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宜興
- 出生日期:1980年
- 職業:國家級工藝美術師
- 代表作品:《菱花碩雲茶具》、《園舞壺》、《師象玉鼎》等
個人履歷
精品賞析
藝術感悟
近三十年的紫砂藝術創作,李霞成績不俗,名氣也日益高漲。也許是與紫砂壺接觸久了,難免會受到紫砂壺溫潤、含蓄氣質的影響,李霞給人的感覺總是那樣的優雅,她的從容,她的坦然,她的自信,她的隻言片語所散發出的知性之美,就如同她的紫砂作品一樣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但是,在這背後,她付出的是比常人多數倍的努力。
光環下的壓力
曾經多年,李霞的創作一直處於一種高度的壓力之下,這股壓力來自於她的父母,因為他們都是紫砂領域內的大師級人物。
李霞本是可以走捷徑的,踩著父母披荊斬棘開拓出的道路走下去,也無可厚非。其實父母從未給過她壓力,因為她們知道,紫砂壺的創作不僅需要努力,還需要天賦,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很好。但是,生性要強的李霞既然選擇了紫砂,她需要的不是父母已經開闢的坦途,她就是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這樣的決定讓父母無比欣慰,同樣,也讓李霞無比的辛苦。
最初的摸索階段,李霞的枕頭邊會放上各種關於紫砂的書籍,每當疲憊不堪抑或沮喪時,她就會翻開它們,看看那些數百年後依然散發著強大藝術生命力的名家名壺,然後捫心自問,“我要如何才能和他們相比呢?他們的創作肯定不是一帆風順的,或許,他們遇到的是比我更大的阻力,我又有什麼理由去放棄呢?”
多年後,每當李霞回頭去看摸索階段所創作的作品時,依然能夠感受到當時的壓力與艱辛。那些壺,雖然不是那樣的成熟,但是對於李霞來說,它們一個個都是滾燙的和有生命的,它們給予李霞的是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撐。
破繭後的重生
雖然曾經在身體,尤其是心理上備受煎熬,但是鮮明的藝術個性一旦形成並受到肯定,就如同羽化成蝶般,那種衝破束縛,獲得解放的自由,李霞感受到的是無比的歡愉與幸福。
藝術造詣日臻成熟後,李霞對作品的理解與把握、將情感釋放於作品之上的能力也更加讓人刮目相看。
“圓舞壺茶具”在共和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五十年研討會中榮獲二等獎。這套茶具是李霞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個里程碑,這么說首先是因為它高挑的身姿、律動的外在形體、流轉的線條,都極具感染力,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傾注了李霞大量的心血與感情。讀懂“圓舞”後,才發現,它其實藏著很深的哲理,如舞蹈本身一樣,無論舞者在舞池之中如何地旋轉,最終還是會回到各自最初的舞伴身邊,人生也是如此。
在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李霞的“菱花碩雲茶具”又榮獲銅獎。這套作品的靈感來自於傳統的“石瓢壺”,蓋底及壺底向縱向伸展,有凌空托起之感,又相互呼應;壺的下部及蓋上加飾菱花紋,壺口飾雲肩線,使整體富有豐腴的裝飾美感。
自此以後,李霞便一發不可收拾。2002年,“肩線如意壺”榮獲2002年中國華東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吉慶有餘茶具”在第四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銀獎;2004年,“石瓢壺”榮獲杭州西湖博覽會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銅獎。在中國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李家茗壺藝展”中,李霞的作品博得了中外茶友壺侶的賞識,她本人也被載入《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第一卷、《世界名人錄》中國卷第二卷。
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李霞已經小有成就,時而,小小的滿足感也會在心中泛起漣漪,但是李霞知道,在藝術道路上,她仍未從自我中解脫出來,她的創作仍舊會被各種各樣的因素牽絆著,就如同剛剛破繭而出的蝴蝶,雖然美麗,卻不知能否抵擋住外界的種種困擾。
永不止步的探索
如果李霞在小有成就後便停止了探索的腳步的話,那么她就不是李霞,更不是李昌鴻和沈蘧華的驕傲了。
在第六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李霞的“如意佃盒”榮獲了特別金獎,這對於李霞來說,又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
“如意佃盒”借鑑傳統的佃盒設計造型,在壺體腹部飾以凹線,以明上下之分,口加飾圓線,為壺蓋,有變化節奏,壺嘴把飾如意紋樣,舒展自然,把型變化曲折,提握舒適且富有裝飾性,使樸質端莊的壺中又添活力之動感。
此次的華麗轉身,李霞的制壺技藝更加的成熟了,人們不再給她冠以“李昌鴻、沈蘧華之女”的頭銜。走出父母的光環,李霞的創作心態更加地輕鬆,所嘗試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矮八方”、“秤砣六方壺”等是方器器形的代表作;從“石瓢壺”、“掇只壺”、“漢鐸壺”、“虛扁壺”中,可以看出李霞對傳統壺型獨特的領悟力。
在李霞的眾多作品中,有一種風格甚是鮮明,比如“雪飛壺”、“婉容壺”、“蘊月壺”、“春意壺”、“香雪壺”等,它們柔美、婉約、細膩,李霞毫無保留地將她的涵養、氣質、內涵展現在作品之中,使她的壺也如同她的人一樣,散發著讓人無法抗拒的魅力。
長征在繼續
李霞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有了自己的創作特色。李霞與她的紫砂壺,就如同中國女性與旗袍一般,她們都是彼此的唯一。唯有李霞才能夠做出如此獨特的紫砂藝術品,這些琳琅滿目的藝術佳作,也只有刻上李霞的名字才那樣地和諧,那樣地理所當然。
李霞不再需要父母庇護的李霞,已經在培養下一代紫砂接班人的李霞,回顧過往的三十年,不堪回首的艱辛也好,收穫時的喜悅也罷,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但是,長征的旅途依然沒有結束,李霞仍然在不辭辛勞地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