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寄僧的創作
創作個性
藝術家都有自已的個性,李寄僧也不例外,他在創作時不喜歡有人打擾,甚至不喜歡孩子們在邊上,以免影響他情緒。創作前,他都要構思好腹稿,然後展開宣紙,先用手在紙上比劃,留有淡淡的印痕,然後開始揮毫潑墨。初稿完成後,便掛在牆上,讓別人議論,有什麼不足之處,便默默記下,以便在日後創作中吸取;如細節上需要完善的地方,他會反覆捉摸,然後修正。遇到自已滿意的作品,他會拿出二胡,擺上功架,拉上幾段喜歡的曲子,如“步步高”和“春江花月夜”等,通過抑、揚、頓、挫,盡情享受作品完稿後的喜悅。這把二胡已伴隨李寄僧幾十年,早年在杭州藝專求學時,他就喜歡彈唱,常用三弦與李可染的京胡合奏自樂。他們認為,藝術之間是可以觸類旁通的,它不僅能激發美術創作的靈感,還且還能提升美術創作的水平。李寄僧創作時,喜歡一氣呵成,常常忘記吃飯時間,並且絲毫沒有厭倦的跡象。家裡人怕影響他身體,催他休息,他不僅不聽勸阻,反而會發脾氣,這可能就是藝術家的秉性吧。
創作源泉
五十年代後,李寄僧任職於上海市高行中學,家處農村,邊上就是大片農田。農村的自然風光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場景,賦予李寄僧無盡的創作靈感。空閒時,他常會漫步田埂,品味自然,捕捉各種創作題材,他特加喜歡一些淳樸的勞動場景,如大躍進的《熱火朝天》、晚秋時的《溪間放牛》、春暖時的《長竹趕鴨》、農忙時的《豐收在望》等等,那一段時期,農村裡的豬、牛、雞、鴨經常是他的創作對象。一次,為了創作鴨子嘻水的場面,他到實地觀察了好幾天,發覺常年放養的鴨子覓食能力特加強,一條十幾米寬的河裡,為了捕小蚌吃,它竟能撅起屁股潛入河底,真是可愛。李寄僧就抓住鴨子撅屁股潛河那一瞬間,在作品中充分展示出來。李寄僧常說:“大自然中能夠創作的題材非常多,但要善於品味,勤於觀察,這樣才能捕捉到好的題材,才能顯示出大自然和諧的內涵,才能體現真實感”。
創作成就
解放初,李寄僧的花鳥畫曾被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海內外。他先後參加過上海《藝風》雜誌社舉辦的南洋畫展、民盟中央全國書畫作品展、全國美術作品展等。《
太白醉酒》曾被
魯迅筆下的
紹興鹹亨酒店收展。晚年,他的生平被選入《
紹興名人辭典》。1991年
紹興拍攝的《書韻畫魂》專題片專門對他進行了介紹。他編寫的一系列回憶錄常在
紹興日報刊出。《回憶國立杭州藝專》、《回顧母校初創時期》分別初
浙江美術學院主編的《藝術搖籃》和《
中國畫六十五周年》收錄。1995年3月26日李寄僧去世時,
紹興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紹興美術家協會、紹興書畫院唁電中寫到:“先生品德高潔,大作將永為世人珍重”。
李寄僧的作品
醉意朦朧的作品
李寄僧的創作雖以花鳥見長,但畫人物畫也形神兼備。八十歲時他創作過一幅《
太白醉酒》。他通過筆墨渲染,使畫面中的人物形象飽滿,栩栩如生。畫面布局頗也為巧妙,簡陋的桌凳前,
太白歪斜著腦袋,左手護著酒杯,右手吊著酒壺,通過臉部表情及動作設計,凸現了“人間狂客,天上謫仙,酒中豪傑,詩壇巔峰,當世之雄”的風格和氣質。木桌的右下方,一大壇水酒顯而易見,與
太白手中的酒壺、酒杯融為一體,整個畫面蒸發著不可抗拒的欲酒之癮。1989年,這幅畫被
魯迅筆下的
紹興鹹亨酒店收展。
大氣橫溢的作品
《梅花圖》是李寄僧早期的作品,也是1933年從國立杭州藝術院畢業時的代表作。從畫面上看,這幅很有氣魄,遠遠望去,朵朵梅花錯落有致,老辣梅桿穿插其中,整幅畫面如鵬飛展翅,給人以大氣橫溢之感。當時可能李寄僧年青膽大,創作的作品都很有魄力,曾一度被
潘天壽、
李苦禪二位大師看好,由此力推他到北京繼續在
齊白石那裡深造。後來
齊白石看到這幅作品也讚許有加,隨即在畫面上疾書:
“圈花出乾,半似吳君,談者容易,欲作難能,寄僧君年少人也,畫筆老成,可喜,因為題記非好事也”。鄉意情濃的作品
李寄僧創作過一幅《山陰道上》,它寄託了作者一種特殊的情感。山陰道是
浙江紹興城西南偏門郊外,與東跨湖橋相接,是通向
諸暨楓橋的一條
官道。那一帶山清水秀、地靈人傑。在明代“公安派”文壇領袖
袁宏道眼中,山陰道與杭州
西湖俱屬清奇,但若論馳名先後,則前者遠比西湖更早。李寄僧從小生長在那裡,對那裡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山陰道上》便是李寄僧對故鄉思情的寫照。畫面中山水相依、農舍朦朧、老松盤古、烏蓬悠悠,構建了
紹興樸實的鄉情及悠閒的自然美景。
自然情趣的作品
李寄僧有一幅《覓食》的作品。這幅作品構思奇特,它以風竹、蜘蛛、母雞為對象,組成了動感十足的畫面。畫面上一組破土而出的風竹,歷經風雨考驗後,上身略顯彎曲,但仍富有韌勁,不改不屈之本色。翠綠的竹葉,幾經風雨洗禮,齊唰唰地指向一邊,它們分成若干個小組,如同大型舞蹈里的演員,統一步調,蒼勁有力。一隻蜘蛛在竹葉下僥倖躲過暴雨後,認為危險已過,便伸展前臂,口吐長絲,開始向下滑行。此時,一隻母雞正好路過此地,無意間發現了這隻懸掛半空的蜘蛛,覓食的本能使它一下子衝動起來,只見其首冠昂起,貪婪的眼睛死死盯住還在半空遊蕩“傢伙”。半晌,母雞開始進攻,它略松翅膀,整個身子開始下蹲,正欲躍起……。畫面就此定格。
李寄僧的教學
注重基礎
李寄僧在中學教育中,十分注重繪畫的基礎訓練。六十年代初,他自編教材,將繪畫透視學的一些知識引入中學美術教材。所謂繪畫透視學,就是根據透視變化的基本規律,運用在繪畫寫生及創作的一種繪畫技巧。李寄僧認為:“雖然被教對象只是中學生,但要打好繪畫基礎,必須要讓學生知道繪畫透視原理,因為這是繪畫及創作的基礎,只有懂得透視原理,掌握繪畫透視技巧,才能繪畫出立體感”。教學中,他設法強化學生們對美術基本造型及色彩表現的認識。內容上著重進行二維平面繪畫訓練、三維空間訓練與結構訓練。他常帶領學生們進行速寫訓練、想像訓練,強化學生對三維空間形態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形象表現力與創造力,並進行系統的色彩專業訓練,培養對色彩敏銳的感受力和審美情趣。
強調觀察
李寄僧認為:“要學好繪畫,一定要有良好的觀察力”。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各種物體進行仔細觀察,掌握物體的部位特徵。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畫、比較持久的認識某種對象的知覺過程。藝術家常用審美的眼光觀察生活,並把各種事物和形態表現為美的形象。觀察實際上是人們對現實感性認識的一種主動形式,而觀察力是一種看出對象本質的能力,也就是對當前事物進行分析和綜合的能力,它是智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星空浮雲、泥沙海浪、飛禽走獸,甚至鍋碗瓢盆等等,都是學生觀察和描繪的素材。啟發學生用他們的眼睛、耳朵、手、鼻以及全身去感受、發現他們周圍事物的“形”與“色”,“秩序”與“變化”中的點,由此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刺激他們從事繪畫表現的意欲。李寄僧認為:“繪畫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其觀察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正確引導學生‘觀察’在繪畫教育中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在繪畫能力培養中,包含觀察能力、形象記憶能力、想像能力和創造力,但最首要的是觀察能力,如沒有很強的觀察能力,就不可能有後面幾項能力。因此李寄僧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從物體的特徵、形狀、顏色、比例及空間關係等方面去觀察。從觀察的方法上,遵循從簡單的事物著手,逐漸進入複雜的事物,由一般的觀察進入細微的局部觀察。
興趣導引
李寄僧認為,要讓學生用心學畫,前提必須要提高學生的興趣,因此,他想出許多方法,讓學生體會繪畫的樂趣。課堂上,李寄僧常讓學生圍在他周邊,觀摩他的國畫創作,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興趣。他將空白的宣紙展開後,有意將墨不規則的灑在上面,讓學生們摸不著頭腦,這究竟是一幅什麼作品?學生們開始議論起來,有的說可能是一些石塊,有的說可能要畫動物,有的說……。學生們在議論中,無意間提升了對繪畫的興趣。十幾分鐘後,經過李寄僧的點構及修飾,一幅完整的畫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們嘆為觀止,原來,那是一幅群蝦圖。這些蝦在筆墨的渲染下,三五成群,體形各異,悠閒自在,顯得很有活力。“這么快,這幅畫就創作好了”,學生們情不自禁地欣賞起來。李寄僧通過這些形式,讓學生體會到作畫的樂趣,從而提高了學生作畫的積極性。有時李寄僧休息在家,常有學生上門學畫。一次李寄僧因發燒在家休息,又有學生上門,原來那名學生想學畫“風竹”。李寄僧很高興,他先介紹了風竹的個性及特點,然後開始提筆示範,說:“畫風竹一定要蒼勁有力,一氣呵成,特別畫竹桿時,切勿猶豫或停頓。同時還需要不斷寫生,積累原始素材,做到胸有成竹“。這天,他雖然身體不適,但在傳授畫藝時,卻精神十足。
與大師的情誼
潘天壽的賜名
1928年初春,
潘天壽應邀擔任杭州國立藝術院
中國畫主任教授,兼書畫研究會指導教師。在為數不多的首屆學員中,李寄僧(當時叫李繼生)是其中之一,他在班級里年紀最小,講著一口
紹興話,
潘天壽對他特別關注。一次李寄僧去
潘天壽家拜訪,潘天壽對他講了佛教與繪畫之間的關係,並說佛學亦是博大精深的,其禪畫講究的是意,所以
中國畫的寫意也得益於禪畫。而且他認為作畫須入靜,無雜念,這正是僧心所在,所以提議用“寄僧”二字作為“繼生”的別名很有寓意,他要求李寄僧必須對藝術之源有更深的悟性,這樣才能提高自已的繪畫水平。聽了
潘天壽的一番話,李寄僧深得其益,從那時起,“寄僧”二字替代了“繼生”。
潘天壽對於李寄僧來說,既是啟蒙導師,又是賜名恩師,讓他終身難忘。文革中,身在上海的李寄僧十分擔心老師的安危,冒著有牽連的危險,去杭州看望
潘天壽夫婦。
潘天壽去世後,李寄僧甚為悲痛,專門寫了紀念文,後來該文被《
紹興日報》刊登,圓了李寄僧對導師的追思之情。
齊白石的贈筆
1933年,剛從杭州
西湖藝術院畢業的李寄僧在
潘天壽、
李苦禪二位大師的推薦下,在北京
齊白石門下深造。一次,白石大師對李寄僧說:“你的作品中,有些地方用筆太小,必須改用大筆”。他繼而又問“你有大筆嗎”?看到李寄僧搖頭,他馬上說:“我送你一支”。說罷,白石大師帶著李寄僧走到一個堆積間,裡面還放著一口“壽材”。大師用凳子作墊,一腳跨到了“壽材”頂上,把靠牆木架上的幾個紙包拿下來,然後選取一捆長的說:“這都是長筆,你自已挑吧”。寄僧高興極了,當即取了二支,是特大羊毫筆。那時,李寄僧雖在北京藝專任教,但由於課時不多,收入很少,如今大師送他這樣貴重的好筆,可謂雪中送炭,這雖不是什麼大事,卻讓李寄僧終身難忘。
陳鶴琴的啟迪
陳鶴琴先生是
中國近現代教育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
華東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陳鶴琴提出活教育理論,重視
科學實驗,主張
中國兒童教育的發展要適合國情。1941年李寄僧與陳鶴琴共事時曾親聆他的教育理念。這天,時任教育部江西國教實驗區研究員李寄僧正與陳鶴琴聊天,忽然天上下起了大雨,傾泄的山水很快在路面上形成了一條寬溝。此時,幼稚園的兩個小朋友正遇此地。看到擋路的寬溝,便先後哭了起來。這兩個小朋友正是李寄僧的孩子。目睹此景,李寄僧正欲出去相助,卻被陳鶴琴拉住,並示意躲在樹後觀察。孩子們哭了一會發覺沒人來助,只能自已想辦法了。他們擦乾了眼淚,將二隻書包集中在一起,藏到路邊的樹洞裡,然後脫下鞋子,挽起褲腳,正欲涉趟過溝,陳鶴琴這才讓李寄僧過去相助。陳鶴琴認為:孩子遭遇困難時不宜立即幫他,要逼他自已想辦法,因為人的才能是從磨難中練出來的。陳鶴琴的“磨難”教育法讓李寄僧很受啟發。雖然,李寄僧研究的是繪畫教育,但教育的理念是可以觸類旁通的。對受教育者來說,需要的是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才能在學習受阻時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李寄僧直到晚年,還一直回憶當年陳鶴琴教育理念對自已教育事業的啟迪。
孫福熙的情緣
李寄僧與孫福熙有過一段難忘的辦學經歷,由此使他們產生了深厚的友情。孫福熙是現代散文家、美術家,也是
魯迅的學生,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當年由
蔡元培介紹,赴法國工讀,先在里昂中法大學任秘書,後入法國國立里昂美術專科學校學習,開始寫作散文。1925年回國,在
魯迅幫助下,散文集《
山野掇拾》由開明書店出版。1928年,孫福熙到杭州任國立
西湖藝術學院教授,李寄僧正好是藝術院的學生
,與孫福熙都是
紹興人,他倆的友情基礎就是從那時起建立的。李寄僧畢業數年後,一個偶然的話題,催生了他倆在故鄉創辦美育院的念頭。1939年,正值風雨飄搖的年代,
中國大地內憂外患,日本入侵的硝煙迅速瀰漫,杭州已經淪陷。國立杭州
西湖藝術院為了避開侵略者的踐踏,已舉遷內地。孫福熙與李寄僧閒聊中認為,在
紹興創辦一所美育院很有必要,它可發揮三方面作用:一可作國立杭州
西湖藝術院部分學生的臨時“避難所”;二能為因動亂而找不到方向的青年人提供專業學習美術的機會;三能弘揚
蔡元培先生的“美育”宗旨。由此,他們分別聯絡了
酈荔臣、周維達、姚守誠等畫家。經過選址、報審等一系列努力,
紹興有史以來的第一所美術學院終於創立了。
蔡元培知道後非常高興,當晚就寫了
《紹興孑民美育院銘》:“美術之作,肇自初民。積漸進步,溫故知新。醇化職業,陶養精神。天才好學,成己達人”。有了這次辦學經歷,更加深了這對師生的情緣。解放後,正面臨失業李寄僧在孫福熙的幫助下,順利就職於高行中學,這讓李寄僧非常感激。
李寄僧的學生
寧靜默耕的從教人生
李寄僧從事美術教育自三十年代初的北平藝專開始,直到晚年耕耘於
紹興老年大學,從教近60年,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其桃李滿天下。1995年3月26日,李寄僧去世時,
紹興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紹興美術家協會、紹興書畫院唁電寫到
:“先生品德高潔,大作將永為世人珍重”。紹興老年大學學生,原
浙江農業廳副廳長
楊俊達先生輓詞中說
:“(寄僧)畢生從教,擅長書畫詩詞,聲聞畫壇,名揚遐邇,北國南歸,滬上仙逝,痛惜先生遽歸去。(寄僧)為人剛直,處世淡泊名利,寧靜默耕,博大無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高尚令人欽”。學生的這六十六個字,可謂對他從教事業的真實寫照。
紹興孑民美育院學生
趙之祺(1924.2—1977.1)。年青時曾入
紹興孑民美育院學畫,後來成為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他主持或參與舞台美術設計的劇目達四十多個,曾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舞台美術設計獎,多幅作品在上海國際舞美藝術節上展出。發表有《戲曲服裝設計》、《戲曲現代劇服裝設計》等多篇著作。事業成功後,趙之祺始終沒忘記
紹興孑民美學院李寄僧對他的啟蒙,並一直與李寄僧保持聯繫。他要感謝孑民美育院,讓他終身定格在美術事業上。當然,他也不忘孫福熙的“引路”之恩(是孫福熙引導他進入
紹興孑民美育院學習),由此,他將名字改為了“幸熙”。
浙江省武嶺學校學生
婁世棠,一九二六年十月出生,
浙江新昌人。他原在寧海中學就學,初三時因日寇流竄那裡,故轉入武嶺學校續學,李寄僧與他的師生關係雖不長,但彼此印象很深。
婁世棠的美術基礎很紮實,就知欲望很高,李寄僧指導時他特別用心。1947年,
婁世棠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入
浙江美術學院,獲得了獎學金。此後,他仍一直與李寄僧保持聯繫,不忘師育之恩。他擅長連環畫、
中國畫和水彩畫。1952年畢業後到
中國幻燈公司北京幻燈製片廠從事幻燈、連環畫編創工作,北京文化藝術總公司編審。作品有連環畫《趙百萬》、《小豆兒》(獲青年美展三等獎)、《毛主席視察南泥 灣》等;水彩畫《歸牧》、《燕山深處》、《秋林》、《風雨欲來》;
中國畫《故園景色》、《雪》等。出版有《
婁世棠畫選》、《鉛筆畫》 和連環畫冊等。參加編輯畫冊有《
中國高等美術院校人體習作選》、《世界人體繪畫選》、《世界人體雕塑選》等。
上海市高行中學學生
1、王青生,六十年代初就讀於高行中學,是當時學生中的美術愛好者,畢業後一直從事航天機械製圖工作。1965年9月20日美軍一架F-104C入侵海南島,海航空兵大隊長高翔駕殲-6迎擊,把F-104C打得當場炸碎。當時
中國的航空技術還很落後,要把被炸得粉碎的飛機解剖圖畫出來,談何容易,但王青生在重重困難下,為中國人爭氣,繪出了飛機解剖圖。他是新
中國成立後繪製美國飛機解剖圖的第一人。此圖被刊登在〈航空雜誌〉上。王青生繪製飛機解剖圖成功後,當即寫信將這一喜訊告知李寄僧。他在信中寫到:“飲水思源,我的成功得益於您的繪畫透視知識,我要感謝您……”。王青生同時將〈雜誌〉寄給李寄僧,以作留念。
2、
曹舒天,上海浦東人,他就讀高行中學時,李寄僧對他十分器重,在傳授畫藝時,寄予很高的期望,“文革”末期,高考制度還沒有恢復,李寄僧為了讓高校破格錄用這個美術人材,冒著酷暑到
上海戲劇學院找
老同學,這事雖沒成功,但體現了李寄僧對學生的一番苦心。幾十年後,
曹舒天成為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浦東新區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上海東方畫院畫師, 江蘇省國畫畫院特聘畫家。他擅長
中國畫,樂寫江南水鄉,作品在全國重大展事中多有入選或獲獎。《井岡憶舊》被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並收藏;《已涼天氣未寒時》獲
上海書畫出版社全國以詩征畫二等獎;《柯橋小景》獲國際首屆楓葉獎佳作獎並被收藏;《悠悠水鄉情》入選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藍花布系列作品入選2001年上海美術大展。2002年、2003年全國
中國畫展覽。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精品展。同里—保護
世界遺產國際
中國畫作品展。第一屆、第二屆“菜鄉情”全國
中國畫作品提名展。
太湖情全國
中國畫作品提名展。長
江頌全國
中國畫作品提名展。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大展。第二屆
紅船頌全國
中國畫名家邀請展。紀念
葉淺予百年誕辰
中國畫提名展。全國首屆草原情
中國畫作品提名展。紀念
黃道周全國
中國畫作品提名展。2001年10月,在
華東師範大學舉辦《
曹舒天江南水鄉
中國畫展》。2004年4月出版《
曹舒天江南老屋
中國畫集》。被評選為“2008
中國藝術年度人物”。
上海電視台教育頻道二次專門介紹
曹舒天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