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和(雲南大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道和,男,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民俗學專業碩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與民俗文化方向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道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
  • 出生日期:1965年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西南師範大學
人物履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承擔課題,主要論文,畢業論文,發表論文,出版專著,文學評論,雜著教材,

人物履歷

1986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當年考入雲南大學中文系,師從張文勛先生,研習中國文學批評史,1989年獲碩士學位。此後在雲南財貿學院任教。1999年考入南開大學,師從李劍國先生,研習中國古代小說,2002年畢業,獲博士學位,留校任教。2006年春調入雲南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工作。
1990年任講師,1997年任副教授,2005年任教授。中國屈原學會理事,中國詩經學會、民俗學會、俗文學學會會員。

主講課程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國文學史、詩經研究、楚辭研究、古代小說研究、古典文獻學、文獻民俗學、文學文獻學、民俗學、民間文學。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民俗、宗教、神話、傳說、故事、小說及其文獻研究,結合運用傳世文獻、出土文獻、漢族與少數民族口傳文獻,側重於邊緣交叉、溯源討流的考論,試圖在文獻梳理中闡釋意蘊。

承擔課題

1、《中國古代小說故事母題專題研究》,南開大學2004年校內項目,經費0.5萬元(已完成)
2、《〈荊楚歲時記〉輯證》,天津市2005年社科規劃項目,經費1.2萬元,批准號:TJ05-YW0302;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2005年項目,經費1萬元,批准號:0553(在研)
3、《中國古代孝子故事研究》,南開大學985工程項目,經費2萬元(因工作調動,未落實)
4、《〈玉燭寶典〉整理研究》,雲南大學2007-2008年校內項目,經費1萬元,批准號:KW070076
5、“開遠市世居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及其現代適應研究”壯族部分,組長
6、《古代文言小說的故事學研究》,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批准號:11BZW076

主要論文

畢業論文

1、《儒道思想與古代文學》(學士論文,1986,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劉建芬教授指導)
2、《靈感論與物感說的比較研究——關於其宗教原型、藝術特質及文化內涵的初步探討》(碩士論文,1989,昆明,雲南大學,張文勛教授指導)
3、《巳午七九: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研究》(博士論文,2002,天津,南開大學,李劍國教授指導)

發表論文

1、《屈賦的系統分析》(《江漢論壇》1985年第7期,第65-66頁。)
2、《中國古代的虹霓神和射日神》(以筆名“李茂蓀”發表,《求索》1989年第6期,第88-93頁;◆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0年第3期,第38-43頁。)
3、《崑崙:鯀禹所造之大地》(《民間文學論壇》1990年第4期,第12-20頁;★1994年3月獲雲南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1990-1992年度雲南省青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3000字。)
4、《“水”的洗禮:洪水神話的洗罪功能》(收入雲南大學中國西南邊疆民族經濟文化研究中心編、李子賢主編《文化·歷史·民俗》,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518-541頁。)
5、《釋“巫”》(《民間文學論壇》1997年第3期,第9-17頁。)
6、《女媧補天神話的本相及其宇宙論意義》(《文藝研究》1997年第5期,第101-109頁;◆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第9-17頁;★2000年12月獲雲南省政府“雲南省1996-1998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7、《生命樹、不死藥與巫的關係》(合作,《楚雄師專學報》2001年第1期,第73-77頁。)
8、《女鳥故事的民俗文化淵源》(《文學遺產》2001年第4期,第4-18頁;《中國民間文藝學年鑑(2001年卷)》,劉守華、白庚勝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五編《民間故事研究》之二《民間故事研究論文選載》八篇之一,第275-288頁;★2004年12月獲天津市政府“天津市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8000字。)
9、《候人兮猗:望夫石母題的原型分析》(▲“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化國際討論會”論文,南開大學主辦,2000年7月29-31日,天津;收入會後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化論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412-423頁。16000字。)
10、《寒食習俗與介子推傳說考辨》(▲“中國俗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四川大學、樂山師院合辦,2002年9月5-8日,四川成都、峨眉山。24000字。)
11、《前人對寒食習俗的解釋及其內在矛盾》(《民族藝術研究》2002年第5期,第39-44頁。7000字。)
12、《試論作為望夫石傳說原型的塗山氏傳說》(《民族藝術研究》2003年第2期,第42-53頁。15000字。)
13、《重九登高》(《尋根》2003年第5期,第50-54頁。8000字。)
14、《寒食習俗源於求雨禮俗考》(《民俗學刊》第5輯,第101-119頁,澳門出版社2003年11月版。21000字。)
15、《“江妃二女”故事的民俗學闡釋》(《中國俗文化研究》第2輯,第178-185頁,巴蜀書社2004 年9月版。10000字。)
16、《炎帝與關公的歷時性傳承》(▲“2004明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明代文學學會第二屆年會”論文,南開大學、《文學遺產》、中國明代文學學會合辦,2004年10月25-27日,天津,會議論文集第156-178頁;收入會後編《明代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羅宗強、陳洪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580-600頁;亦見《民族藝術研究》2005年第3期,第17-30頁;收入《中國民間文藝學年鑑(2005年卷)》(劉守華、白庚勝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四編《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研究》之二《論文選載》十一篇之一,第232-247頁。20000字。)
17、《〈海錄碎事〉引〈荊楚歲時記〉條目辨證》(南開大學文學院《文學與文化》第5輯,第250-258頁,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8、《月令:中國文化的時空圖式》(▲“民族國家的日曆:傳統節日與法定假日國際研討會”論文,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合辦,2005年2月14-15日,北京,會議論文集第170-180頁;收入會後編《節日文化論文集》,學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98-221頁。18000字。)
19、《舜象故事與葉限故事關係考辨》(《民族文學研究》2005年第2期,第36-43頁。20000字。)
20、《〈老子〉“受垢忍辱”思想及相關文本的討論》(南開大學文學院《文學與文化》第6輯,第79-88頁,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版;收入《滄海求珠——張文勛教授八十華誕學術紀念文集》,施惟達、段炳昌主編,雲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393-401頁。9000字。)
21、《干將莫邪傳說的演變》(《民族藝術研究》2006年第2期,第29-38頁。13500字。)
22、《〈荊楚歲時記〉“人日”文本辨證》(▲第二屆東嶽論壇“中華民族新年的慶典與習俗研討會”論文,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合辦,2006 年 1 月 22 日- 23 日,北京;收入會後編《第二屆東嶽論壇論文集》,學苑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66-77頁。10700字。)
23、《棄老型故事及其佤族異文研究》(▲“首屆中國佤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思茅師專、西盟縣政府合辦,2006年8月8日-14日,雲南思茅;收入會後編《文化·宗教·民俗:首屆中國佤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杜巍主編,雲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248-267頁。20664字。)
24、《棄老型故事的類別和文化內涵》(《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第35-40頁。13800字)
25、《晉唐小說螺女故事考論》(《文學遺產》2007年第3期,第41-50頁。15400字)(◆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9期全文轉載,第155-163頁;收入陳勤建主編《文藝民俗學論文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122-140頁。★2008年12月獲雲南省政府“雲南省第十二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6、《〈山海經〉文獻性質綜論》(▲第二屆“中國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四川大學主辦,2007年10月11日-14日,四川成都,《會議論文集》,第138-155頁;後載《中國俗文化研究》,第5輯,巴蜀書社2008年12月版,第220-236頁。22000字。)
27、《〈荊楚歲時記〉歲首占候風俗的文獻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年第1期,2008年1月25日,第18-23頁。10000字。)
28、《杵動天開:佤族〈司崗里〉神話與木鼓文化綜論》(▲“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大會發言,2008年4月27日-5月5日,雲南臨滄。6000字。)
29、《〈荊楚歲時記〉的撰述、文本及其文化背景》(載《新國學》第7卷,巴蜀書社2008年6月版,第41-56頁。12000字。)
30、《〈梁四公記〉的文本、史實與故事》(載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中心主辦《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第3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79-91頁。19000字。)
31、《莫一大王故事的文獻考論》(載廣西《百色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第69-79頁。20000字)(▲修改稿在台灣“俗文化與俗文學現代學術研討會”上宣讀,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合辦,2009年6月27日,台灣台中,見《會議論文》第58-73頁)
32、《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學術論文/報告系列〉7種評介》(載《東亞文獻研究》第4輯,第185-198頁,韓國忠州市,忠州大學校,2009年6月。13100字。)
33、《“城門有血”亞型陷湖傳說的民俗文化背景》(▲“兄妹婚神話與信仰民俗暨雲南省開遠市老勒村(彝族)人祖廟的考察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雲南大學、開遠市政府、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所、日本亞洲民族文化學會合辦,2010年8月21-27日,雲南昆明、開遠。23000字。)
34、《中國食人傳說及相關民俗流變》(▲“2010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東華大學、中國口傳文學學會、中國民俗學會合辦,2010年10月15-16日,台灣花蓮。41000字。)
35、《中國食人傳說傳承簡論》(載《民族文學研究》2011年第4期,第96-107頁,2011年8月15日。18000字。)
36、《〈點石齋畫報〉求雨風俗考論》(▲“饒宗頤與華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華僑大學、香港大學主辦,2011年12月11-14日,泉州,會議論文集,第261-283頁。35000字。)
37、《中、越交通中的造城傳說圈》(載《中國俗文化研究》,第7輯,巴蜀書社2012年7月版,第169-188頁。26520字。)
38、《古代“啖人國”食人風俗考辨》(載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主辦《茶馬古道研究集刊》,第2輯,雲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版,第99-115頁。24000字。)
39、《〈琴操·龍蛇歌〉考論》(2013第五屆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10月11日至15日,台灣金門,香港大學、雲南大學、台灣朝陽科技大學、寧波天一閣博物館聯合主辦。34000字)

出版專著

1、《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研究》(37.4萬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2月版)
2、《民俗文學與民俗文獻研究》(20萬字,巴蜀書社2008年12月版)
3、《唐宋傳奇品讀辭典》(李劍國主編,本人參撰,撰寫13篇,承擔總字數15,6780,其中原文1,8905字,校注、品讀13,7875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8月版,上下卷)
4、《干將莫邪傳說研究》(10萬字,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09年7月版;★2011年5月獲雲南省第十四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5、《開遠市壯族傳統文化及其現代適應》(合著,全書29萬字,承擔16萬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版)
6、《中國古代食人風俗研究》(40萬字,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13年11月版)

文學評論

1、《望斷水天無盡處,返虛入渾意遽然——張文勛先生的治學之道》(合作,《雲南高教研究》1999年第4期,第92-97頁)
2、《〈唐前志怪小說史〉的修訂與中國古典文言小說研究》(《光明日報》集團《中華讀書報》2005年3月23日,第11版)
3、《中華書局版〈唐詩紀事校箋〉校對獻疑》(以筆名“李茂蓀”發表),載學術批評網,首發 於2008年10月11日

雜著教材

1、《民族審美文化》(撰寫第二、五章,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007年10月重印)
2、《中西文化知識》(副主編,撰寫兩章,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全省重點統編教材)
3、《高校套用文寫作》(副主編,撰寫一章,雲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4、《新編經濟套用寫作》(參編,撰寫一章,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一)專著 1、《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2月版)介紹及引用: ①、列為碩博教學參考書本書被列入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古代小說研究方向學生必讀書目。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列為碩博、學士課程教學參考書,科目:歲時禮俗探討,授課教師:林素英。 ②、報刊評介學位論文提要,見《中文自學指導》2003年第2期第48頁。天津《每日新報》,2004年7月8日第38版。王曉白文,見中華書局《書品》2005年第3期“書苑擷英”,第88-89頁。張夢麟《李道和〈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研究〉介紹》,見台灣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民間文學研究通訊》創刊號,2005年5月,第157-159頁。王水根《〈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研究〉試評》,載《中國俗文化研究》第3輯,巴蜀書社2005年12月版,第232-234頁。被中國圖書年鑑列為2004年度歷史地理風俗習慣類重點圖書,見儲斌傑等主編《中國圖書年鑑》(2005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29頁。③、論著引用陳建憲、林繼富著《中國民俗通志》之《民間文學誌》,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262頁。張勃、榮新著《中國民俗通志》之《節日誌》,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20、21頁。黃杰《宋詞與民俗》,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版,第14、399頁。宋兆麟、李露露《中國傳統節日》,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6年1月版,第205頁。中央文明辦調研組組織編寫《我們的節日》,學習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46頁。劉懷榮等著《二十世紀以來先秦至唐代詩歌研究》,齊魯書社2006年12月版,第278、287頁。董上德《古代戲曲小說敘事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357頁。蔡靜波《唐五代筆記小說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362頁。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589頁。劉曉峰《東亞的時間——歲時文化的比較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10月版,第50、122、132、153頁。高巍《北京民俗史話》,現代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221頁。楊榕《福建戲曲文獻研究》,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391頁。馮勤《宋人小說〈青瑣高議〉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173頁。楊琳《重陽》,三聯書店2009年10月版,第141頁。劉穎《中國文學現代轉型的民俗語境》,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第259頁。翁敏華《三月三上巳節失落之迷初探》,載《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見第29、30、31、34頁。翁敏華《清明節與“清明劇”》,載台灣《政大中文學報》第5期,第67-88頁,2006年6月,見第70、81、86頁。翁敏華《端午節與端午戲》,載《中華戲曲》第38輯,見第295頁。翁敏華《四大節日,兩位神祇——〈長生殿〉民俗文化管窺之一》,收入謝柏梁、高福民主編《千古情緣:〈長生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365頁。陳勁松《道教文化與〈長生殿〉中的歲時節令》,收入謝柏梁、高福民主編《千古情緣:〈長生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402頁。張夢麟《端午節的由來及其厭勝文化》,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林素英博士指導。李鵬《〈詩經〉中的媒文化》,《巢湖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第32、33頁。李鵬《論中國神話中的“西王母”》,《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第64-66頁。應傑《論中國神話中的“西王母”》,《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第40頁。李亞軍《“折柳送別”解——論“折柳”民俗蘊涵的樹神崇拜、生殖信仰觀念》,《陰山學刊》2006年第4期,第10、11頁。林存秀《沉默在歷史背後的聒噪——〈列女傳〉的社會性別研究》,《婦女與社會性別研究網》蔣明智《“牛郎織女”傳說新探》,《文化遺產》創刊號,2007年1月,第87頁。俞秀紅《元宵節的原始文化意義》,《文教資料》2007年3月上旬號,第185-186頁。何華湘《民俗時空研究》,溫州大學民俗學碩士論文,姚周輝教授指導,2007年3月,第2、56頁。劉曉峰《寒食與山西》,《民族藝術》2007年第2期,第76、81頁。趙鳳玲《比較文化視閾下的節日文化論略》,《文化學刊》2007年第3期,第182頁。許蔚《許遜信仰與文學傳述》,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10月,第41、46、47頁。劉學智、李路兵《七夕文化源流考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第58頁。呼致偉《解讀七夕》,收入《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第4輯,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414頁。馮雪梅《元雜劇〈秋胡戲妻〉婚俗解析》,《桂林師專學報》2008年第3期,第70、71頁。陳泳超《寒食緣起:從地方性到普泛化》,《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第54、55頁。葉靜、余悅《西方民俗學視野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第1期,第184-189頁,引見第187-188頁。列入陳勤建主編《文藝民俗學論文集》所附《相關著作存目》,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661頁。劉曉峰《節俗如何結構了特殊的文化空間》,《文化藝術研究》2009年第3期,第3、6頁。楊玉君《佩掛與驅邪——仲夏民俗的比較研究》,載台北《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見第345、354頁。王作良、許梅《牛郎、織女原型與農耕文明關係考論》,《鹹陽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第68頁。 2、《民俗文學與民俗文獻研究》(巴蜀書社2008年12月版)介紹及引用:朱燕、張占傑《〈聊齋志異〉中的歲時民俗》,《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第22、23頁。 (二)論文 1、《中國古代的虹霓神和射日神》(以筆名李茂蓀發表,《求索》1989年第6期),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0年第3期。學界引述: 劉運好《新時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述論》,第1卷,商務印書館2006年8月版,第98頁。 2、《崑崙:鯀禹所造之大地》(《民間文學論壇》1990年第4期),獲雲南省青年哲社優秀成果二等獎。學界引述有: 祁連休等主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民間文學史》2008年2月版(原1999年版《中華民間文學史》),第61頁。呂微《息壤研究》,《中國文化》1996 年第2期,第72、81頁。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85、95、262、298、466頁。李靖《禹:成功的中介者》,《民間文學論壇》1996年第3期,第12頁。劉亞虎《南方民族文學關係史》,上卷,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民族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87頁。胡萬川《撈泥造陸──鯀、禹神話新探》,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北京清華大學中文系主辦第二屆中國古典文學國際研討會──紀念聞一多先生百周年誕辰論文,1999年10月,轉自2004年4月3日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網站網頁。鹿憶鹿《有關禹的神話傳說信仰》,《東吳中文學報》2000年5月,第6期,第174頁。龔敏《論大禹神話傳說之原型與流變》,《台灣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5期,2003年5月,第188頁。張愛萍《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話比較研究為中心》,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208頁。陳連山《鯀、禹神話原型研究中的“撈泥造陸說”獻疑》,《百色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第42頁。 3、《女媧補天神話的本相及其宇宙論意義》(《文藝研究》1997年第5期),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獲雲南省1996-1998年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又見《雲南日報》2001年4月15日。引述: 大白《古代文學研究五年狀況掃描》,《黃山師專學報》第4卷第1期,2002年2月,第83頁。張霞《補天神話的類型與分布》,《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第54、57頁。劉運好《新時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述論》,第1卷,商務印書館2006年8月版,第104-105頁。馬明奎《女媧鍊石補天神話的再解讀》,見湖州師範學院網頁。寧稼雨《女媧補天神話的文學移位》,《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第114、120頁。趙雲芳《“女媧補天”與〈紅樓夢〉新解》,《紅樓夢學刊》2007年第1輯,第181、191頁。李少花《近年女媧補天的本相及其文化內蘊研究綜述》,《綏化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第74頁。商秀春、逯宏《女媧補天神話的考古學新證》,《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7年第5期,第179頁。王毅、呂屏《汶川地震與“補天”神話原型研究》,《重慶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第114、117頁。湛利華、張竹君《近年女媧補天神話研究綜述》,《科教文匯》2009年4月(上旬刊),第227頁。 4、《釋“巫”》(《民間文學論壇》1997年第3期),引述: 韓光蘭《顓頊、后稷死而復甦神話解——兼論巫、魚與生命永恆信仰的關係》,《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第55、57頁。蕭兵等著《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見蕭兵撰寫部分,第682、760頁。王雅榮《“猴玃搶婦”故事的源流及演變——兼論魏晉志怪中的“異類婚媾”故事》,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王青指導,南京師範大學,2005年。賴素玫《由女丑之屍看原始祈雨儀式中的巫術思維》,轉自台灣國立中興大學網站。 5、《女鳥故事的民俗文化淵源》(《文學遺產》2001年第4期),獲天津市第9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引述: 張鵬、徐建偉 、曹華《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綜述》、呂微《民間文學研究綜述》均見《中國文學年鑑》(2001年卷)。《中國民間文藝學年鑑(2001年卷)》,劉守華、白庚勝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五編《民間故事研究》之二《民間故事研究論文選載》,8篇之一,第275-288頁。彭松喬《禁忌藏“天機”——中國天鵝處女型故事意蘊的生態解讀》,《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4期,第60、63頁。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年鑑(2002)》,列為《文學遺產》2001年有創見的考證文章,王洛林、龍永樞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頁。王雅榮《“猴玃搶婦”故事的源流及演變——兼論魏晉志怪中的“異類婚媾”故事》,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王青指導,南京師範大學,2005年。鄭先興《漢畫螺女神話原型分析》,收入《漢畫研究: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鄭先興主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參第189-190頁。漆凌雲《中國天鵝處女型故事研究》,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4頁。 6、《寒食習俗與介子推傳說考辨》(中國俗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2002年9月,成都)。引述: 張子開《“中國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四川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第144頁。張子開《“路上行人慾斷魂”再考》,《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第86頁。 7、《前人對寒食習俗的解說及其內在矛盾》(《民族藝術研究》2002年第5期)。引述: 何海華《論唐代寒食清明詩》》,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戴建業指導,華中師範大學2005年,第21頁。景聖琪《“改火說”與唐代寒食詩的興起》,《揚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第82、83頁。 8、《試論作為望夫石傳說原型的塗山氏傳說》(《民族藝術研究》2003年第2期)。引述: 俞成雲《中國古代四大傳說在東北亞的傳播和影響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4 月,第107頁。劉守華、李林悅《中國民間傳說、故事研究的新進展》,《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第29頁;又,劉守華、李林悅《2003年民間傳說、故事研究概述》,見《中國民間文藝學年鑑(2003年卷)》,劉守華、白庚勝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14頁。安德明、張鹹福《2003年民間文學研究綜述》,見《中國文學年鑑》(2003年卷)。張芸《望夫石傳說古今流傳考》,《民俗研究》2007年第4期,第184頁。劉翔鵬《古代望夫石傳說流傳發布考察》,《安徽文學》2009年第1期,第379頁。 9、《炎帝與關公的歷時性傳承》(明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2004年10月,天津;發表於《民族藝術研究》2005年第3期,第17-30頁)。引述: 雷勇、馮大健、王紅蕾《明代文學研究的開拓與展望》,《南開學報》2005年第2期,第124頁。《中國民間文藝學年鑑(2005年卷)》,劉守華、白庚勝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四編《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研究》之二《論文選載》,十一篇之一,第232-247頁。收入《新華文摘》2005年第17期“篇目輯覽”。 10、《舜象故事與葉限故事關係考辨》(《民族文學研究》2005年第2期)。引述: 《中國民間文藝學年鑑(2005)有介紹,第172頁。《中國文學年鑑(2006)》有介紹,楊義主編,中國文學年鑑社2007年版,第323頁。《中國社會科學院年鑑(2006)列為《民族文學研究》2005年有代表性的文章,冷溶、黃浩濤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86頁。王青《“灰姑娘”故事的轉輸地——兼論中歐民間故事流播中的海上通道》,《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第1期,第13、18頁。黃陽艷、莫順斌《舜帝傳說情節單元與民間故事母緣起題試探》,《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第20、21頁。趙婷《“灰姑娘”型故事的跨文化傳播研究——以中國、德國和法國為例》,《新疆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第124頁。 11、《棄老型故事及其佤族異文研究》(首屆中國佤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2006年8月8日-15日,雲南思茅)。引述: 陶紅、周文璟《雲南:民族文化的“諾亞方舟”》,《大觀周刊》2006年第41期。白應華、李婭玲《研究佤族文化的一次學術盛會》,《思茅師專學報》2006年第4期,第5頁。謝榮征《壯族“棄老型故事”獨特的文化價值》,《傳承》2008年第6期,第66、67頁;又見《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第124、125、126、127頁。劉紅《雲南民族民間故事的“孝”倫理思想》,《民族文學研究》2010年第2期,第119、120頁。楊平(德州美院美術系)《從〈楢山節考〉看東亞文化圈中的“賤老”民俗》,《藝術評論》2010年第10期,第86頁。 12、《生命樹、不死藥與巫的關係》(合作,《楚雄師專學報》2001年第1期,第73-77頁)。引述: 陳琬菁《〈山海經〉死生觀研究》,台灣,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李國俊教授指導。韓晉《唐前地理博物志怪小說審美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熊明指導,遼寧大學,2006年。周星(早年受學於民族學家楊堃,原為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現為日本愛知大學教授)《中國古代神話里的“宇宙藥”》,《青海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第15、18頁。 13、《干將莫邪傳說的演變》(《民族藝術研究》2006年第2期,第29-38頁。13500字)引述: 《中國民間文藝學年鑑(2006)有介紹,第245頁。戴月舟《干將莫邪劍器考》,《安徽文學》2007年第11期,第171、172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