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鵬(山東省民俗學會首任會長)

男,。1959年畢業於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長期從事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俗學等民間文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並曾兼任山東省民俗學會會長、山東曲藝家協會顧問、《民俗研究》雜誌主編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萬鵬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黃縣南關村
  • 出生日期:1936年2月10日
  • 職業:教師
  • 代表作品:《民間文學概論》
個人簡介,

個人簡介

出版書籍均為與人合作,主要有《民間文學概論》、《相聲溯源》、《山東民俗》等。發表文章有《王小玉生年與籍貫》等百餘篇。已完成待出的書稿有《中國諺語集成山東卷》等。經常深入基層採風。自1988年以來,還經常參加有關民間文化的各種論證、評審活動。2005年至2007年應聘參加申報“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調研、推介和評審工作。/
守望齊魯民俗
萬鵬教授位於山大南苑的家中,李教授的家很小,除了滿屋的書和資料,就是一個裝滿各種民間工藝品的柜子,這些各具特色的工藝品記錄了不同特點的地方民俗,也記錄了李萬鵬教授的調查足跡。
從小就對民間藝術
感興趣
1936年2月10日,李萬鵬出生在山東黃縣南關村,由於祖輩經商,家裡基本沒過過農民的生活,但是在李萬鵬11歲的時候,卻開始到地里勞動了,“父親去北京經營糧店後,1947年,我們一個大家庭分了家。我作為家裡的長子,只好開始參加勞動。那時候我才11歲,當不了主要勞力,所以碰上莊稼收種的農忙時節,就只好僱人幫忙。不過平時地里的活,我都要乾,所以覺得很累。那時候學會了乾所有的農活,也了解了農業耕作的所有程式,對農村和農業也有了感情,這為我以後做民俗方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父親在北京的生意做得並不好,很少寄錢回家,所以家裡的生活就比較艱苦。李萬鵬回憶說,“記得國小時買不起白襯衣,母親就把家裡的白色窗簾扯下來,給我縫了件襯衣。那時候我冬天不穿襪子,夏天連鞋都不穿。高中時從黃縣到萊陽去上學,往往會赤腳走上一兩天路。”生活雖然艱苦,但是心靈手巧的母親卻讓李萬鵬有了很大見識,“母親不識字,但是心靈手巧,而且會講很多故事,社會上的很多風俗習慣都是母親講給我聽的。她還給我唱兒歌、民歌。”除了母親,爺爺也很喜歡民間文學,國小五年級的時候,爺爺拿出四本《薛仁貴征東》的鼓詞來,讓李萬鵬念給他聽。這種濃厚的家庭氛圍讓李萬鵬對民間文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和山曼一起
經歷動盪歲月
1955年,李萬鵬坐著老式的悶罐列車,到青島報考山東大學。當時山東大學在青島,一直到1958年才搬到濟南,所以李萬鵬的大學生活有三年是在青島度過的,最後一年則是在濟南度過。“大學期間經歷了很多運動。剛上大學的時候,趕上了‘肅反’的尾巴,後來又經歷了‘反右’、‘大躍進’等運動。不過幸運的是,這些政治運動對我好像沒有什麼影響,在大學期間還是學到了不少東西,而且創作了不少詩歌。”剛入大學那會兒,李萬鵬不知道政治運動是怎么回事,也不關心。到“反右”的時候,已經有一些老師和同學被打成了“右派”,“我記得有個寫詩很不錯的同學也被打成了‘右派’,他的詩還曾在《人民文學》發表過。當時我年輕,什麼也不懂。沒有捲入‘反右’運動中,多虧了當時我的老鄉山曼,他後來也成了著名的民俗學家。山曼曾在黃縣縣委宣傳部工作過,以同等學力考進了山大歷史系,他有較多的政治經驗,所以勸我別介入政治運動。那一段時間,我就和山曼一起在閱覽室看書。到了大躍進的時候,我也參加大煉鋼鐵,當時也不了解情況,興高采烈的,寫了很多詩,在創作上也實現了‘大躍進’。”由於從小對民間藝術有著特殊的興趣,李萬鵬在這一時期創作的作品都沒有離開民間文學的範疇,“後來山東人民出版社的編輯邱勛同志就把我的部分詩歌和另一位作者的部分詩歌結集成《公社兒歌》一書出版,書做得很精美,後來還參加過法國兒童文學書展。”
相聲大師侯寶林
一起合作
大學畢業後,李萬鵬留校當了助教,跟著教民間文學的關德棟教授工作,但是工作不久就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挨餓成了經常的事,“這期間我們到五蓮下鄉鍛鍊,也做了一些民間文學的收集整理工作,收集到一批民間故事和歌謠。”1962年,李萬鵬被調到校部做行政工作,一直到1976年,才回到中文系。
1979年,教育部委託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鐘敬文先生組織編寫民間文學教材,鐘敬文先生於是在全國範圍內選調教師組建民間文學進修班,李萬鵬成了這個進修班的一員。讓李萬鵬印象深刻的是利用業餘時間和相聲大師侯寶林一起寫書的經歷,“進修班的時間是一年,為了不浪費時間,我們三個喜歡相聲的同學就去找相聲大師侯寶林,希望能一起合作研究相聲,侯先生沒念過多少書,實踐經驗雖然很豐富,但是文筆不是很好,他覺得能和三個大學老師一起合作寫書很高興,還開玩笑說我們就叫民間相聲研究小組吧。侯先生在我們這個小組裡十分重要,首先他是這個小組的組織者,而且我們要採訪一些老藝人、學者的時候,都要靠他去聯繫,另外他的實踐經驗非常豐富,悟性又高,因此經常在寫作過程中出一些好點子。在一年時間裡,我們完成了《相聲溯源》和《相聲藝術論集》兩本書。”
進入全國“非遺”
從北京的進修班回校後,李萬鵬就和關德棟等老師一起成立了民間文學教研室。“因為參加過鐘敬文先生的進修班,凡是有人到山東來搞民俗調查,鐘先生總是讓他們來找我,這樣一來,我就把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了山東民俗上。由於民俗研究還剛剛起步,為了填補資料上的空白,我就和關德棟先生的三個研究生一起,把山東地方志里有關民俗的資料全部摘錄下來,油印成兩大本資料。沒想到這兩本資料在全國大受歡迎,鐘敬文先生還要求大家都先搞材料整理工作,在全國推廣我們的做法。這個材料整理工作也讓我對山東民俗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李萬鵬說通過自己的,“剛開始搞民俗學的時候,我就給自己定了一個奮鬥目標:要在全國民俗學界小有名氣,在山東民俗學界小有權威。”事實證明,努力,李萬鵬很快就達到了自己的目標。1987年山東省民俗學會成立的時候,李萬鵬就被推舉為會長。
除了資料上的全面掌握,李萬鵬還進行了大量實地考察,除了個別地方,這些年來,他的足跡遍及齊魯大地。說起這些考察經歷,李萬鵬總是十分興奮:“山東惠民縣的胡集書會我在20年間去過5次,所以印象很深。胡集書會是全國兩大民間書會之一。每年正月十五以前,很多民間說書藝人就會到胡集趕集。民間藝人會在集上互相拜年,介紹新徒弟,交流經驗,幫助同行,紀念已經故去的老藝人。另外,民間藝人在集上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賣書’,自己的說書才藝被附近村里人看中後,雙方談好價錢,藝人就會去村里說書,一說就會說上四五天。”李教授說,經過自己的推薦,胡集書會已經進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最反對過年的時候
出去旅遊
資料積累和理論研究是枯燥的,野外調查又是艱苦的,但是對李萬鵬而言,枯燥和艱苦中又孕育著無窮的樂趣,“民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中好的部分是應該被繼承、被發揚光大的。現在人們老說過年沒有年味了,為什麼?因為很多民俗被淡忘了。而現代人對這種‘年味’的呼喚又說明大家是需要傳統民俗的。”李教授認為,要增加過年的“年味”,就必須引導大家真正明白什麼是年,為什麼要過年,怎么過年等問題,“過年要有年味,一些傳統的過年環節不能丟,比如拜年,過年如果不去拜年就沒意思了。現在可以通過網路、簡訊等方式拜年,但是對比較親近的人,還是面對面拜年比較好。比如做年夜飯吃年夜飯,本身就很有年味,如果都去飯店吃就不太好。再比如放鞭炮等娛樂活動,也能增加年味。另外,我最反對過年的時候出去旅遊了,都出去旅遊了誰來過年?再說了,如果把老頭老太太丟在家裡,自己出去旅遊,像什麼話?”
早在1996年,李萬鵬教授就退休了,但是他依然對齊魯民俗痴迷不已,2005年至2007年,他還應聘參加了申報“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調研、推介和評審工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盡心盡力。對齊魯民俗幾十年的深情守望,已經讓他永遠無法割捨來自民間的那份獨特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