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李爾王
- 外文名稱:The King Lear
- 創作年代:1606年
- 文學體裁:戲劇
- 作者:威廉·莎士比亞
- 字數:約70000
- 首版時間:1608年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出場人物,詳細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全劇有兩條平行的故事線索。主線索講述的是古代不列顛國王李爾年老昏聵,要根據愛他的程度把國土分給自己三個女兒。長女高納李爾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語哄騙老人,唯獨小女兒考狄利婭講了老實話,說“我愛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李爾一怒斥逐了小女兒,將她遠嫁法國,把國土平分給了兩個虛偽的女兒,結果自己卻受到兩個女兒無情的怠慢,一怒而跑到了暴風雨中的荒野,與喬裝瘋丐的愛德加為伍。後來小女兒從法國興師來討伐,終於父女相見,但是英法兩軍交戰,法軍戰敗,考狄利亞被俘,不久被愛德蒙密令緣死,李爾抱著她的屍體在悲憤中瘋狂而死。另一條次線索是葛羅斯特伯爵聽信庶子愛德蒙的讒言,放逐了長子愛德加。後來由於他同情李爾,被挖去雙目,在野外流浪時遇到淪為乞丐的兒子愛德加,由他攙扶前行,卻不知攙扶他的就是被自己趕出門的兒子。庶子愛德蒙繼承爵位後,同時與李爾的長女、次女勾搭,害得她們爭風吃醋,相互殘殺,最後次女被毒死,長女謀殺親夫的陰謀敗露後自殺。愛德蒙受到愛德加的挑戰,在決鬥中被殺。
作品目錄
第一幕 | 第二幕 | 第三幕 |
---|---|---|
第一場 李爾王宮中大廳 | 第一場 葛羅斯特伯爵城堡庭院 | 第一場 荒野 |
第二場 葛羅斯特伯爵城堡中的廳堂 | 第二場 葛羅斯特城堡之前 | 第二場 荒野的另一部分 |
第三場 荒野的一部 | 第三場 葛羅斯特城堡中的一室 | |
第四場 荒野、茅屋之前 | ||
第五場 葛羅斯特城堡中一室 | ||
第六場 鄰接城堡的農舍一室 | ||
第七場 葛羅斯特城堡中一室 |
第四幕 | 第五幕 |
---|---|
第一場 荒野 | 第一場 多佛附近英軍營地 |
第二場 奧本尼公爵府前 | 第二場 兩軍營地之間的原野 |
第三場 多佛附近法軍營地 | 第三場 多佛附近英軍營地 |
第四場 同前、帳幕 | |
第五場 葛羅斯特城堡中一室 | |
第六場 多佛附近的鄉間 |
創作背景
《李爾王》的故事來源於英國的古代傳說,以此為題材的詩歌和散文甚多,莎士比亞在故事藍本的基礎上加入了悲劇結局、李爾王的發瘋等原創內容。
莎士比亞在創作《李爾王》時,正值他藝術生涯的最高峰。他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更清晰、更透徹,更關注人性、道德和哲理的思辨。
人物介紹
出場人物
李爾不列顛國王 | 康華爾公爵 | 克倫 朝士 | 考狄利婭一侍臣 |
大女兒高納里爾 | 奧本尼公爵 | 奧斯華德 高納里爾的管家 | 傳令官 |
二女兒里根 | 肯特伯爵 | 老人 葛羅斯特的佃戶 | 康華爾的眾仆 |
小女兒考狄利婭 | 葛羅斯特伯爵 | 醫生 | 高納里爾 里根 考狄利婭 李爾之女 |
法蘭西國王 | 愛德伽 葛羅斯特之子 | 傻子 | 扈從李爾之騎士、軍官、使者、兵士及侍從等 |
勃艮第公爵 | 愛德蒙 葛羅斯特之庶子 | 愛德蒙屬下一軍官 |
詳細介紹
李爾王
李爾自認為一個由神的權威控制的宇宙,和諧有序,反映到人間就是一種絕對的倫常關係。他自認為是信念、秩序、倫常的捍衛者甚至化身,考狄莉亞的話在它看來無疑是對倫常的蔑視,對既定秩序的否定。而他鑄成悲劇的根源也由此而生,他錯把倫理和政治混為一談,甚至錯把倫理和政治秩序當作兩個對等的事物對待。殊不知,倫理代表著親情,代表著自然的神的旨意,是一種絕對關係。而他強迫女兒們為了得到政治上的利益,以親情為藉口,作為換取權力的籌碼。這樣,李爾和女兒們之間的親情就不復存在了,倫理秩序在此處被政治秩序所異化,倫理關係被降到了一種相對關係的地位,自然的倫常遭到了嚴重破壞。
而嫁妝的這齣戲,只是正常的倫理秩序被破壞的開場。接下來,李爾把實際的權力分給了大女兒和二女兒,可笑的是,他不承認實權旁落,於是,他帶著代表權力的百名武士,到兩個女兒家輪流居住。這種寄居在李爾看來,不過是仍然握有實權的國土和父親到代理人和女兒的地盤上巡查罷了,她們理套用對待國土的禮節迎接他、但兩個女兒和他的想法完全相反,李爾在她們眼中只是個喪失了實權的老者。李爾還想用武士來彰顯他的地位,這無疑是用空洞的符號來支撐其實體的影響。當女兒們用正常的家庭倫理關係和他相處時,李爾卻堅持享有空洞的權力符號。倫理秩序被異化的惡果爆發了。李爾被女兒們趕出了城堡,在暴風雨肆虐的荒原上陷入了瘋狂。
愛德蒙
愛德蒙是尊貴的格羅斯特伯爵之子,他英俊而健康,用莎士比亞的話來說,他擁有“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只可惜,作為庶出兒子的愛德蒙,在行為上並不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也並不像一個天神。他一直嫉恨自己嫡出的兄長愛德伽,多少年來,這嫉恨的種子在他心裡發芽瘋長,他認為哥哥是他們的父親“擁有一個毫無歡趣的老婆,在半睡半醒間製造出來的一批蠢貨。”而他自己,雖然是私生子,但卻是在熱烈興奮的姦情里,得天地精華,父母元氣而生下的孩子。而他想要的,就是得到“合法的愛德伽的土地。”
通過一封偽造的信件,愛德蒙成功讓自己的父親格羅斯特伯爵相信愛德伽欲聯手愛德蒙謀害自己並取而代之。在他的籌劃下,愛德伽欲父親的誤會一再加深,終致離家出逃。這次出逃帶給了愛德蒙來自父親百分之百的信任及原應該由愛德伽繼承享有的所有權利,但這只是他重構命運的第一步。
李爾王的長女高納里爾與其夫君奧本尼公爵同床異夢,卻與背叛生父的愛德蒙“惺惺相惜”,二人商定在一場征戰中使奧本尼身亡,愛德蒙取而代之,可此時里根公主卻意外守寡,與愛德蒙乾柴烈火。於是愛德蒙藉機行事,在這姐妹二人左右逢源,妄圖組建“娥皇女英”式的家庭,成為整個國家的主人,但這條終極計謀最終在他與得知真相的愛德伽對決時流產了。在這場正邪對決中,愛德蒙最終負傷而死,而李爾王的兩位公主也都為他而死。
考狄利婭
考狄利婭可以說是悲劇主人公最完美的正面代表。她的死讓人痛徹心扉,但她的人格和尊嚴散發個耀眼的光芒。考狄利婭這個人物可以說思想和行為都符合基督教精神。她如一個虔誠的基督徒那樣誠摯無私的熱愛她的父親。即使被父親無理遺棄,仍默默承受,還深深地掛念父親。當他得知父親蒙受不公正待遇,處境艱難時,她十分痛心並帶兵救父於危難之中。儘管這樣很危險甚至會讓她付出生命,她卻毅然替父找到正義。
傻子
傻子是戲劇中的丑角,在《李爾王》中被稱為Fool,關於“Fool”的翻譯,各家譯法不同:朱生豪將其譯成“弄人”,卞之琳譯為“傻子”,梁實秋譯為“弄臣”,還有學者稱之為“愚人”,等等。
《李爾王》中的傻子是四大悲劇中丑角出場次數和語言數量最多的一個,與劇中其他角色尤其是主角相比,傻子只是一個小角色,但他在劇中有著十分突出和鮮明的形象,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自然人性、權力、命運等一系列命題的觀點都有了很大變化和發展;在《李爾王》中,莎士比亞正是通過傻子這一形象的話語把這一切鮮明地反映出來。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倫理思想
從權力角度考察《李爾王》中的倫理思想,對李爾王分封國土的舉動也不能給予徹底的否定。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認為李爾王分封國土的情節不可信,但是卻忽略了中外歷代統治者尤其重視繼承權問題。在家天下的思想支配下,李爾王在沒有兒子繼承王位的情況下,考慮自己百年以後的權力繼承問題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從親情的角度考慮,準備將國土分給自己的三個女兒也是他的唯一選擇。在家天下的君主政權統治下,這樣的分封是無可指責的,也是君王企求自己家族的統治千秋萬代的唯一最佳選探,即通過父權與王權的雙重作用,保證統治者繼承權的延續。
在李爾王的意識里,作為君王,這個國家的一切都是屬於他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李爾王的分封是合理的,其中不包含任何不正義的行為。而柯苔莉亞以道德的名義不贊成李爾所要求的花言巧語,雖然其中沒有任何欺詐和搶劫的意願,但是,在李爾看來,反對一方的柯苔莉亞的“真話。對他的權威構成了不可饒恕的挑戰,她不但得不到她所應該得到的一份應有的財產(國土),而且被李爾視為是“非正義“、“非道德”的舉動,在李爾一方藉助了君王的倫理,同時,在柯苔莉亞一方也藉助了道德倫理的力量,而最後,大多讀者是傾向於後者的。
權力欲望
從擁有到失落、被剝奪,到最終的放棄,李爾完成了他由一個至尊的王者淪落為絕望的貿者的蛻變。在這個過程中,生存是因為他相信自己還有“擁有”的可能和希望,他無情剝奪了考狄利亞的緩承權,他相信他還擁有其他兩個女兒的忠誠和愛戴;他毅然離開里櫻的塌地,他相信他還擁有高納里爾的愛,被高納里爾逐出城堡後他在暴風雨的荒原上無所顧忌煌詛咒呼嘯,他相信他還擁有呼喚自然的威力來報復這無情世間的力量。但是,當他終於意識到他已經一無所有的時模,那種支撐他精神和心靈的柱子便襲然倒塌,瘋癲也成為李爾無可逃脫的宿命。
可以說,李爾王瘋癲的根本原因是曾經“擁有權力”這現實以及由此帶來的虛榮和欲望。他曾經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個權力使他被奉承和諂媚所包圍.而這種氣氛中人往往趨向於“不受自己的秘密性質的控制,而成為世界表象一切誘惑肉體和靈魂的事物的犧牲品。”在頭上那頂王冠的光芒的籠罩下,任性成為李爾性格的主要特徵。
他被剝奪了權力之後.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都顯得不中用,或者說他的任性不再被任何人所包容和接受,而且這一切都產生一種後坐力,使他成為必然的獵物。
更糟糕的是,當人們在使用權力緩解自卑感的同時,並不能真正賦予權力者以精神的力量,於是內心上更為實在而根本的空虛導致了人類權力的濫用和意志的絕對不滿足。只有在面對貪婪時,意志才是自由的。
而現代社會解決矛盾的方法的邏輯則是這樣的一既然個人對權力的欲望不可能消滅並且一方壓迫另一方的局面不可避免,那么乾脆以整個教會或者國家主體作為剝削者對每個個人進行奴役——無論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在這個意義之下人類才有可能是平等的。權力是看似邪惡,但確實為生命的本質
而不可消滅,任何入對其權力的剝奪都不可避免地淪為李爾王的“徹底的空虛”,所以權力的“溫和轉化”比權力的消滅來得更加實際。而這—過程中的代表性事件便是權力在概念上馴化為“權利”(溫和的政治權力)與“金錢”(可量化操作的財產權力)。
翻開現代文明史,權力與瘋癲的矛盾隨處可見,就連極力鼓吹權力意志的尼采也最終滑入瘋癲的泥潭。於是;同樣關注權力的福構格探究的目光投向權力規訓下的人,他明確提出,人應該回歸自我。而回歸自我的訓練方法之一就是“忍耐和節制”正像—般斯多葛主義者所提倡的那樣.每個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世界的最佳狀態,國王與平民對自然而言同等重要。所以,人只有徹底承認人類自己的不自由性,放下自我的先入為主與情感的固執,徹底的順應自然而不僅僅地順其自然,才有可能冷靜地看到人生的真傷,避免老李爾王的悲劇。而反過來說,如果人類無法看見自己的不自由性,無疑便會在自由意志的重重迷霧下四處碰壁,永遠也無法達至真正的自由。
藝術特色
意象
《李爾王》這部劇作中,眾多的自然意象被納入其中,從廣度與深度上極大地拓寬了文本所及的領域。自然意向的使用不但使得整個作品架構更加舒張,氣勢更加宏大,也使得自然本身超脫了其物質性,而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徵性意義。
從整個劇情的發展上看,自然的變化始終與劇情的起伏變化保持著密切的關係,起到了鋪墊、承接、抒情,與激發觀眾思索的作用。為劇本增添了極其豐富的闡釋空間。第一幕開啟時,天氣晴好,展現出了生活的有序和人物生命狀態的平靜。第一幕第一場之後,卻出現了不詳的預兆,為接下來李爾王命運的轉折做了暗示與鋪墊。李爾將王權給予了兩個女兒,卻將樸實真誠的小女兒驅逐出自己的國度;愛德蒙憑藉陰謀手段愚弄了葛羅斯特,使自己的兄弟愛德伽被驅逐。此時的葛羅斯特已經朦朧地預感到,“最近這一些日蝕月蝕果然不是好兆;雖然人們憑著天賦的智慧,可以對它們做種種合理的解釋,可是接踵而來的天災人禍,卻不能否認是上天對人們所施的懲罰。”“我們最好的日子已經過去;現在只有一些陰謀、欺詐、叛逆、紛亂,追隨在我們的背後,把我們趕下墳墓里去”。隨後,放棄了王權的李爾王被兩個女兒逐出家門。一時問暴風席捲,大雨傾盆。接下來的第三幕,在李爾“渺小的一身之內,正在進行著一場比暴風雨的衝突更劇烈的鬥爭。這樣的晚上……獅子和餓狼都不願沾濕它們的毛皮。他卻光禿著頭在風雨中狂奔,把一切付託給不可知的力量。”在這裡,天氣的變化既推動了劇情發展,也將人物心理、情感上的變化很好地給予了詮釋。
悖論
莎士比亞在《李爾王》中設計了不少人物對白的悖論,這些悖論背後隱藏了社會的秩序、人物的情感、甚至作者對劇中人物或當時的社會的情感傾向。
作品影響
作品評價
英國詩人雪萊:“《李爾王》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戲劇詩的樣本。”
莎士比亞專家布拉德雷:《李爾王》經常被稱為莎翁“最偉大的作品、他戲劇中最好的一部”,如果人們被迫不得不失去莎士比亞所有的作品,只保留一部,也許大部分最了解和欣賞莎士比亞的人會選擇保留《李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