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桔梗,安徽省太和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李興桔梗外觀黃白色、光滑,呈圓柱形,橫切面呈白色或黃白色,分叉少。香氣濃郁,無渣爽口,苦味少。乾品:具皮乾品表面呈黃棕色,去皮後乾品呈白色或淡黃白色,質實體重,硬而不易折斷。具短蘆頭,味微甜後苦。
2014年7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李興桔梗”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興桔梗
- 外文名:Li Xing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 產地名稱:安徽省太和縣
- 品質特點:香氣濃郁,無渣爽口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2014年第77號
- 批准時間:2014年7月14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李興桔梗鮮品:外觀黃白色、光滑,呈圓柱形,橫切面呈白色或黃白色,分叉少。香氣濃郁,無渣爽口,苦味少。乾品:具皮乾品表面呈黃棕色,去皮後乾品呈白色或淡黃白色,質實體重,硬而不易折斷。具短蘆頭,味微甜後苦。理化指標:鮮品:多聚糖含量≥50%,含胡蘿蔔素≥5.0毫克/千克,維生素B1≥30毫克/千克,芹菜素≥32微克/克。乾品:水分≤13.0%,總灰分≤5.0%,醇溶性浸出物≥17.0%,桔梗皂苷D≥0.10%。
產地環境
太和縣地處亞洲大陸東部,氣候按中國自然區劃分為東部季風暖溫帶半溫潤地區,又接近北亞熱帶氣候,實質是兩種氣候的緩衝區。其特點是季風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長。
太和縣境處於淮北淤積平原之西北部,黃泛平原是地貌類型的主體,始於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以來的黃河多次西泛濫淤積而成。境內地勢平坦,適宜種植種植李興桔梗。
歷史淵源
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出知潁州(今阜陽市)時有“雞壅桔梗一稱帝,堇也雖尊等臣僕”詩句。
南宋,詩人謝枋得《贈儒醫陳西岩》詩云:“豬苓桔梗最為奇,藥籠書囊用有詩;莫把眼前窮達論,要知良相即良醫”。
清道光年間,《阜陽縣誌》稱“桔梗”是當時太和地區的特產。
生產情況
截至2016年底,太和縣桔梗市場年銷售5000噸,全縣桔梗常年種植穩定在20萬畝左右,入駐20多家桔梗加工企業,產品主要為桔梗菜、脫水桔梗、桔梗片及中藥製劑等10多種產品,遠銷日韓、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額超千萬美元。
產品榮譽
2014年7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李興桔梗”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李興桔梗產地範圍為安徽省太和縣李興鎮、大廟鎮、雙廟鎮、清淺鎮、趙廟鎮、洪山鎮、桑營鎮共7個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種源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
立地條件
土壤類型為潮土,土壤質地為砂壤土,土壤pH值7.8至8.2,土壤有機質含量≥1.5%,速效鉀≥250毫克/千克,土層厚度≥30厘米。
栽培管理
種子處理:播前弱光下晾種3小時至5小時,每公頃用種22.5千克至30.0千克。
播種:2月下旬至3月上旬,採用條播或撒播。
覆草:種子播後覆土1厘米,蓋上3厘米至5厘米麥秸,當出苗率≥80%時,撤去90%的蓋草;齊苗後,再撤去剩餘的蓋草。
田間管理:苗高3厘米至4厘米時,間苗除草,每公頃留苗密度範圍20萬株至24萬株。對非留種地,在花期進行1至2次人工摘除花蕾。
肥水管理:每年每公頃施腐熟有機肥≥25000千克。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採收與加工
採收:生長期≥24個月後採收,採收時間為每年10月中下旬。
加工:
鮮品:採收後,對根條順直的肉質根進行清洗、分級、去皮、劈絲、包裝。
乾品:採收後,對肉質根進行清洗,去皮或不去皮,晾曬或烘乾後包裝。
專用標誌使用
李興桔梗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安徽省太和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李興桔梗的檢測機構由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