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古村位於封開縣杏花鎮杏花社區,離杏花街(墟)一公里,現有人口196人。據伍氏族譜記載,伍氏是明弘治年間(公元1502年)從高要新橋塘邊村搬來的。以前村里居住有梁、吳、馬、溫、朱等姓氏。後來伍姓人口慢慢增加,成為村中最大的姓氏,其他姓氏的人開始逐步搬離,現在村中只有伍氏一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杏花古村
- 地理位置:封開縣杏花鎮
- 人口:196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氣候
歷史人文,主要景點,杏花十二座,伍氏大宗祠,明代古城,地圖信息,
歷史人文
村中古蹟遍布,目前城內有十多座保存較完好的古代民居。歷史最為久遠的是修建於明代中後期的一座磚砌的城堡。磚砌的城牆和東南兩個城門、北面的更樓(炮樓)等仍保存較好。城內還有兩層磚木結構的書室(靄然書室)、泥磚木結構的糧倉兼碉樓等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建築。兩口與古城同時期的水井,其中一口緊靠外城牆而建,充分考慮緊急情況時取水的安全。
城外還有多座建於清代的民居;掛著“奉政第”牌匾的舊縣長伍穗新故居;俗稱“花廳”的帶祠堂的大院落等建築。這些古民居中最有氣派的要數被稱為“杏花十二座”的大合院了。村子裡的一座三進兩院帶兩廊的“伍氏大宗祠”,為全村的總祠堂。據“風水”學說認為,此地為“蟒蛇出洞”局。村南的三口池塘沿著村莊修建,清水微波、樹影搖曳,既為“養蛇”之需。
主要景點
杏花十二座
杏花十二座習慣叫“12座”,即“伍家大屋”。它是由三列,每列4座,每座均為二進、兩廊、中間一個小天井的合院式相對獨立的建築組成建築群的主體,外加左右兩側的廂房組成一個五路八進的大院落。院落的建築占地面積為3183平方米。共有客廳17間,房80間(兩層的也作一間算)。設南北兩大門、東西兩小門。南大門外還有一口約1000平方米彎月形的水塘。整座建築遵循嚴格的對稱規律,是中國傳統儒家中正思想在建築上的體現。大門側開與主體成90度角。南大門樓兩側山牆彎曲高聳,形如我們平常炒菜的鍋頭的一對耳,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鑊耳式山牆”,廣東人又把這種形式的建築稱“鑊耳樓”。“12座”出來的伍氏後人現有400多人。現除了部分留在當地之外,廣泛分布於廣州、台灣等地,還有移居美國、加拿大的。
伍氏大宗祠
伍氏大宗祠位於杏花鎮杏花管理區利宅水斗大平村,南向。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年),由伍、吳、馬三姓氏合族為伍姓而建。光緒元年重建。該祠磚木結構,為三進兩合院式布局,左右各一排附屋,建築平面呈長方形,寬11.3米,進深30米。硬山頂配鍋耳式封火山牆,琉璃檐,封檐板雕人物、花鳥、博古、鐘錶等,圖案刻劃細膩,工藝精美,色彩艷麗。牆上的壁畫有人物、花鳥、山水、書法,工藝精湛,功底深厚。正殿梁架結構為穿斗與抬梁相結合,殿內六柱為格木,柱頭砍殺, 駝墩雕卷草圖案。前後殿的二根檐柱,均為八棱形,花崗岩石質。整座建築保存完好。
明代古城
明代古城建於一個略為高起的小山崗之上。小山崗西連白馬山,為白馬山的一支余脈。城牆隨著地形彎延。東北、西北兩角略呈圓角,東南、西南兩角為直角。城為不規則的長方形,長140米,寬55米。現存磚砌城牆高度在1.5-5米不等。城開二門,一東,一南,門亦磚砌,門深1.5米,城門上有樓。門樓的正面及兩側均有瞭望窗。城內民居縱橫成列,布局規整,幾處排水口現在仍在使用。
地圖信息
地址:肇慶市封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