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銘

李義銘(1894—1956),男,四川自貢人,1920年畢業於私立華西協合大學,系該校首屆畢業的4位醫科生之一,也是西部地區第一批學西醫的學生之一。1935年,李義銘在重慶創辦民營義林醫院,隨後集資修建了一棟中西合璧式的義林醫院大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義銘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故事,成長足跡,渡貧苦病人 辦義林醫院,支持抗戰 新大樓服務政府,為救江姐坐大牢,

人物簡介

李義銘(1894—1956),男,四川自貢人,1920年畢業於私立華西協合大學,系該校首屆畢業的4位醫科生之一,也是西部地區第一批學西醫的學生之一。1935年,李義銘在重慶創辦民營義林醫院,隨後集資修建了一棟中西合璧式的義林醫院大樓。1937年抗戰爆發,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便將這幢古色古香的建築征為立法院、司法院等辦公之用。李義銘的外甥女江竹筠,紅岩英烈江姐,從小就在義林醫院裡長大。當初李義銘創辦的義林醫院就是現在的重慶市中山醫院。

人物故事

成長足跡

李義銘的父親李煥章是一位木匠,家裡有8個孩子的李家很清貧。排行第三的李義銘小時常常手提竹籃沿街叫賣麻桿糖,以此幫助家裡度日。清朝末年,外國傳教士到自貢傳教,興修教堂。李煥章到教堂做木匠活,洋牧師相中了老實木匠李煥章,教堂建好後留下李煥章在教堂里打雜看門,李煥章後來做了替教會採購日常生活物品的管事,並成了一位教徒。這樣,李家的孩子就可以免費到教會辦的學校上學。李義銘15歲時進了學校的大門,讀書學習。儘管可不出學費,但生活費用還得家裡解決。由於家境清貧,李義銘每天只吃一頓午飯。這個從小就經受勞苦的孩子,深知讀書機會的來之不易,李義銘刻苦地學習,只用5年的時間就讀完了國小和中學的課程。1913年,教會出資讓李義銘到成都華西協合大學讀大學。在華西壩學習了7年後,李義銘於1920年畢業。根據規定,學生在教會資助下畢業後,必須為教會服務5年。李義銘被派到重慶教會開辦的寬仁醫院當醫生。

渡貧苦病人 辦義林醫院

在教會醫院工作的李義銘每月的收入為60個大洋,這在當時是不菲的薪金。但李義銘卻想放棄這份工作,自己單獨開家醫院,一來自己行醫、辦實業來幫助眾多的兄弟姐妹,讓父母能過上好日子;二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本醫生天職為國家社會服務,冀渡貧苦病人於康樂之境。”但是按規定,由教會資助的學生畢業後沒有為教會服務到5年,就必須償還教會資助的兩千多銀元的學習費。李義銘籌措了一大筆款償還了教會資助的學費。李義銘先在重慶打鐵街辦起了醫務訓練班,而後又在小什字街開設了義林醫院。由於李義銘的醫術高明,前來看病就診的患者絡繹不絕。通過行醫還結識了不少上層人物,馮玉祥將軍和劉湘委派的重慶市市長張必果也成了李義銘的朋友。1934年,李義銘被任命為重慶精益中學校長。在精益中學任職期間,加拿大傳教士文幼章正好也在該校當英文教師,他們倆建立了深厚感情。1945年,馮玉祥把用自己小名命名的“敬善中學”交給李義銘管理,還把自己的一枚水晶印章送給李義銘。1956年,被中國對外友協授予“人民友好使者”的文幼章訪問中國時,要見李義銘。但遺憾的是李義銘當年去世,文幼章只見到了李義銘的親屬。
經過李義銘的精心經營,義林醫院規模越來越大。為籌集擴大醫院的資金,1935年,李義銘與重慶市市長張必果等組織了一個“田園會”——一種過去民間相互借貸的形式,又叫“打會”、“請會”或“轉轉會”等。籌得資金後,李義銘在城郊觀音岩購置土地籌建義林醫院的新址。新建的醫院大樓傾注了李義銘大量的心血,從建築的設計到施工他都事必躬親。大樓的設計借鑑了華西協合大學內的中西合璧式,也很巧妙地把鐘樓設計在整幢大樓里。李義銘親自監修,經過兩年的修建,一幢坐北朝南的斗拱飛檐的中西合璧式大樓拔地而起,這幢七層的大樓是重慶當時兩座最高的建築之一。
李義銘擴展醫院是為了更好地做慈善事業。李義銘還興辦了實業、孤兒院和學校,參加了馮玉祥建立的抗戰組織“利他社”,成為重慶的負責人之一。

支持抗戰 新大樓服務政府

李義銘新建的義林醫院大樓有5000多平方米,除很少的一部分是辦公和居家用房外,其餘大部分是醫院用房。在李義銘全家剛入住大樓,並籌備醫院開業時,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11月,國民政府宣布從南京遷都重慶。李義銘修建的義林醫院大樓被國民政府徵用,作為立法院、司法院及蒙藏委員會的辦公大樓。作為馮玉祥“利他社”重慶的主要負責人,李義銘無償地把自己的家作為“利他社”每半個月活動一次的場所。那時馮玉祥、于右任、張群等不少民國上層人物經常進出義林醫院大樓,商討怎樣為抗戰募捐。李義銘家裡的人也時常幫“利他社”做事。“利他社”在家裡聚會搞活動,李義銘就負責接待。有一次自貢“利他社”的捐款9千銀元送到了李義銘家裡,恰巧李義銘不在家。為儘快把捐款用於抗戰,李義銘夫人親自把9千銀元送到了馮玉祥的家裡。
重慶大轟炸時,民國政府文職機關遷到鄉下,衛戍司令部便進駐義林醫院大樓,李義銘也沒法在此開醫院。有一次日軍空襲時,醫院大樓沒有被炸,但臨近的民房卻被炸、被燒毀,不少居民都成了難民,無家可歸。李義銘決定把醫院大樓除了衛戍司令部使用的房外,還有一些空房讓街上的難民進來住。一直到抗戰勝利後,這幢大樓才退還給醫院。
1951年,李義銘把醫院捐給政府,後來李義銘把醫院大樓的產權也交給了政府。1951年私立義林醫院改名為重慶市第二人民醫院。上世紀60年代又更改為重慶市外科醫院。2001年醫院再次更名為重慶市中山醫院。

為救江姐坐大牢

江姐原名叫江竹筠,江姐的母親是李義銘的妹妹李舜華。江竹筠的父親江上林長期不在家,偶爾回家,住不上幾天又走了,一走就是一兩年,留下妻子獨自在家撫養兩個孩子。江竹筠姐弟童年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是隨母親在自貢城裡的外婆家度過的。1928年,李義銘把父母接到了重慶。就在這一年發生了特大的旱災,李舜華獨自帶著兩個孩子在鄉下,一點度饑荒的辦法都沒有。正在母子三人走投無路之時,李義銘主動寫信邀請他們來重慶。當時自貢的窮親戚都來投靠李義銘,幾世同堂聚集在家裡,日子久了難免發生隔閡,李舜華不願在這個大家庭里生活。沒辦法,李義銘只好在離自家不遠處幫妹妹租了一間房子,李舜華帶著江竹筠姐弟獨自謀生。恰好,李舜華的丈夫江上林也到了這裡。身為蜀通輪船公司董事的李義銘,立刻為妹夫在這家公司找了一份伙房的工作。好景不長,蜀通輪船公司突然破產,江上林失業後又獨自外出。幾年後江上林病故,李舜華母子三人的生活再度陷入困境。李義銘把他們再次接進了他的家裡。李義銘找到一起合辦孤兒院的基督教同仁劉子如、曾子唯等商量,以“無父為孤”的理由,保送江竹筠姐弟進了孤兒院附設國小讀書,那年江竹筠剛滿12歲,她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第一學期連跳三級。當年李義銘辦的學校里常有老師是中共地下黨員,這些老師啟蒙了江竹筠對革命的嚮往。
1936年夏天,16歲的江竹筠以優異的成績從孤兒院國小畢業了。當時江竹筠既想找一份工作以改善家裡的生活,又特別想繼續求學。在這兩難之時,李義銘對外甥女說:“哪能不讀書?考!考南岸中學!”重慶市南岸中學是李義銘等人辦的,學校就設在李義銘的義林醫院裡邊。這年秋天,江竹筠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南岸中學。在中學裡江竹筠學習努力,不久獲得了學校的最高獎勵,一個嵌著鍍銀的“品學兼優” 黑色盾牌。江竹筠把獎品送給舅舅李義銘。李義銘一直把這件禮物擺放在自己辦公室的書桌上。1939年春天,18歲的江竹筠考入校址在重慶遠郊巴縣的中國公學附屬中學,成了高中部甲班的學生,在學校里加入了共產黨。江竹筠假期回舅舅李義銘家,和同齡的表哥表弟表妹們在一起時,江竹筠常常把一些愛國問題帶來和大家一起討論。1946年暑期,江竹筠從成都四川大學回重慶。由於革命工作的需要,她辦了休學手續留在重慶做地下黨工作。當她帶上孩子彭雲和丈夫彭詠梧到義林醫院去看舅舅時,李義銘主動建議外甥女在自己管理的敬善中學做兼職會計。這個提議正合江竹筠的心意,這樣江竹筠就有一個掩護身份的社會職業了。 1948年,江竹筠被捕入獄後,李義銘到處托人營救江竹筠,本想用十根金條把江竹筠保釋出來,結果非但沒有救出外甥女,自己反而被國民黨警備司令部抓去坐了好幾天的牢。
1949年,重慶解放。李義銘將義林醫院長期無償借給政府,重慶市衛生局在義林醫院的基礎上籌建了重慶市第二人民醫院,李義銘任副院長。後來李義銘被錯誤地關進了監獄。雖最終得以平反,1956年,李義銘還是在憂鬱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