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藝歷程
李開國從小受家庭影響,國小未曾讀完,就考入湖南省湘劇團附設小演員訓練班,師從廖運生,習唱工老生,學了《雪裡訪普》、《梅龍戲鳳》一些唱段。1958年省戲劇學校成立,被轉入戲校湘劇科,改習小生,湘劇科主任、著名小生王華運是開國的主要老師,幾年之中,在王師精心指導下,學會了《黃鶴樓》、《三討荊州》、《轅門射戟》、《盤盒拷寇》、《桂枝寫狀》、《琵琶記》等20多出以袍帶戲為主的文武小生戲。王師教戲要求嚴格,一齣戲未學到位,就不轉入第二出戲,為開國往後出道,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開國除課堂認真受教以外,還受過湘劇名家劉春泉、余福星、李雲鵬等老師的教益,經常看他們的演出。開國認為看名家的演出是一種有效的學戲方法,他從中受益匪淺。
1960年畢業後,先後在湖南省湘劇院、長沙市湘劇二團、湘陰縣湘劇團唱戲,將所學之戲,付諸舞台實踐,與觀眾交流過程中,悟出許多戲道,提高了刻畫和表演人物的水平。開國一直勤奮好學,不以能在劇團立足而自滿,繼續努力繼承優秀傳統,向有關老師學習了《群英會》、《五郎出家》、《北門樓》等小生戲,有不少戲是朝學暮演,在邊演邊學的數年中,開國由一個稚嫩的少年演員,逐漸在藝術上走向成熟,在觀眾中小有名氣。
中途“生變”
正當開國在藝術上繼續攀登之際,卻變嗓了,且變得厲害,幾乎唱不出聲來,使他的演員生涯、人生命運出現了重大轉折,他痛苦而又不得不改行他就,進了鐵道部四局,當了一名修路工人。
但開國對當演員唱湘劇並未絕望,在艱苦的築路勞動中,大清早在空曠的工地堅持練桑,暗地裡獨自試唱,居然在絕望中萌生了新的希望,幾年下來,他的嗓子慢慢地恢復,越唱越開,常在工地上唱上幾段“樣板戲”,受到鐵路工人的熱烈歡迎。不久被鐵路四局宣傳部門發現,將他調到業餘文工隊,繼而又調到頗具規模的總指揮部文工團,參與了幾部現代京劇、歌劇的主演。他認為條件已經成熟,開始爭取回到湘劇的懷抱,終於在1978年,他又回到闊別15年的湘劇舞台。
藝術成就
開國身材頎長,面目清秀,繼承傳統戲較多,功底夯實。在唱腔方面,他曾涉獵京劇、歌劇藝術,他兼收並蓄,將其發聲、演唱方法,有意識地用於湘劇唱腔之中,在湘劇小生演唱藝術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當他回到湖南省湘劇院後,就挑起了當家小生的重擔,連續在新編、改編的重頭戲中扮演主角,如《拜月記》之蔣世隆,《琵琶記》之蔡伯喈,《金印記》之蘇秦,《白兔記》之劉智遠,《唐太宗與魏徵》之李世民。其中《拜月記》曾多次赴港、台、美獻演,獲得當地同胞和媒體的高度評價,並讚揚李開國是“唱念俱佳紅小生”。1990年,《琵琶記》進京演出,他飾演後集蔡伯喈,此劇榮獲文化部首屆“文華獎”。1992年,《唐太宗與魏徵》赴京演出,在文化部藝術司召開的座談會上,有莊家評開國“堪稱湘劇聲樂家”。老一輩戲劇理論家張庚題字相贈,給他以極大的鼓勵。1982年,省湘劇院安排開國在上海向崑曲大師俞振飛先生學戲,為時一月有餘,俞老向開國傳授了《桂枝寫狀》的表演片段和小生表演技巧。原文化部藝術教育司副司長、中國劇協藝委會主任李超,觀看開國《唐太宗與魏徵》後,作《甘洲子》詞相賀:
醉心湘劇舍家情,生行內,世民紅。聲紅形美富深功,德藝獲雙馨,荷眾望博浪盛潮中。
近30年來,開國獲得許多殊榮,如湖南省戲劇“芙蓉獎”、省“田漢戲劇表演獎”等6個獎項;國家一級演員;省電視台通過觀眾投票,他被評為“最受觀眾喜愛的戲曲演員”;央視戲曲“名家名段”欄目,連續6次播放了他的精彩唱段;台北電視台將《拜月記》錄成光碟發行。他把這些榮譽當做起點,孜孜不倦地為湘劇耕耘。
推廣湘劇
在演戲之餘,李開國曾擔任省藝術職業學院戲劇系客座教師,還熱情為湘劇戲迷們教戲,和他們交朋友,為票友們開展自娛自樂活動拉贊助,給予經費支援。讓大家都來支持陷入困境的湘劇。
2006年退休後,受聘於長沙電視台公共頻道,擔任戲曲欄目藝術顧問兼嘉賓主持,為擴大湖南地方戲曲的影響發揮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