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墓(唐代白居易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白墓》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詩。此詩寫李白墓地的簡陋和荒涼,對李白詩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欽慕,同時對李白生前的落魄和身後的蕭條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不平。全詩包孕豐富,感慨深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李白墓
  • 創作年代中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小律
  • 作者:白居易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李白墓
採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李白墓:唐代大詩人李白死於當塗(今屬安徽),初葬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遷葬青山。今安徽馬鞍山南採石山下採石鎮猶存墓址。過往詩人到此多有吟詠。
⑵採石:即采石磯,原名牛渚磯,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東岸,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較狹,形勢險要,自古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鎮。相傳為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處。有太白樓、捉月亭等古蹟。
⑶田:指墓地。
⑷可憐:可嘆,可悲。荒壟:荒蕪的墳墓。窮泉:泉下,指埋葬人的地下,墓中。
⑸驚天動地:形容發生的事情極不尋常,令人震驚。這是對李白詩文的高度評價,認為可以感動天地。
⑹但是:但凡是,只是。薄命:命運不好,福分差。
⑺就中:其中。淪落:落魄,窮困失意。君:指李白。

白話譯文

在採石江邊,無邊的野草圍繞墳地,遠接白雲。
可悲的是這荒墳深穴中的枯骨,曾經寫過驚天動地的詩文。
只要是詩人,大都命運不好,而詩人窮困失意,誰也沒有超過李君。

創作背景

這首七言詩《李白墓》約作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二十八歲,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李白墓原在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的遺願把李白墓遷至青山。白居易所見,當是范傳正未遷葬時的舊墓,“墳高三尺,日益摧圮”(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李白詩名垂於千古,但生前遭遇不幸,漂泊淪落,死後蕭條,墓地簡陋。斯人而有斯遇,詩人憑弔之際,自是感慨萬千。詩中寫李白墓地的荒涼,對李白詩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欽慕,而對其一生潦倒,更寄予了無限的同情。
詩的開頭兩句寫李白墓地的簡陋和荒涼,通過對李白墓周邊環境的描寫烘托出了一片蕭索悲涼的氣氛。“可憐”兩句說可憐那躺在荒野黃泉下的寒骨,當他活在人世的時候,曾經寫出過驚天動地的詩文。這裡通過“可憐”、“曾有”這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鮮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詩文的偉大和一代詩仙死後墓地的淒涼這一矛盾,直接地表現出了詩人的悲憤之情。儘管死後淒涼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詩文永遠留在人間,永遠為人們所喜愛。最後兩句提出詩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則命愈薄的問題,表達了詩人對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從側面再次讚頌了李白的偉大。結尾言不盡而意亦不盡,耐人尋味。
此詩的形式採用七律變體,六句包孕豐富,感慨深沉。全詩用李白傑出的成就,與李白坎坷的命運、死後墓地荒涼和後世文壇的暗淡組成了多重對比,從而賦予了作品驚心動魄的藝術感染力。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李濟洲《全唐詩佳句賞析》:“可憐”、“曾有”的詞語,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悲憤之情。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