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秉德
- 出生地:河南洛陽
- 出生日期:1912年7月
- 逝世日期:2005年5月2日
- 政治面貌:民盟
個人簡介,科研成果,先進事跡,教學方法,
個人簡介
李秉德教授,1928年入河南大學預科,1930年升入本科,主學英文,輔學教育。次年改主修為教育。1934年大學畢業後受聘河南開封教育實驗區,從事“廉方教學法”實驗。1936年入燕京大學,攻讀鄉村教育研究生。1937年抗日戰爭暴發,中斷學業。曾擔任湖北教育廳督學,河南大學教育系副教授,河南大學圖書館館長等。1947年赴瑞士、法國留學,曾在日內瓦大學盧梭學院師從皮亞傑。1949年回國。1950年回響黨的號召,到西北師範大學任教。1950年代初加入民盟。
科研成果
李秉德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是新中國教學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國小語文教育等學科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全國第一批教育學科(教學論專業)博士生導師。曾任西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西北師範大學校長,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李秉德教授在長達70年的學術生涯中,矢志不渝,傾心教育,完成了大量著述,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教育思想,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為我國教育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李秉德教授主要著作有:《國小語文教學方法》、《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學論》、《我國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戰略問題》(與錢偉長、費孝通、季羨林等合著,)、《李秉德教育文選》等。其中《教學論》一書獲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先進事跡
李秉德教授解放前在國內學術界就已頗有名氣,教育界有“南陶北李”之說,即南有陶行知,北有李秉德。1934年,他從當時著名的國立河南大學教育系畢業後,就被著名教育家、辛亥革命的重臣李廉方先生選中,被聘擔任著名的開封教育實驗區主辦幹事,投身轟轟烈烈的教育改革教育救國的熱潮。在短短的二年內,由於他滿腔的工作熱情、紮實的工作作風和雄厚的理論功底,再加上李廉方先生的正確指導,開封教育實驗區的教育實驗工作在國內名聲迭起,引起了當時學術界、政界的關注,許多名人諸如孟憲承、黃炎培等紛紛前來參觀,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1936年,李秉德先生前往北平求學,在燕京大學念研究生。由於抗戰的爆發,使他不得不離開課堂。40年代,他被聘為河南大學副教授、圖書館館長。先後在國內許多重要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成為當時教育學術界較為活躍的人物之一。1947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抗日戰爭勝利後的首批公費出國留學生,前往當時教育科研較為興盛的瑞士和法國留學。在3年多的留學生涯中,他先後在比利時大學、瑞士的洛桑大學、日內瓦大學的盧梭學院和法國巴黎大學等校學習,並有幸成為世界著名教育家、發生認識論創始人皮亞傑的首批中國學生。同時,他還先後前往英國、荷蘭、比利時等國,考察了歐洲國家的教育狀況,參觀了當時十分有名的德可樂利教育實驗。
1949年,國內戰局已安定的訊息傳到歐洲,李先生和其他中國留學生一樣,歡欣鼓舞,他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外國大學的聘書,歷盡千辛萬苦,毅然回國參加建設。
1949年,李秉德先生回到祖國,先入華北大學學習,隨後分配工作。在分配工作時,他本來可以留在內地,但為了回響黨的一聲召喚和照顧其他同志,他毅然選擇了西北。帶著一家人,坐著馬車來到了當時還十分落後的蘭州,來到了條件艱苦的西北師院。
他的高尚品德首先表現在他在政治上從不盲從。無論政治風雲如何變化,他始終以革命事業為第一,始終堅信做好本職工作就是為國家做出貢獻。他擔任西北師院院長期間,正值拔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時期,他從事業發展的角度,排除各種干擾,為大批知識分子平反,調動了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
做為一名知名教授、教學論專家,他十分尊重各種不同的學術觀點和學術見解,從不壓制別人、強求別人,而是認真分析,正確對待。即使他的學生在學術觀點上和他不一致時,他也從不擺資格,壓制、批評學生,而是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尊重學生的見解,鼓勵學生進行深入的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數以千計的青年學生、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同行常給李先生寫信,或索要資料,或請教問題,或交流觀點、無論職務、學歷高低,無論是否認識,他總是—一回信,或無償寄送資料,或熱情解答問題,或平等交換意見。十多年來,經他手回的信已有好幾百封。這對一般的人來說,是不易堅持的。
李先生自1982年起開始招收研究生。在多年的招生工作中,他嚴格要求。認真把關,堅持研究生的入學標準,不依關係錄取,不屈從外界壓力,顯示了一個學者應有的品質與氣節。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共同讚揚。
李先生曾擔任過院長,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但他一向嚴格要求自己,從不以權謀私,從不向單位、組織提任何要求,哪怕是合理的要求。
李先生的這種博大的胸懷、高尚的品德,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同事、學生。他常常教育研究生,先要學會做人,其次才是治學。做人、治學是終身的事情。他這樣說,也這樣做,還這樣要求他的學生。
李秉德教授早在三、四十年代就著書立說,成績卓著,在國內學術界頗有名氣。解放後,雖然由於“反右”、“文化大革命”,使他生命中的最寶貴時光白白浪費了。但當改革的春風吹來之際,也是他生命中第二次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改革開放十多年來,他不顧年老和行政事務的干擾,抓緊分分秒秒,從事學術研究。先後在《教育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西北師大學報》等重要的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30多篇,部分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學術界的空白,形成了獨立的體系,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與此同時,積極承擔國家教委委託編寫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的任務,於“六五”、“七五”期間分別主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及《教學論》兩種教材。
由他主編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一書198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來,先後印刷了十多次,受到了學術界的好評,全國各高等師範院校大都採用此書做教材。
1991年,在他即將80歲之際,由他主編的《教學論》一書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此書是在他數十年潛心研究的基礎上,在他的組織、領導下完成的。該書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論體系,標誌著以李秉德教授為首的西北流派的誕生。在國內外教學論界產生了較大影響,短短几年內,已重印十多次,被中國教育學會評為優秀教育理論著作,並獲得省部級獎勵。
李先生之所以能在學術上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得益於他嚴謹的治學態度。辛勤的工作作風、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幾十年來,他始終如一日,廣采博覽,認真、獨立思考。所進行的研究要么切中時弊,以現實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立足點,要么高瞻遠矚,以教育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為出發點,顯示出大家的風範和名家的勉力。由於他的豐碩成果,198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成為我國第一個教學論博士生導師。
近年來,他多次應邀赴美國、加拿大、瑞士等國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並被確定為大會主要發言人之一,受到了國外學者的好評,其論文也被收入由國外出版社出版的論文集中。同時,一些國外大學的學者,比如美國康州中央大學前校長詹姆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Ruth Hayhoe教授和國際組織的負責人,比如世界銀行中國、蒙古局的負責人海納·慕克吉等,紛紛前來看望、拜訪他。這不僅提高了西北師大在國際社會的知名度,也擴大了甘肅省在國外的影響。
自80年代以來,李秉德教授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培養研究生。他是教學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兩個專業的碩士生導師,教學論專業的博士生導師。17年來,他共招收碩士生18名、博士生20名。
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李先生無論是招生、錄取、上課、討論,還是作業、考試、論文開題及指導、答辯等,都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對研究生的業務水平、學術態度、思想品德、組織紀律、為人處世等均嚴格要求。在培養方式上,針對博士生學習的特點和每位學生的差異,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特別是,他經常與博士生就許多學術問題、論文選題進行個別談話,有時一次談話長達三、四個小時。這種個別談話方法,不僅費時、費力,而且要有耐心,要注重誘導和啟發。與此同時,還採用大班討論、給任務、壓擔子等方式,提高培養質量。
除此之外,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特別注重啟發研究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研究生與本學科的新發展和前沿問題保持緊密聯繫,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在實踐中增長才幹等。
除了在培養中的嚴格要求以外,全面關心愛護研究生也是李先生多年來的一個顯著特點。這種關心是發自內心的,是全面的,既包括關心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解決困難,也包括給予學生以必要的保護,以避免外界的干擾而影響學生的學習,同時還在思想上、政治上關心研究生的成長。
由於李先生的言傳身教和精心培養,使得畢業研究生質量較高,素質較好,進入工作崗位後,均能迅速發揮各人的才學。現在有的在中央黨政重要部門擔負著教育方面的業務工作,有的在師範大學或者教育科研單位擔負著重要部門的領導工作。他們均能以各人優異的工作成績,博得用人單位及社會的好評。
李秉德教授86歲高齡時,仍然堅持工作,指導著6名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仍然堅持親自為碩士生、博士生上課。還帶領研究生開展有關課題的研究。他堅持每天讀書、看報,思考問題,從事研究。而且這一切都不計名,不計利,完全出於對祖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強烈責任心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由於他回國後,幾十年如一日,在教育戰線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碩果纍纍,1996年被評為校、省及全國優秀教師,西北師大學術帶頭人,1994被評為全國健康老人,1998年被學校評為優秀黨員,因貢獻突出,被省政府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教學方法
李秉德教授的教學方法分類
李秉德教授按照教學方法的外部形態和這種形態下學生認識活動的特點,從中國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和有利於教師選擇運用的角度出發,將中國小常用的教學方法分為五個類別:
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
套用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基本要求是
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
這類方法是教師通過對實物、直觀教具的演示、組織教學參觀等教學活動,使學生利用自己的各種感官,直接感知客觀事物、現象而獲得知識信息的方法。這類方法的突出特點是形象性、直觀性、具體性和真實性。這類方法在教學中與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結合運用,會使教學效果更佳。演示法和參觀法是這類方法中的主要的教學方法。這類方法運用的基本要求是
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
這類方法是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要特徵的。通過實踐性教學活動,使學生的認識向深層次發展,鞏固和完善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技巧。教學過程中這類方法主要有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等。運用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是
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利用教學內容和藝術形式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通過體驗客觀事物的真、善、美,陶冶情操、興趣、理想和審美能力的方法。它所運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欣賞法。欣賞法在各學科教學中表現為三種不同的類型:一是藝術美和自然美的欣賞(如音樂、美術、文學作品和大自然的欣賞);二是道德行為的欣賞(如政治、歷史、語文等教材中所表現的道德品質或社會品德的欣賞);三是理智的欣賞(如科學研究中追求真理、嚴謹求實、發明創造、大膽探索精神的欣賞)。欣賞活動教學方法著重培養欣賞的鑑賞能力和社會價值觀念。它在教學過程中基本要求是
以引導探索為主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通過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而獲取知識的方法。其特點在於學生在探索解決認識任務的過程中,他們的獨立性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揮,從而逐步達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探索、研究、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在這類方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儘可能地發揮自己在學習中的自主作用。教師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為學生設計探索研究的情境,提供相關的資料,引導學生開展有目的的探索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發現”的結論或結果。這類方法主要是發現法(也稱探索法或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