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顒墓位於周至縣二曲中學大門前50米,310國道以西30米處,占地面積81平方米。
1956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劃定了保護範圍,建立了保護組織後又樹立了保護標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顒墓
- 位置:位於周至縣二曲中學大門前50米
- 占地面積:81平方米
- 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墓主人:李顒
人物介紹,生平履歷,社會評價,
人物介紹
李顒(1627—1705),字中孚,號二曲,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自幼家境貧寒九歲入私塾僅讀兩年而輟學,在母親“無師遂不能學耶?古人皆汝師”的激勵憤啟下,借書自大學。二曲讀書涉及廣泛“凡經史子集、百家釋道、無不周覽西洋教典,外域異書,亦皆究其幻妄”。經過十數年的刻苦努力終於成為關中著名的學者,與直錄的孫奇逢、浙江黃宗義並稱為“海內三大儒”。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推崇他“艱苦力學,無師而成”。
生平履歷
李顒, 三十歲已是“學行兼備,聞名四海之內的學者,四十歲以後,開始了他長久不懈的講學生涯。先後在關中書院、同洲、華縣、常洲明倫堂、無錫、江陰、靖江等地講學,聽者環擁拱聽,問道者絡繹不絕。李顒,在教育上主張“明體適用”“即明道存心以為本,經世宰物以為用。理學經濟原相表里進呈理學書,而不進呈經濟學則有體無用,是有理而無表,非所以明體適用,內聖而外王也”。所以“明體”多指道德修養的理論問題,就是要精心研習程、朱、陸、王的心理之學,取捨其間,明道存心。“適用”就是要學會經濟實學如禮樂兵刑,賦役農屯,以及外國水法等,明體適用必須緊密聯繫,不可分離。他說:“明體而不適用便是腐儒;適用而不明體便是霸儒”。李顒的“明體適用”成為一家之言,聞名海內是宋明理學家所沒有的。
社會評價
李顒的另一學術思想是“悔過自新”他認為人性本善,因物慾蒙敝走上歧途甚至罪惡道路。古今名儒倡導救世的理論雖多,但不出“悔過自新”四字。凡人之所以異於聖者無他。過累之過知悔必改,改必盡、過盡則本原復,復則聖矣,曷言乎自新?自新者求復其本原出爾。
“明學術、正人心”是李顒的又一重要思想他認為天下之治亂,由人心之邪正。人心之邪正,由學術之明晦,學術之明悔復由當事之好尚。他對當時社會的時弊感嘆地說:“學術之晦至是而極矣,人心陷溺之深至今日而不忍言矣”。因此必須加強教化,講明其道德人倫父子君臣之義,提醒其廉潔奉眾愛國忠君之心。這是救正人心治理亂世的第一要務。
李顒一生清貧廉直,顧惜名節,屢拒朝廷徵召,誓不仕清。康熙皇帝多次下召,他以年老體衰有病行動不便為藉口拒不召見。康熙深知其望重志堅,難以相強親書“操志高潔”匾額及詩幅賜之以示褒獎。李顒的高風亮節得到海內學者的敬仰顧炎武讚揚他是學者們仰望的“泰山北斗“。晚年寓居富平鑽研學問,堅持講學至逝世。
李顒的學問淵博,在宋明理學,史籍考證,文字訓詁方面的研究都有所建樹。他的著作康、雍年間即有刻本,光緒時補入《四書僅身錄》《堊室雜感》《十三經糾繆》《二十一決糾繆》等篇印成《二曲集》和《李二曲先生文集》現存陝西省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