉似的,嫣然為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絕代佳人,聰慧靈巧的秉賦,無論是描龍繡鳳或吹拉彈唱,以及琴棋書畫,過目成誦的一觸即通,織出的絲綢,映射的霞光彩雲也自愧不如,織繡的花朵,鮮艷奪目而楚楚生情,引逗的蜂蝶戀花翩翩飛舞,彈奏的韻律,吟唱的情歌,讓飛流的彩雲駐步,令呤鳴的風神靜默,使引吭高歌的百靈鳥緘口。
尋覓如意郎君
天下不知多少英雄豪傑,王公貴臣,風流才子文人墨客,不惜江山社稷和錦繡前程,千里迢迢慕名而來,為一睹芳容也以求芳心,可高傲的杏花姑娘,不為金錢名利,達官貴人和豪門巨賈的表象所感,靜默的等待,耐心的尋覓著自己心儀的如意郎君。
光陰荏苒,春夏秋冬,杏花姑娘俞發成熟地如月宮裡的嫦娥,出浴的貴妃樣嫵媚,洋溢著清純亮麗的馥郁,惹人愛慕也令人憐惜。一天,一位英俊瀟灑的青春少年,漂洋過海從萬里之遙的花果仙山學藝歸來,途經這裡,被杏花姑娘芙蓉月貌的天仙質麗深深吸引,為杏花姑娘出色的才藝和靈巧的睿智而動容。杏花姑娘同樣的也被翩躚少年高雅的氣質和出口成章談吐自若的風度所痴迷,為他翻江倒海騰雲駕霧的技藝而傾慕,兩人一見鐘情,情投意合的傾心相愛相戀了。在鄉親的恭賀禮花喜酒中,歡天喜地的進入花燭洞房。
幸福生活
婚後的恩愛夫妻,耕地種田,種桑養蠶、織錦繡緞,陶醉在自己的田園風光里,陶醉於甜蜜蜜,情依依的溫柔夢鄉里,閒暇之際,練功習武、賦詩作畫、彈琴奏曲、博古論今,倒也無事可敘。
幾年後,情愛的結晶,三個兒子相繼問世,個個聰明伶俐,生龍活虎也活潑可愛,夫妻二人更是歡天喜地的視其為掌上明珠,對其珍愛有加的調理養育。
巧遇玄奘
有那么一天,得道高僧,“玄奘”法師,雲遊來到這裡,與公子一見如故,談天說地,談道論法,博古論今的甚感情投合意,惺惺相惜的相見恨晚,玄奘法師淵博而博大精深的論述,和遠大宏偉的報負和志趣,令公子自慚形穢也自愧不如,深感自己空有一腔熱血,及曠世奇才和絕學本領,竟然虛渡於花前月下的兒女情長,和小康之家的田園風光里。
求取真經
大丈夫應立於天地,創一番驚天動地的偉績。
經過深思熟慮和痛苦的決擇,毅然決然的拋妻舍子,拜玄奘為師,師傅賜名“行者”,其意為出家而未經剃度的佛教徒也!跟隨師傅闖蕩江湖,前往十萬八千里之遙的西天大雷音祠求取救苦救難的真經去了。
難捨難分
杏花姑娘,夫妻情深恩愛,難捨的相勸挽留。心裡一千個捨不得,一萬個不願意,但想到丈夫的功名前程和偉業壯舉,眼含熱淚,摯手相送丈夫出了村口,過了夫妻相逢相戀的溪流小橋上,千叮嚀萬囑咐的目視心愛的人漸漸遠行。
杳無音信
小橋一別,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見到自己心愛的夫婿,為了記住這一天,盼望自己出家成為佛教徒而末剃度的丈夫,寧戀家鄉一撮土,不戀它鄉萬兩金,以丈夫的法號“行者”取名,把家門前相逢相戀的小橋,由 “杏車橋”更名為“行者橋”,為了使兒子記住自己的父親,給三個兒子取名:“行南;行北;行東”。他們的父親向遙遠的西天而去,意為三個兒子從南北東三個方向,把他們遠去的父親拽曳回家。
思念之情
冬去春來,花開葉落,痴情難卻的杏花姑娘,每天都在思念夢想中以淚洗面,祈盼丈夫的回心轉意。年復一年,好多年過去了,而西去的丈夫仍然杳無音信,蹤影全無,心力日漸衰竭的杏花姑娘,痴心不改地投身於驪山老母的門下,做起了苦伴青燈的佛教徒,晝夜佇立於驪山之巔,誦經念佛、翹首西望、禱告上蒼、禱告神靈、保佑自己的親人早日團聚。
兒子孝母心切,勸說又無濟於事,為母親在驪山之巔搭起涼棚,遮風擋雨,端茶送水侍奉在側,特別是二兒子‘行北’及妻兒,更是孝道孝順。久而久之,杏花姑娘流出的淚水,累積成兩條連綿不斷的小溪,順山而流,把一座高凸的大山,沖涮出兩道深邃的溝壑,也就是今天的臨,潼兩河源頭。
年復一年的祈盼,晝思夜想的禱告,處於殫精竭慮境域的杏花姑娘,無奈的毫盡了所有精力和心智,帶著無限的希冀和眷戀,於農曆六月十三零晨,魂化於驪山之巔。
堅守孝道的兒孫,感念母親的痴情恩澤,將母親焚藏於驪山之巔,靈位安放於驪山老母殿堂,修築廟宇,焚香悼念,祀奠忘靈,把門前的河稱之為“行者河”,把母親與父親別離的橋稱之為“行者橋”,把父母居住過的杏車村稱之為“行者村”,也就是現今的行者鄉了。
現如今
千百年來,杏花姑娘的後人,謹遵母訓,痴情不改的依偎在母親淚水匯成的小河小橋傍,不忘母親的遺囑和遺願,繼承在父母遺留的田園裡,世世代代耕耘在自己的田舍,等待西天取經歸來的老祖宗。
並於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一至六月十三,聚其所有的子子孫孫及其子孫後代,來到驪山老母殿堂,在這裡為老祖母打掃殿堂,焚香禱告,紀念老祖母無限的恩惠,而在殿堂里燒水掃地的,只允許杏花老祖最疼愛,也最孝順的二兒子“行北”的後人,在這裡燒水掃地,侍奉在殿堂里,而且一直流傳至今,其它的後人只能在此喝水,小憩,焚香奠祀。而恰巧於六月十一至十三這幾日降生或者說仙逝的,必定是老祖母輪迴轉世來陽間檢閱的。
而跟隨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老祖宗,功成名遂後也成佛成仙的升入天界裡,為懷念和感念自己的親人與後輩,於每年的今日,必定會風起雲湧的瓢潑起一場雷鳴電閃的淚雨。
千百年來,香火一直延續,盛會一直持續,盛況更俞發空前,因為子子孫孫的隊伍不斷擴大,還在繁衍呢。
作者
行者龍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