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翥儀(1898~1948)女。陝西蒲城人。幼年隨經商的父親李思忠到成都。1913年入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附屬國小,次年越級考入女師附中,成績優異,被編入留學預備班。1919年被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錄取。因其母不願女兒遠離,自送她去女師大就學。1924年畢業後遵父命回陝,在陝西省立西安女子師範學校教授數學。1926年因劉鎮華圍困西安日久,學校一時難於複課,便受聘於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任教務主任,兼教數學、物理。後為避軍閥糾纏,先後去巴縣女子中學和重慶女子師範學校任教。1928年族兄李儀祉辭去重慶市政府工程師之職,就任華北水利委員會主席,她隨族兄離川充當秘書。後任天津《大公報》兒童副刊編輯,兼任河北女子師範學校理化教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翥儀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陝西蒲城
- 出生日期:1898
- 逝世日期:1948
- 畢業院校:北京女子師範大學
- 性別:女
主要事跡,人物評價,
主要事跡
1930年冬楊虎城主持陝政,委李儀祉任建設廳廳長。李邀李翥儀回陝,參與籌辦省立西安女子中學,並推薦擔任該校校長。李翥儀1933年與留美農業專家劉雨若結婚。劉前妻去世時所生二男二女均未成人,最小的女兒僅三歲。李視這些孩子如親生。劉雨若與李結婚不幾年即去世,便由她一人撫養。
她不辭勞苦,教養女子的同時勤奮工作,使省立西安女中於1936年秋開學,得到楊虎城和教育界人士的讚賞。西安事變前夕,西安學聯組織學生去臨潼華清池向蔣介石請願,她深恐學生受飢挨凍,組織教師員工,買好燒餅、鹹菜,打點好被褥大衣,派人用汽車送往臨潼。抗日戰爭爆發後,她又組織師生下鄉搞宣傳,去醫院看護傷病戰士,排演文藝節目,為傷病員募集寒衣。在中共地下組織的教育下,女中一些學生先後加入中國共產黨,許多人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征途。1939年,西安女中被迫停辦,李去四川崇寧女子職業中學任教。
1938年春李儀祉病逝。為了紀念他的治水偉績,于右任、杜斌丞、田伯英等提倡創辦一所以李儀祉的名字命名的學校,培養中級農業技術和水利人才,以適應陝西農村建設的需要。於是在西安成立了“儀祉農業學校”籌備委員會,杜斌丞任董事長,田伯英主持常務,李翥儀被定為校長。呈請上級備案時,省教育廳批覆定名為“私立西北儀祉農業學園”,校址選定涇陽縣涇惠渠畔的楊梧村。當時還在四川任教的翥儀,得知被任命新職的訊息,便帶著十歲的小女,辭別了年邁的母親,翻越巴山秦嶺,回到西安。為籌辦儀祉農業學園,她奔走於西安、三原、涇陽、高陵、鹹陽等地,進出附近農場、試驗站,以及省府有關廳、局和涇惠渠管理部門。還登門拜訪社會名流,宣傳創辦“儀祉農業學園”的意義和目的,呼籲各界給予支持,並募捐辦學經費和物資。經過繁忙的辦校籌備工作,1941年春學校開始招生。首先招收農科春季生一班,同年秋又招收農科秋季生一班。
1943年秋,國民政府水利部撥發經費,為該部代辦水利班(公費生),故招收水利科秋季生一班,又增設一個國中班。為了把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產勞動相結合,並解決學生的部分經費困難,她把學校農場的部分土地劃分給學生,組織學生課餘勞動,學校提供牲口、種子。如兩個學生種一畝棉花,可收100多斤皮棉,當時可兌換小麥900斤,貧苦學生的經費困難可得以緩解。同時學校還種菜、養豬,改善教職工和學生的生活。在她的精心領導下,農校辦得頗有聲色,她的身體卻每況愈下。
1947年3月去成都檢查,被確診為喉癌。儀祉農業學園派人赴蓉探望,她不講自己疾情,卻詳細詢問學校教學、農場管理和師生生活,並將自己對學校發展的構想作了交待與託付。翌年3月病逝於成都。
人物評價
李翥儀生活儉樸,把節省下來的錢,都用在辦學上。學校開辦初期,沒有工友,上下課她自己打鈴,有時讓小女幫忙,全是義務勞動。她愛學生如子女,學生有了病,一時不能好轉,她就把學生接到自己屋子裡,親自護理。她還拿出自己的薪俸幫助家境貧寒的學生,學生稱呼她是“校長媽媽”,社會上則享有“女教育家”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