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璞(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李璞,男,漢族,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璞
  • 外文名:Pu Li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岩石學家、同位素地質學家
  • 性別:男
人物經歷,代表作品,

人物經歷

1950年毅然投身到新中國的科學事業。同年隨解放軍進西藏,擔任中央文委西藏工作隊隊長,收集康藏高原第一批珍貴的地質資料,為解決康藏高原地質發展歷史和找礦勘探奠定了基礎。1956年擔任祁連山地質綜合考察業務領導,對祁連山地區古火山活動,基性——超基性和區域地質發展作了大量調查工作,填補了這一空白地區地質圖。為解決我國急需資源,對基性、超基性岩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獲當年度中國科學院三等獎,出席全國先進工作者大會、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擔任金剛石研究課題的組織領導任務,深入湖南等地調查,作出了成績。同年,領導創建我國第一個同位素地質研究室。該研究室在1962年提出了我國第一批同位素地質年齡數據,填補了我國這門學科的空白。1961~1962年,承擔剛剛開展的鈾礦地質業務領導工作,兩年中,足跡踏遍大江南北的礦床地,為中國新興的鈾礦事業做出了貢獻。他積極參加我國第一個全國科學長遠規劃工作。作為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積極組織全國地質科學學術活動、技術交流,多次出國考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熱情宣傳新中國科學成就,促進國際交流。在回國近20年中,歷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所黨委委員、所學術委員會秘書、全國登山協會顧問、地質學報編委、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等職。1968年4月26日,在林彪、“四人幫”極左路線的摧殘迫害下,含冤逝世,終年57歲。1978年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中共貴州省委批准,在貴陽舉行追悼大會,為李璞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李璞是我國著名岩石學家與同位素地質學家。一生虛心好學,不恥下問,治學嚴謹,一絲不苟,平易近人,關心民眾疾苦,深受同志們愛戴;關心教育事業,經常到科技大學、北京大學講學;關心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從政治、業務、生活上付出大量心血,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良師益友。
後組織和領導了西藏地質礦床首次科學考察,發現了鉻鐵礦等多種礦產。參加了我國第一次橫穿祁連山山脈產實地考察,基本弄清了祁連山區地質和礦產分布規律。六十年代負責組建和領導了全國第一個同位素地質研究室,開創了我國同位素年代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的研究領域。
曾任中央文委西藏工作隊隊長,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等職。1951年,李璞率隊入藏,進行地質調查,綜合整理研究了青藏高原第一批地質資料,為在青藏高原開展大規模地質調查研究、闡明地質發展歷史和礦產勘查奠定了基礎。1954年,建立了阿拉善地區的地層劃分系統,至今為地質界所參用。1956年,他領導、參加了祁連山地質考察,發現了北祁連山寒武系的存在;提出了南北祁連山的奧陶系分屬地槽系和陸台型的觀點;闡明了鉻礦化與岩相的關係,著重指出該區鉑礦比鉻更有利,這為後來的工作所證實。在此基礎上,他具體參與組織並指導了對全國超基性岩的全面研究,初步闡述了超基性岩與礦產的關係,在中國的超基性岩及其礦產研究中起了積極作用。1958年,李璞領導了中國科學院第一個同位素研究室的籌建工作,並於1962年提出了第一批同位素地質年齡數據,為中國同位素地球化學工作的開創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代表作品

主要著作有:《中國已知的幾個超基性岩體的觀察》(1956)、《康藏高原的自然情況和資源介紹》(1954)、《甘肅玉門紅柳峽第三紀火山頸報導》(1959)和《關於如何尋找超基性岩和基性岩及其有關鉻鎳等礦床的一些意見》(1959)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