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貴生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59年
- 職業:著名國畫家
個人簡介
評論家點評
現供職於天津美院的李貴生,從小就潛心讀書讀畫,大量臨摹古人作品,尤愛董源、范寬、黃子久、王蒙、沈周、石濤、石溪之藝術。對於近代大師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其人其藝,李貴生更是如醉如痴,心追手摹,著力在厚重上、在筆墨上下功夫。他篤信並實踐讀書養氣、學養乃書畫之根基的信念,日日積累,月月積累,併兼習篆刻和金籀古文字。數年前,李貴生從另一所高校調入天津美院工作,和我國知名畫家陳冬至、呂雲所、霍春陽、何家英等教授成為同事並得到他們親自指授,作品質量日新月異,突飛猛進,所創作的國畫作品既守住傳統、具有時代氣息,又充滿著書卷氣,深得老師和同行們的讚許,他創作的多幅作品和數篇畫論在國內書畫專業報刊發表,多次參加天津市及國內大型展覽並獲獎。
“中國畫再發展的立足之根本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美學等。中國傳統繪畫是在完整的文化體系中誕生的,中國畫是依靠中國的傳統理論發展的一門代表了中國文化底蘊的繪畫藝術。”這是李貴生畫論《筆墨彰顯文化》中的話,一語道出了中國畫的畫境、詩意和心悟,也道出了一個國畫家的藝術責任和藝術標準。李貴生正式步入畫壇時,中國畫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辯論中,新潮美術運動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吸收,回歸傳統的呼喚,再加上經濟的繁榮、文化的復興、人們審美意識的多極化,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一個畫家的畫筆指向。面對如此喧譁,李貴生堅持著自己的“理性繪畫”,他守候著山水畫“傳統的意境”,心如淨月般地走自己的藝術之路,雖然他並不標榜要對山水畫進行創新,但由於他對中國畫的理性認識,以及他的山水系列中所表現出“不逾規”的“從心所欲”,張弛適宜地遵循著自然規律的法度,使他終於有了自己的“山水符號”。
李貴生的山水畫多以禪境和詩境美,來體現一種閒淨空寂的境界。他筆下遠離人間煙火的空濛山水,往往讓觀者乍見便能忘卻塵世紛擾。這是他在創作時運用氣勢、生命、力量、運動等表現手段,調動虛實、動靜、剛柔、聚散、開合等因素,並使之達到直接性與間接性的和諧統一,體現出虛實一理的神韻和氣象。李貴生的作品多是以“意”和“象”渾為一體的,以意造象,以象達意,觀賞者很容易從其作品裡的“象”悟出其“意”,與其靈犀相通,可謂“察無形而得相”。他創作的《山居》系列,在傳統筆墨韻味的基礎上,大膽傳承黃賓虹的宿墨法,即硯中隔宿之墨。當宿墨開始脫膠之際,既粘而又濃黑,含水旁瀋,筆痕猶存,因而畫面自有一種煙雲迷濛的幻氣。如《山中問道》畫面,雖然近看線墨淋漓狼藉,仿佛不成物象,但後退幾步觀賞,就會看到山巒林木儼然,層疊茂樹,雲煙變幻,泉瀑飛懸,氣象萬千;《江山入吾性,隨筆散清華》也如此,近觀,積墨成敗,雜亂無序;遠觀,則渾厚華滋,蒼雄剛健,重墨落筆,色潤交融,渾然一片,傳神般地顯出祖國江山勝景。
李貴生的山水作品往往給人強大的視角衝擊力,這得益於他長期潛心鑽研,堅持從傳統中來,帶著自己特有的深厚積澱,融合了宋人的視角表現力、元人的渾厚筆墨、黃賓虹的華滋剛健,凝結了一個藝術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摯愛,對民族命運冷靜的思索。一個藝術家,不應只是攀緣著前人已經鑄就好了的鎖鏈,這樣他永遠是別人的追隨者;他應該把它們加固,並且走在前頭,加上自己鑄造的新環節。李貴生正是如此努力的。(本文在《金融時報》2010年11月12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