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鄉建研究院並參“加救國會”。蘆溝橋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臨風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主要成就:蘆溝橋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 性別:男
個人簡介,個人著作,個人生活,
個人簡介
李臨風,筆名凌峰,四川資中人,生於1915年3月。十七歲到北平求學,1936年畢業於鄉建研究院並參“加救國會”。蘆溝橋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初南下武漢,同年返穿川。歷任重慶《新華日報》社發行課長、馮玉祥將軍駐重慶辦事處秘書、《中蘇文化》雜誌社編輯等職務,與郭沫若、曹靖華、王崑崙、范長江等有密切聯繫。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勝利後,在重慶萬縣繼續從事中共地下革命活動至解放。
個人著作
重慶工作期間,曾在《新華日報》、《新蜀報》、《萬州日報》、《中蘇文化》等進步報刊上發表大量革命詩歌、論文、通訊等。
解放後一直在教育戰線從事教育工作,1973年退休後曾參加,《新華日報》和《民眾周刊》史學會。閒暇之餘,潛心於書法、詩歌以及《紅樓夢》的研究,著有《凌峰書法選》、《凌峰詩選》等。
個人生活
他4歲開始讀書,涉獵廣泛,以前考秀才、舉人應讀之書,他都讀過。閒暇之餘,他還潛心於書法、詩歌以及《紅樓夢》研究。他就是被內江文化圈子稱為“文化奇人”的李臨風老人。 ◇本報記者 黃成江 近日,記者到資中縣磨盤山南路24號採訪了96歲高齡的李臨風老人。走進屋子時,記者看到老人端坐在窗前,桌上放著一台收音機。老人的侄孫女說,自從老人雙目失明,每天上午8點至10點,老人都要聽國內國際新聞,了解各種信息。 李臨風老人出生於1915年3月,其父親是個秀才,從1919年起,李臨風先後在私塾、資中國小讀書,一讀就是12年。8歲時,他就能作詩,寫過一首悼念亡母的詩。說到這兒,他向記者背誦起這首詩來: 天心人事本難期,不匱原來出孝思。 白髮未能吟養早,黃泉方悔事親遲。 他的父親讀了這首詩後,大加讚賞,鼓勵他要多讀唐詩,多吟誦,多賞析,多創作。 隨著年齡的增長,李臨風的讀書面不斷擴大,他先後讀了《楚辭》、《離騷》、《古文觀止》、《資治通鑑》、《西廂記》、《元代雜劇》、《紅樓夢》等圖書。他不僅熟讀,而且大部分能背誦。特別是對《離騷》、《史記》、《元代雜劇》、《紅樓夢》4部作品,讀的數次多,鑽研較深。同時,李臨風還喜歡看報,接觸到當時一些先進思想。 1934年,李臨風到北平,進入北平志誠中學讀高中二年級(屬半公半讀)。老人說,正是不斷讀書,開闊了他的視野,使他明白了不少事理,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始終把國家的命運與自己緊緊聯繫在一起。在北平讀書期間,他參加了北平學生的抗日救亡活動,參加演出了《雷雨》、《日出》等劇,並第一次讀了《共產黨宣言》和《經濟學大綱》等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 1939年春,李臨風到重慶《新華日報》社工作,1940年2月,在四川某大學地下黨支部書記王秋成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地下組織活動直至解放。他還擔任過馮玉祥將軍駐重慶辦事處秘書,為馮玉祥將軍寫過《太平洋戰爭發生後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動態》演講稿,整理馮玉祥在泰山時的日記20餘冊。後來,他到《中蘇文化》雜誌社做編輯工作。工作之餘,他還在《新華日報》、《新蜀報》、《萬州日報》、《中蘇文化》等報刊上發表了大量的詩歌、論文、通訊等。 老人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後,他從事教育工作。業餘時間,他把更多的精力用於詩歌和《紅樓夢》的研究上,特別對《紅樓夢》這部傑作,老人鐘愛有加,先後讀了不下20次,對其中的“葬花詞”等詩詞倒背如流,還讀了有關《紅樓夢》的評論30餘冊。在對詩歌的研究方面,老人認為詩歌和情感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要寫出好詩,必須要有真情實感。 1925年至2004年,老人共創作古體詩、絕句、律詩2000餘首。並編有《凌峰詩稿選》3冊,計有古體詩、絕句、律詩260餘首。而在讀書、做學術研究的同時,老人還把精力投入到書法研究中,其書法作品飄逸豪放,功力深厚、圓潤流暢,筆墨含情,被內江書法界奉為佳品。2005年,老人因患眼疾醫治無效,雙目失明,但老人的閱讀習慣不改,每天堅持聽收音機獲取信息,或讓後輩為他讀書讀報。而且,老人還憑感覺進行盲書創作。他的後人匯集其晚年書法作品,編輯了《凌峰書法》、《凌峰盲書》兩本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