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水(書畫藝術家)

李秋水(書畫藝術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秋水,號半村,又號濠上人、南濠老農,林散之女婿。1923年在和縣出生。他十五歲邊教書邊自學,每天挑燈夜讀。20歲開始,拜林散之為師,詩文得以大進。1941年春,參加革命,抗戰勝利後,李秋水回到家鄉邊教書,邊做些地下工作。解放前夕,他受命策動國民黨蕪湖沿江江防司令曹亮文全椒縣國民黨縣長潘禹三率部起義。另外,金庸作品《天龍八部》中亦有人物名叫李秋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秋水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和縣
  • 出生日期:1923年
  • 職務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
人物生平,淡泊名利,愛書似寶,藝術評價,作品欣賞,

人物生平

李秋水,1923年出生於和縣,號半村、濠上人、南濠老農,系林散之女婿。“揚州新八怪”之一。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兒時家貧如洗,經常挨凍受餓,他懂事時,兩個幼弟,餓得皮包骨頭,相繼夭折了。七歲喪母,後繼母過門,受盡了世態炎涼和人間辛酸之苦。此間他求知慾極高,隨舅祖父偰實齋讀了幾年私塾。他舅祖父是前清秀才,戊戌後又進了學堂,是個學貫中西的鴻儒。後來李秋水有較深的文學造詣,與舅祖父的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為生活所迫,李秋水過早地涉足社會,十五歲當了小先生教書謀生。 1940年,和縣鬧災荒,加上苛捐雜稅不斷,人民困苦不堪,多有棄田外逃者,年輕的他借漁人之口,作七絕一首以泄憤:“朝朝打漿歷陽湖,賣掉魚兒去繳租。尚欠官家錢八百,破船破網不如無。”抗戰期間,他見桂系軍閥把持皖政,擁兵自重,假抗戰之名,行肥己之實,作《金寨道中》七律詩:“半肩行李太零丁,慚愧虛隨使者星。九十春光朝暮雨,一千里路短長亭。人傳大憲多方略,名振中原見典型。知否東南萬姓苦,早傾江漢洗膻腥。”從上述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李秋水是個血氣方剛、鐵骨錚錚、剛直不阿的好青年,他厭惡黑暗的統治,急切盼望早日消滅日寇,結束戰亂。 1941年的春上,中共江和全工委派李秋水的親戚偰懷鐳任和含中心縣委河北工委副書記等職,十九歲的李秋水“為了一種崇高的理想”,隨偰懷鐳走向革命的道路。由於當時環境險惡,不久,偰懷鐳積勞成疾,壯志未酬,英年早逝。李秋水和中共地下工作者王益農取得聯繫,抗戰勝利後,李秋水回到家鄉邊教書,邊做些地下工作。解放前夕,他受中共江淮第五軍分區副司令趙鵬程之命,策動當時任國民黨安徽省保全第七團的團長和後來任蕪湖沿江江防司令曹亮文走棄暗投明的道路,投奔中共。1949年1月16日,曹亮文在和縣白渡橋宣布起義,李秋水同時還策動全椒縣國民黨縣長潘禹三率領一千多人起義。曹亮文、潘禹三的起義為江淮地區的早日解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傳略輯入《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
李秋水

淡泊名利

和縣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歷史上出過許多名人,如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就寫於和縣;唐宋有三張:詩人張籍、詞人張孝祥、書法家張即之;清初大畫家戴本孝;林散之的先生、前清進士張栗庵就和李秋水住處是鄰村。在這塊文化氛圍極濃的沃土上,李秋水自小就與詩書有緣。他十五歲邊教書邊自學,每天挑燈夜讀。20歲開始,拜林散之為師,詩文得以大進。在林老的點撥下,堅信人第一要立品,第二要做學問,其次才是學藝術。林散之告誡他說:“學人貴得真師傳授,盲人瞎馬,耗時費力,難得正果。”並要他圈讀《史記》、《前.後漢書》、《三國志》、《文選》、《瀛奎律髓》、《唐宋詩醇》。由於李秋水的勤奮和極高的悟性,他的詩“情真意切,直寫懷抱,雅致清新,詩味雋永,若論其特點,或可概括為三個字:真、雅、淡。”注1他的努力,深得林散之的厚愛,由得意門生為東床快婿。
李秋水在全國解放以後,由於歷史的誤會和極左路線的干擾,受到了嚴峻的考驗。近三十年的時間生活在和縣濮集鄉的農村,但是,他心態平和,把一腔心血傾注在農村義務教育和農業勞動方面,他悠然地做詩“課教兒孫讀於耕”。閒暇時間“我開始了新的生活。幾十年優遊田園,師農學稼,晝出耕耘夜讀書,過著詩人般的生活。而我的命運則是和全國人民緊緊擰在一起。”注2“老來何物最相知,唯有多情筆一枝.豎曳橫撐隨意造,書成原不計妍媸。”這是李秋水寫的一首七絕詩,抒發了他臨池心手雙暢,筆隨人意的自得之樂,。他楷書臨過歐虞、褚、李、顏、柳,篆隸下過功。對蘇軾、米芾、黃山谷三家行書用功尤深。他臨池詩云:“晉帖唐碑著了迷,清晨寫到日偏西。行雲流水忘機處,萬樹花開一鳥蹄。”葛昕先生贊他的書法“秋水先生多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將蘇之渾穆、米之奔放、黃之拗峭,加上他自己的學養、人格、性情、美學思想等等,揉合於一體,形成了清和峭拔的自家風貌。”注3他學畫開始於五十年代。沒有畫譜,便從田間捕捉昆蟲放在玻璃瓶里反覆寫生,在他的筆下有蜻蜓、螳螂、蟋蟀、知了,有形形色色的家禽、花草都生動逼真,林散老見了這些畫稿十分稱讚。李秋水由於受到林老的口傳手授,他的山水畫蒼渾清潤,晚年尤精墨法,時在濃墨、焦墨中兼施重彩,愈見斑斕古艷,表現了渾厚華滋、意境幽深之山川神韻。注4林老評其畫“有靜氣”、“精於小品”、“嚴謹有南宋人氣味”。所以一璨先生在《藏於深山大壑中的蘭花》一文中評秋水先生山水畫說:“今日揚州畫壇,雖然眾生芸芸,畢竟缺少具有高深文化層次的上層人物,能稱此者,唯李秋水先生。”李秋水在揚州市老年大學教了十年的書法,有許多識者稱他是“詩、書、畫三絕”,他得知後總是謙虛地說:“我是詩、書、畫三學。”除了詩、書、畫以外,他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如《墨水三千斛,青山一萬重》一文,把林散之的書畫介紹得淋漓盡致,讀者動容。當他得知有人發表言論“陋室”不在安徽省和縣,並懷疑劉禹錫沒有寫過《陋室銘》那篇文章,他立即撰文發表在《馬鞍山日報》上,文章引經據典,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服了好事者,也為家鄉做了多件實事。在同鄉友人的關心和支持下,2011秋水老人把一生所作之舊體詩文,選其精華編錄成《雙清館詩稿》。
秋水老人詩詞稿秋水老人詩詞稿

愛書似寶

李秋水自幼學習雖然非常勤奮,但是,家境貧寒,無錢買書,只好向別人借。其艱難刻苦之情,從他一首借書詩中可見:“朔風捲地雪花飄,借得新書手自抄。誰念寒冬破屋裡,一燈如豆到深宵。”他好讀書,也好買書,不惜典衣賣物重金購買珍本書籍。我縣圖書館現存的明代慎獨齋精刻四十六冊《資治通鑑綱目》及十六冊高刻本《和州州志》、十二冊《歷陽典錄》和四冊《歷陽詩囿》就是他在解放前自費購買的。八十年代後期,有人勸他要回自己的書,他說:“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放在哪兒不重要,只要能保管好就行了。李秋水到了揚州以後,深感古籍損失太大,在古籍出版社裡任編輯,認為有這么多的好書讀,還拿工資,真是天下最美的差事。這期間,他校編了數千萬字的《筆記小說大觀》,拿他自己的話說是過足了書癮。他校對了《犬窩譚紅》並為其寫了序言,美國的一位華裔教授是紅學家,看後非常欣賞,稱“序言寫得簡練,深得要領”,對李秋水整理、校勘古籍孜孜不懈的精神以及他深厚的文學根柢頗得好評。秋水先生人生道路可謂坎坷不平,在污泥濁水橫流滾滾的舊社會能潔身自好,他能在紛繁雜亂無序的動盪中,煉就一個“靜”字,在喧囂和鼓譟中入靜,涉藝博而精。他高雅的素養,藝事的輝煌,給後人以啟示和鞭策,也解出了什麼是人生這一千古難解之迷。現在李秋水已經八十高齡,每天仍然讀書、寫字、吟詩、作畫,樂此不疲。若有人來求字索畫的,他總是儘可能地滿足來者的要求。一璨先生在評秋水先生山水畫的時候說:“浮在水面者往往為其小,而藏在水之深處的乃為大。在這林林總總、撩人眼花的書畫界,就隱藏著一位不為人注意的文人,他,就是集詩書畫文於一身的李秋水先生”。是啊,古話道: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深者見蛟龍。揚州市文藝界稱李秋水是位蛟龍,《揚州文藝》於二00二年第二期以“維揚藝文”專版,用數萬字從全方位介紹了他的人品、詩、書、畫。而李秋水得知後,稱自己是“自國小詩,可書畫是票友,真的只是個‘識字耕夫’”。李秋水胸懷坦蕩,待人謙和,生活淡泊,不務名利。一生追求藝術,熱愛祖國文化,時時刻刻以弘揚光大而自勉勉人。他熱愛鄉土,“牛渚潮聲,鳳台山色,為之魂牽夢縈”。他的懷鄉組詩有一首:“荒村野寺古浮屠,一幅天然好畫圖。十頃荷花千樹柳,白頭長憶七星湖”。思鄉情義何等深切!他的老伴林荇若是林散之老人的愛女,受過高等教育。他倆堪稱文章知己,患難夫妻,一生相濡以沫,相品以道,扶持風雅,切磋文藝,李秋水的今天,實出於林荇若的幫助,其清才碩德為世稱道。

藝術評價

著名學者、紅學家馮其庸先生到揚州來,住在賓館總統套房裡,偶然看到了房間裡掛著的李秋水的一幅山水畫,稱讚不已,要出高價買下,並對人說:“此老先生的傳統功力深厚,深得黃賓虹五筆七墨之法,筆墨功夫十分了得,在當今雜亂的藝術圈中實為難得。”
安徽省書協副主席傅愛國這樣評價秋水先生:“李秋水先生文學功底深,所創作的作品書卷氣很濃,既有傳統功力,又有創新,學問、藝術熔為一爐。他的作品很有藝術價值。可以研究他,要了解他的生平,人生簡歷,藝術使程、詩、書、畫藝術思想,作品、照片等。論藝必論人,藝品見人品。理想、信念忽視作品就沒有靈魂。中國文人仕之有道、矢志不渝。他最敬佩他走自己的路,並不因為他是林散之先生的學生和女婿就一味地模仿林散之,他的作品有他自己的風格,的確是大師門下的高徒。書法是創作主體心靈的跡化,書法個性即人的個性。學書之路,概而言之不過兩條:一是恪守一家,不二法門,算是捷徑,英年而成氣候不為難事;一是博採眾長、兼容並蓄,難於很快形成自家風格,一般只能大器晚成。秋水老真是走後者之路”
書法家葛昕先生贊他的書法“秋水先生多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將蘇之渾穆、米之奔放、黃之拗峭,加上他自己的學養、人格、性情、美學思想等等,揉合於一體,形成了清和峭拔的自家風貌。”

作品欣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