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膏

李雨膏(1901-1946) 原名芄亨,學名甲林,1901年3月12日生於河南羅山縣梅家灣。1920年,考入董必武、陳潭秋創辦的湖北省私立武漢中學,開始接受馬列主義思想薰陶,走上革命道路。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中共羅山縣工委委員、縣委組織部長,中共信羅邊區工作委員會組織部長、書記等職;1942年秋,調安(陸)應(山)縣委工作,擔任縣委政權部長、副縣長兼縣政府黨組織書記、縣長等職。李雨膏長期擔任黨的基層組織領導人,在健全黨的基層組織、發動民眾、宣傳黨的方針路線、籌積物資支援前線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46年,率安應縣1000餘名軍政人員參加了中原突圍,途中病重,組織上安排他在當地老百姓家隱蔽養病,被反動保長告密,被捕犧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雨膏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省羅山縣城郊
1920年夏,考入湖北省立武漢中學,在校學習期間,曾受過董必武陳潭秋的教育與影響。1924年夏,畢業後回羅山,任教於大佛寺國小,組織“勵志學社”,開展進步活動。1937年“七七事變”後,輾轉到武漢,受董必武指示,回羅山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1938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任中共羅山工委委員,8月,工委改建為縣委,他任縣委委員、組織部長。1940年2月。縣委領導成員調整,他改任宣傳部長,於同年夏,參加領導了羅山縣聲勢浩大的“抗日討汪”運動。同年9月,羅山縣城及羅北二次淪陷,11月下旬,他按縣委指示,轉移到信羅邊區。當時,羅山縣國民黨頑固派大肆捕殺共產黨人。12月,他隨信南七團東進羅山,開展武裝宣傳,揭露頑固派破壞抗戰的陰謀,號召青年參軍參戰,並尋找和率領散落在農村的一批基層黨組織負責人,轉返信羅邊,為 鞏固和擴大信羅邊敵後抗日游擊根據地充實了幹部力量。
1941年春,接任中共信羅邊工委書記。以後,進一步加強了對信羅邊敵後抗日游擊戰爭的領導和根據地的建設。同年秋,調任鄂豫邊區黨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七七日報》編輯。其間,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撰寫文章,他深入細緻的工作作風和嚴謹樸實的文風,多次受到邊區黨委領導的褒獎。
1942年秋,他調到鄂東安應中心縣委工作,先後任政權部長、副縣長、縣長等職,為鞏固抗日民主政權,發展根據地的教育事業,作出積極貢獻。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蔣介石挑起內戰。
1946年6月,他奉命率安應縣幹部和家屬千餘人參加中原突圍。之後,在轉戰途中,因重病被安置在鄂西北竹谿縣竹林鎮治病。8月,因壞人告密,被捕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