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泣別圖

李陵泣別圖

《李陵泣別圖》是明代詩人袁凱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兩句寫草木搖落、北雁南飛的蕭瑟秋天情景下蘇武南歸;後兩句寫李陵泣別,於此情此景中李陵並沒有引起故國之思,卻只有故友之情。全詩基調蒼涼悲壯,以詩歌之長補繪畫之短,既狀物情又發人意,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為題畫詩佳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李陵泣別圖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袁凱
  • 作品出處《海叟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李陵泣別圖1
上林木落雁南飛2,萬里蕭條使節歸3
猶有交情兩行淚,西風吹上漢臣衣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李陵:漢將,擊匈奴,兵敗投降。其友蘇武,漢武帝時,奉使匈奴,被拘留,置於北海。李陵降匈奴後,曾與蘇武會見,勸武降,武不從。昭帝即位後,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已死。後漢使再至匈奴,原隨蘇武出使之吏常惠夜見漢使,教使者責問匈奴單于,說漢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獵,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單于大驚,向漢使謝罪,說武等實在,乃放武歸漢。事詳見《漢書·李廣蘇建傳》。
2.上林:漢天子的園,在長安。這句詩意指漢昭帝於上林苑射獵得雁蘇武帛書事。漢武帝劉徹《秋風辭》:“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3.使節:古代稱使臣為使節。《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傳載:“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節,符節,使臣所執的信物。
4.漢臣:此指蘇武。

白話譯文

塞北萬里沙漠,秋來葉落北雁南飛,一派蕭條氣象,使節蘇武即將上道歸國。
在知己歸國之際,兩行悽慘的淚流淌,讓這淚珠被西風吹起,飛上蘇武的衣袍,與他一起返回故國。

創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題畫《李陵泣別圖》所作。李陵於漢武帝時拜為騎都尉,他曾將兵五千出擊匈奴,遭匈奴軍八萬人圍擊,李陵士卒死傷過半,殺傷匈奴亦萬餘人,後因矢盡糧絕,兵不至,歸降匈奴。《李陵泣別圖》這一畫作已不可考,從詩內容上看,是表現蘇武歸漢、李陵與之泣別一事的。據《漢書·蘇武傳》記載,蘇武被扣押後,匈奴曾使李陵至海上,為蘇武置酒設樂,勸其歸降,武仍不屈。李陵見其至誠,泣下沾襟,與蘇武訣去。蘇武獲準將歸之時,李陵又置酒賀武,傾吐心曲,“異域之人,一別長絕”,酒宴中李陵起舞歌曰:“徑萬里兮渡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泣下數行,因與武訣。詩與畫應是以此為題材的。
對於李陵的評價,後人頗存在一些分歧,《史記》《漢書》從當時具體的朝政、征戰情勢出發,頗多為之護;其後具體的歷史背景變了,人們便較多地注意抽象的氣節,對李陵的批評便嚴厲了些。特別是宋代以後,道學興起,君臣間的節操被抬高到無以再高的位置,這時蘇武越來越受到人們歌頌,而李陵則常常作為陪襯蘇武的反面形象出現了。袁凱雖亦基於這樣的觀點作此詩,但對李陵孤立無援、兵敗投降以至身敗名裂的不幸遭遇也深表同情。
此詩《海叟集》卷四、《列朝詩集》甲集題作《李陵泣別圖》,《明詩別裁集》卷一題作《題李陵泣別圖》 ,《皇明詩選》卷之十三、《明詩綜》卷十八《題蘇李泣別圖》 。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蘇武南歸。秋天,草木搖落,北雁南飛,蘇李在此蕭瑟的景況下泣別,其傷心可想而知。“上林”是漢廷苑圃,詩中點明上林意在突出蘇武歸漢,而李陵卻只能羈留異域,永作他鄉之客。
後兩句寫李陵泣別。按常理接前兩句,此後兩句應該寫李陵的故國之思,然作者筆鋒一轉,只寫北雁南飛,飛向漢宮,而漢廷使節回朝。此時此景李陵並沒有引起故國之思,卻只有故友之情。這是誅心之論,尤妙的是這故友的“交情”之淚偏偏被西風吹去,灑在“漢臣”的衣上,不稱蘇武而稱漢臣,其意正在指斥李陵已非“漢臣”,此兩句可看出作者對李陵的譏刺十分嚴厲,而用詞卻又相當微婉,僅從“交情”、“漢臣”等用詞的細微差別上見出褒貶之意。
題畫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特有形式。這首題畫詩將畫家、畫法、畫理完全略去不寫,焦點始終對準畫面內容,全篇以敘事為主,但著重突出李陵的內心活動。蘇武全節歸漢在始元六年(前81年)春天,啟程的日子則未見記載,估計在頭一年秋冬。詩篇以所謂天子射雁的上林木落之時為線索,“萬里蕭條”、“西風”均由此生髮而來。秋風蕭瑟,草木搖落,一派冷落悲涼景象,與李陵彼時彼地的心緒融會一體,基調蒼涼悲壯。詩篇忠實於原圖而又打破原有畫面格局,以詩歌之長補繪畫之短,重在調動讀者歷時態的想像,加強了面面的藝術趣味,深化了作品意境,既狀物情又發人意,詩情畫意,相得益彰,堪稱題畫詩的上乘之作。

名家點評

清代詩文家、文學評論家潘德輿:斧鉞寓於纏綿,極耐尋諷,高出《白燕》詩百倍。(《養一齋詩話》)
清代詩人王世貞:頗見風雅。(《中國文學史·第五卷》)
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詞婉意嚴,李陵之罪自見。“漢臣”二字,《春秋》之筆。(《明詩別裁集》)
現代文學家錢仲聯: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已久的名作。前兩句概括《漢書》蘇武傳本事,為詩題應有的交代。用意在後兩句,卻不著議論,在生動的形象上體現,在“交情淚”吹上“漢臣衣”上顯示。《白燕》詩亦有寄託,交織著滄桑之感,身世之感,結尤憤慨。這首絕句,主題不同,較勝於《白燕》,說高出百倍,則抑揚過甚。(《名家讀宋元明清詩》)
原語言文學所研究員、文學與社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喬力:此詩就圖面所示者,只描摹了二人依依分別的場面。乍看似客觀記敘,但實際上藉“兩行淚”“漢臣”之語,已然明確了讚揚蘇武堅守氣節、威武不屈而榮耀歸漢,譏刺李陵屈節事敵、終至身老匈奴的褒貶本旨,可謂詞婉意嚴,言外之味無窮。清·汪端稱袁凱七絕“不著議論,餘韻悠然”(《明三十家詩選》),此詩足以當之。(《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詩歌卷(五)——遼、金、元、明》)

作者簡介

袁凱,生卒年不詳,字景文,號海叟,明初詩人,以《白燕》一詩負盛名,人稱袁白燕。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洪武三年(1370年)任監察御史,後因事為朱元璋所不滿,偽裝瘋癲,以病免職回家,終“以壽終”。著有《海叟集》四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