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墓

李貞墓,位於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是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貞的墓葬,也是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之一。

李貞墓現地面建築無存。1972年經過考古發掘,確定了墓葬的具體格局,出土了大量隨葬品。李貞墓的發掘,明確了唐睿宗末期至唐玄宗初期反對厚葬之風的情況,為研究唐朝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

1961年3月4日,包含李貞墓在內的昭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貞墓
  • 地理位置: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興隆莊村東 
  • 所處時代:唐朝
  • 保護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全天
  • 編號:1-0170-2-009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墓葬格局,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位置,門票,交通,

歷史沿革

唐代垂拱二年九月十一日(686年10月3日),李貞起兵反對武則天篡唐,兵敗自盡。開元六年正月二十六日(718年3月2日),唐玄宗李隆基詔令,將李貞改葬,陪葬於昭陵。
1972年9月16日—11月9日,昭陵文物管理所對李貞墓進行了清理髮掘。

墓葬格局

李貞墓墓形為南北向,墓由墓道、五個過洞、五個天井甬道墓室組成。在第二、五過洞兩壁共有四個小龕。墓南北水平全長46.1米。
李貞墓墓道平面呈長方形,從南向北傾斜深下。過洞緊接墓道北口,向北經過間隔的四個天井,至第五天井南口下共有五個過洞。兩個過洞間有天井。第一至第五天井均直下通到墓底。甬道正長方形,在第五天井北,仍為繼續一段墓道斜坡,延至墓室南口。甬道進口深4.3米。斜坡盡處有石門一道。石門北0.4米處置墓志銘一合。
李貞墓墓室位於最北部,正方形,南壁偏東有門洞。室壁全用平、滾磚起基,另橫平磚錯縫平砌起券,四壁向外略微凸有弧度。頂平磚錯砌,內收分作四角攢尖錐形頂式。甬道、墓室全為青灰色長方形磚鋪砌。地平距墓室底深度計為12.3米。墓室貼西壁有長方形石棺床一台。死者葬式不明,僅在壁角發現完整人頭顱骨一個。
李貞墓
李貞墓平剖面圖

文物遺存

  • 墓誌
李貞墓誌,志蓋厚13厘米、底邊長89厘米。蓋面篆書“大唐故太子少保豫州刺史越王墓志銘”16字。志石邊長89厘米、厚16厘米。志文隸書,30行,行32字。四殺及四側均飾異獸。墓誌現存昭陵博物館
  • 隨葬品
李貞墓曾多次遭盜擾,在墓室南券門上約1米處和墓室北攢尖北壁正中處,有明顯盜洞兩處。明器大部被盜劫,移動、擾亂情況嚴重,遺物亦多被砸碎。1972年勘探發掘中共出土文物一百三十多件,並有大量的無法修復的三彩與陶器殘片。第二過洞東西小龕放置男立俑、瓷碗、貫耳壺、瓷雞等。第五過洞東、西小和放置三彩牽馬俑、男立俑、三彩盤、瓷碗、碟、盒、陶豬、羊、狗、雞、馬等。甬道放置三彩馬、牽馬俑、鎮墓獸等,基室放置天王俑、文官俑、三彩駱駝、瓷碗等。

研究價值

經過考古勘探,李貞墓為單室結構。這是因為唐玄宗以後,由於對武周時期遭受迫害的李唐皇室相關人員的“平反昭雪”已經結束,雙室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加之,中宗、睿宗時期厚葬之風泛濫,為了恢復正常的等級秩序,從睿宗末到玄宗初期開始明確反對厚葬之風。因而,從唐景雲三年(712年)以後,不論是讓皇帝李憲、惠莊太子以及非嫡出的皇子李貞和大臣高力士的墓葬都採用了單室的結構。

保護措施

1961年3月4日,包含李貞墓在內的昭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位置

李貞墓位於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興隆莊村東。
興隆莊村

門票

李貞墓免費開放。

交通

包含李貞墓在內的昭陵現沒有直達車輛,遊覽須包車或租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