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二首

李白詩二首

《李白詩二首》是李白的兩首詩,分別是《送友人》和《月下獨酌》。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1]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李白詩二首
  • 作品出處:《李太白全集》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名家評價,

作品原文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⑴,白水⑵繞東城。
此地一⑶為別⑷,孤蓬⑸萬里征⑹。
浮雲遊子意⑺,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⑻去,蕭蕭⑼班馬⑽鳴。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⑵,獨酌無相親⑶。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⑷。
月既不解飲⑸,影徒隨我身⑹。
暫伴月將影⑺,行樂須及春⑻。
我歌月徘徊⑼,我舞影零亂⑽。
醒時同交歡⑾,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⑿,相期邈雲漢⒀。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詞,加強語氣。名做狀。
⑷別:告別。
⑸蓬: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乾枯後根株斷開,遇風飛旋,也稱“飛蓬”。詩人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
⑹征:遠行。
⑺浮雲遊子意:曹丕雜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後世用為典實,以浮雲飄飛無定喻遊子四方漂游。浮雲,飄動的雲。遊子,離家遠遊的人。
⑻茲:聲音詞。此。
⑼蕭蕭:馬的呻吟嘶叫聲。
⑽班馬:離群的馬,這裡指載人遠離的馬。班,分別;離別,一作“斑”。
⑴酌:飲酒
獨酌:一個人飲酒
⑵間:一作“下”, 一作“前”
⑶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⑷“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月下獨酌》詩配畫
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⑸既:已經
不解飲:不會喝酒
⑹徒:徒然,白白的
徒:空。
⑺將:和。
⑻及春:趁著春光明媚之時。
⑼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⑽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⑾交歡:一起歡樂。
⑿無情游:忘卻世情的交遊。
⒀相期邈(miǎo)雲漢:約定在天上相見。

白話譯文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牆的北面,波光放凝鍊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
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定陵罪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浮雲像遊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成為三人。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只是隨著姜察我身。我只好和他戰旬全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醒時一起歡樂,醉後各自分散。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創作背景

送友人詩熱嬸端提創作時間、地點不明。安旗《李白全詩編年注釋》認為此詩:“詩題疑為後人妄加······其城別之池當在南陽。”並將此詩創作時間定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3]郁賢皓疑為於玄宗天寶六載(747年)於金陵所作。
月下獨酌約作於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年),時李白在長安,正處於官場失意之時。此詩題下,兩宋本、繆本俱注“長安”二字,意謂這四首詩作於長安。當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嚮往光明,因有此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送友人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承擔肯她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牛民懂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接下去兩句寫情。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說: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說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徵。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雲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遊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筆揮灑出分別時的寥闊背景:天邊一片白雲飄然而去,一輪紅日正向著地平線徐徐而下。此時此景,更令詩人感到離別的不捨。這兩句“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也對得很工整,切景切題。詩人不僅是寫景,而且還巧妙地用“浮雲”來比喻友人:就象天邊的浮雲,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誰知道會飄泊到何處呢?無限關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輪西沉的紅日落得徐緩,把最後的光線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離開。而這正是詩人此刻心情的象徵。
此句也可理解為遊子將行未行的戀舊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複雜意緒。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為故人的眷戀之情,亦可理解為對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陽無限好”、“長河落日圓”,但願友人前路陽光燦爛,諸事圓滿遂心,呼應了“孤蓬萬里征”一句。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末聯借馬鳴之聲猶作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山,流水,紅日,白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畫面中流蕩著無限溫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月下獨酌寫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詩中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此詩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頓覺熱鬧起來。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詩人運用豐富的想像,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全詩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因此一直為後人傳誦。

名家評價

送友人
仇兆鰲:“太白詩‘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對景懷人,意味深遠。”
朱諫《李詩選注》:“句法清新,出於天授。唐人之為短律,率多雕琢,白自腦中流出,不求巧而自巧,非唐人所能及也。”
沈德潛唐詩別裁》:“三、四流走,竟亦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須整齊。蘇、李贈言,多唏噓語而無蹶蹙聲,知古人之意在不盡矣,太白猶不失斯意。”
凌宏憲《唐詩廣選》:蔣春甫曰:不如此接,便無生氣(“此地”二句下)。
吳烻《唐詩直解》:評:不刻不淺,自是爽詞。
《唐風懷》:質公曰:倏忽萬里,念此黯然銷魂。
《唐詩歸折衷》:唐云:起極弘遠(首二句下)。唐云:接得輕便(“此地”二句下)。唐云:結更淒楚(末二句下)。吳敬夫云:深情婉轉,老致紛披,便可與老杜“帶甲滿天地”同讀。
王堯衢《古唐詩合解》:前解敘送別之地,後解言送友之情。
屈復《唐詩成法》:“青山”、“白水”,先寫送別之地,如此佳景為“孤篷萬里”對照。“此地”緊接上二句,“一別”,送者、去者合寫。五、六又分寫。“自茲”二字,人、地總結。八止寫“馬鳴”,黯然銷魂,見於言外。
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首聯整齊,承則流走,而下聯健勁,結有蕭散之致。大匠運斤,自成規矩。
施重光《唐詩近體》:每句整齊。結得灑脫,悠然不盡。
《精選五七言律耐吟集》:青蓮五律無一首不意在筆先,掃盡人千百言,破空而下。
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五、六澹蕩淒遠,勝多多語。
月下獨酌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評第一首詩說:“花間有酒,獨酌無親;雖則無親,邀月與影,乃如三人;雖如三人,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雖不解飲,聊可為伴,雖徒隨身,亦得相將。及時行樂,春光幾何?月徘徊,如聽歌;影零亂,如伴舞。醒時雖同歡,醉後各分散;聚時似無情,情深得永結;雲漢邈相期,相親慰獨酌。此詩一步一轉,愈轉愈奇,雖奇而不離其宗。青蓮奇才,故能爾爾,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清人查慎行《初白詩評》評第二首詩說:“此種語太庸近,疑非太白作。
    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成為三人。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只是隨著我身。我只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醒時一起歡樂,醉後各自分散。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創作背景

    送友人詩創作時間、地點不明。安旗《李白全詩編年注釋》認為此詩:“詩題疑為後人妄加······其城別之池當在南陽。”並將此詩創作時間定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3]郁賢皓疑為於玄宗天寶六載(747年)於金陵所作。
    月下獨酌約作於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年),時李白在長安,正處於官場失意之時。此詩題下,兩宋本、繆本俱注“長安”二字,意謂這四首詩作於長安。當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嚮往光明,因有此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送友人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接下去兩句寫情。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說: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說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徵。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雲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遊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筆揮灑出分別時的寥闊背景:天邊一片白雲飄然而去,一輪紅日正向著地平線徐徐而下。此時此景,更令詩人感到離別的不捨。這兩句“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也對得很工整,切景切題。詩人不僅是寫景,而且還巧妙地用“浮雲”來比喻友人:就象天邊的浮雲,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誰知道會飄泊到何處呢?無限關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輪西沉的紅日落得徐緩,把最後的光線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離開。而這正是詩人此刻心情的象徵。
    此句也可理解為遊子將行未行的戀舊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複雜意緒。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為故人的眷戀之情,亦可理解為對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陽無限好”、“長河落日圓”,但願友人前路陽光燦爛,諸事圓滿遂心,呼應了“孤蓬萬里征”一句。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末聯借馬鳴之聲猶作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山,流水,紅日,白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畫面中流蕩著無限溫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月下獨酌寫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詩中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此詩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頓覺熱鬧起來。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詩人運用豐富的想像,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全詩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因此一直為後人傳誦。

    名家評價

    送友人
    仇兆鰲:“太白詩‘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對景懷人,意味深遠。”
    朱諫《李詩選注》:“句法清新,出於天授。唐人之為短律,率多雕琢,白自腦中流出,不求巧而自巧,非唐人所能及也。”
    沈德潛唐詩別裁》:“三、四流走,竟亦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須整齊。蘇、李贈言,多唏噓語而無蹶蹙聲,知古人之意在不盡矣,太白猶不失斯意。”
    凌宏憲《唐詩廣選》:蔣春甫曰:不如此接,便無生氣(“此地”二句下)。
    吳烻《唐詩直解》:評:不刻不淺,自是爽詞。
    《唐風懷》:質公曰:倏忽萬里,念此黯然銷魂。
    《唐詩歸折衷》:唐云:起極弘遠(首二句下)。唐云:接得輕便(“此地”二句下)。唐云:結更淒楚(末二句下)。吳敬夫云:深情婉轉,老致紛披,便可與老杜“帶甲滿天地”同讀。
    王堯衢《古唐詩合解》:前解敘送別之地,後解言送友之情。
    屈復《唐詩成法》:“青山”、“白水”,先寫送別之地,如此佳景為“孤篷萬里”對照。“此地”緊接上二句,“一別”,送者、去者合寫。五、六又分寫。“自茲”二字,人、地總結。八止寫“馬鳴”,黯然銷魂,見於言外。
    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首聯整齊,承則流走,而下聯健勁,結有蕭散之致。大匠運斤,自成規矩。
    施重光《唐詩近體》:每句整齊。結得灑脫,悠然不盡。
    《精選五七言律耐吟集》:青蓮五律無一首不意在筆先,掃盡人千百言,破空而下。
    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五、六澹蕩淒遠,勝多多語。
    月下獨酌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評第一首詩說:“花間有酒,獨酌無親;雖則無親,邀月與影,乃如三人;雖如三人,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雖不解飲,聊可為伴,雖徒隨身,亦得相將。及時行樂,春光幾何?月徘徊,如聽歌;影零亂,如伴舞。醒時雖同歡,醉後各分散;聚時似無情,情深得永結;雲漢邈相期,相親慰獨酌。此詩一步一轉,愈轉愈奇,雖奇而不離其宗。青蓮奇才,故能爾爾,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清人查慎行《初白詩評》評第二首詩說:“此種語太庸近,疑非太白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