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滋

李耀滋

李耀滋(1914年2月1日—2011年8月14日),傑出的美籍華人科學家,著名流體力學專家。曾任麻省理工學院航天系教授。南京大學傑出校友。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全美華人協會主席。

生前為中美的航空事業作出很大貢獻。他曾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台飛機發動機;首創麻省理工學院發明創新中心,親自擔任中心主任;他還曾擔任美國華人協會主席熱心促進海峽兩岸統一大業和中美之間友好交往,是鄧小平“一國兩制”方針提出的歷史見證人之一。

2011年8月14日逝世,享年97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耀滋
  • 外文名:YAO TZU LI 
  • 國籍美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14年2月1日
  • 逝世日期:2011年8月14日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
  • 職業:科學家
個人經歷,學術成就,中美橋樑,一國兩制,

個人經歷

李耀滋祖籍福建閩侯,1914年2月1日生於北京。9歲以前,他接受的都是家塾教育,讀的也是四書五經、《左傳》、《古文觀止》等中國傳統經典著作;9歲以後,他進入英、美創辦的崇德和匯文教會學校就讀,單一的傳統教育中開始注入西方元素。在當時流行的“工業救國”思想影響下,李耀滋從小就對理工科感興趣,小小年紀就自己裝過家裡的電線電燈。後來進入北平大學工學院學習,第一年讀紡織,第二年改讀機械,以第一名的成績從該校畢業後擔任助教。1935年,李耀滋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機械特別研究班;1937年抗戰爆發,他因考取本校第一名,被選送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深造。正是在赴美求學期間,李耀滋創造了一個在兩年之內拿下碩、博兩個學位的“神話”:1938年獲得了MIT碩士學位;次年僅用9個月時間就拿下了博士學位。
對內貢獻
李耀滋完成學業的1939年,國內抗日戰爭已進入相持階段。當時的中國還沒有航空工業,為了對抗日本,中國航空委員會決定自行生產飛機發動機,便把李耀滋調回國。畢業後,李耀滋負責與美國萊特飛機發動機廠洽商向中國引進美國技術,在美國招聘人員,並在貴州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製造飛機發動機的工廠。1940年至1944年,李耀滋擔任該飛機發動機廠的總工程師。籌劃創辦飛機發動機廠一事,雖然沒有對當時的抗戰產生直接作用,但對中國人精神上卻有很大啟發,因為它為中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帶來一絲希望,鼓起了國人對抗戰勝利的信心。這一舉動也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發動機廠開始計畫是在昆明,但剛開始建時日本人就來轟炸,目標很明確,只是針對這個工廠。由此可見日本人對此的重視和恐慌程度。
李耀滋作為建廠總工程師主持建造中國第一個飛機發動機製造廠大定航空發動機廠,為中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帶來一絲希望,鼓起了國人對抗戰勝利的信心。
定居美國
1947年4月,李耀滋以世界民航協會中國代表團顧問的身份前往美國。他的第二次赴美之旅不久之後變成在大洋彼岸永久定居。李耀滋此次美國之行的目的,主要是追隨在此地念書的女友、也就是他未來的夫人林同端。在南京求學期間,李耀滋經歷了與相戀四五年的初戀女友之間的情感變故,1943年在親友的介紹下,他在重慶認識了林同端。在與另一名追求者之間展開激烈爭奪後,李耀滋在美國與林同端結婚,先後生下四個子女。1949年前後,國內形勢發生劇變,當錢學森等留美科學家相繼回到剛剛誕生的共和國時,李耀滋因結婚生子後的家庭生活阻滯及剛開始起步的事業的牽絆,選擇留在美國。韓戰期間,他的中國人身份還引來FBI不斷地調查。多年後回憶起當初的選擇,李耀滋並不後悔:“不管怎么樣,我還是中國人,對中國感情是深的,這裡總歸是客居。入了美國籍,那是法律的問題,感情上還是中國的。比如看報紙,中國強起來,心裡高興。華人在美國社會上的傑出表現,使得一百多年以來美國人欺壓華人的觀念逐漸改變。”
對外貢獻
李耀滋在美國獲得巨大成就,上世紀50年代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並進入發明創新領域,上世紀60年代參與人類登月工程,上世紀70年代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任命負責創設發明創新中心,探討訓練學生搞發明。除了從事科研發明之外,李耀滋還先後創辦了三所公司。1987年他成為美國工程院院士。

學術成就

李耀滋在動態測量和自動控制方面長期從事研究和教育工作,研製了壓力、流量、加速度等感測器,為高性能的動力裝置、大型風洞、飛行器的飛行試驗以及工業自動化提供了檢測手段。1951年與C.S.德雷珀合作發表有關最優控制的論文,為自動控制的研究開拓了一個新領域。他還探索過建立一套科學的方法在科研與生產之間搭起橋樑。進行了用於海水淡化及化學工業等方面的旋軌式蒸餾器的開發工作。他發表過約60篇論文,獲近60項專利。

中美橋樑

在1979年李耀滋寫了一封題為《用計畫經濟的政策,實行市場經濟》的建議書信,並轉送給中國當時的領導人,解釋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並行並用的方針。上世紀80年代,時任美國華人協會主席的李耀滋一直熱心促進海峽兩岸的友好交流。1980年8月,李耀滋赴台,章孝嚴(蔣經國兒子)、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嚴家淦、“國民黨秘書長”蔣彥士等接見了他,進行了兩天嚴肅的會談。1982年1月,鄧小平在北京會見李耀滋,探討“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李耀滋因此成為“一國兩制”方針提出的歷史見證人之一。上世紀90年代,他與中國海水淡化研究機構聯手推進海水淡化技術的研究,致力與在中國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耄耋之年的李耀滋仍在不停探索,他判斷能源、環保等工業將是中國21世紀的迫切需要。

一國兩制

對於“一國兩制”,李耀滋晚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大陸與台灣先承認都是中國,兩邊來往,而不去彼此干擾,不過要承認是一個國家。”鄧小平在這次會面中還告訴李耀滋,他同蔣經國年輕時曾在俄國相會,彼此認識。有機會到台灣,見到蔣經國,要給他傳一個信。他很想再會一次面,追憶往事,談談舊交,不談政治,希望李耀滋向蔣經國轉達願望。李耀滋赴台後,卻因當時蔣經國病重不便見客未能如願,為世人留下了遺憾。李耀滋又與來自台灣的沈君山等人會商,希望舉辦一個旨在加強兩岸學人之間交流的泛太平洋華人合作討論會。1983年7月11日,李耀滋赴北京,鄧小平與宋平再次會見了他,同意了關於舉辦這個合作討論會的建議。雖然這個會最終沒有開成,但李耀滋仍堅持以發明創新為媒介,積極促進海峽兩岸和美國之間的工業技術合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