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堂,烈士。1916年隨其父參加王伯常、劉伯承組建的四川護國軍第一支隊。在討伐袁世凱的戰鬥中不幸為軍閥政府捕獲。經多方營救出獄,回到家鄉涪陵縣羅雲鄉繼續堅持鬥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煥堂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涪陵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姓 名:李煥堂
性 別:男
民 族:漢族
籍 貫:四川涪陵
出生年月:1889年
犧牲日期:1931年08月20日
又名李志。自幼勤奮好學,文化功底甚厚。
人物生平
1916年隨其父參加王伯常、劉伯承組建的四川護國軍第一支隊。在討伐袁世凱的戰鬥中不幸為軍閥政府捕獲。經多方營救出獄,回到家鄉涪陵縣羅雲鄉繼續堅持鬥爭。1926年初,共產黨員鐘善輔奉川西黨組織派遣,回羅雲鄉開展農民運動,與其來往密切。經鐘善輔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與此同時建立了涪陵縣農村第一個黨支部,任支部書記。隨即在當地開展宣傳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開展“一切權利歸農會”的鬥爭。1927年初,經過串連和發動,很快在羅雲鄉建起了農協會組織,被推選為農會主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革命暫時轉入低潮,羅雲鄉的農民運動被迫轉入隱蔽鬥爭。根據省委指示,他與黨支部成員商定,在羅雲壩以組織“土地會”的名義開展農民革命運動。利用農民九月九祭菩薩的地方風俗,貫徹黨的“土地革命”鬥爭總方針,發展了大量“土地會”員,同時醞釀發動起義。1928年春,為貫徹省委在全省實現“春暴”的指示,他和黨支部其他成員決定在羅雲發動農民武裝暴動。6月17日,暴動隊員在李煥堂指揮下沖入新場鎮,按預定計畫擊斃豪紳惡霸20多人,打擊了封建反動勢力。暴動後,立即撤退到豐都縣崇德鄉。1928年6月,化名李志,在崇德鄉觀音庵國小以任教為掩護,與中共崇德區委書記李潛農及尹覲陽(化名李庶)等取得聯繫,繼續開展農民運動。區委決定由他負責磨刀洞一帶農民的組織發動工作。經過他作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爭取磨刀洞“神主”劉朝佐及“神兵”秦姓頭目加入農民運動,“打富濟貧”,建立了農民武裝,農會會員發展到數百人。9月26日,參與組織在磨刀洞召開的觀音寺農民起義軍誓師大會。農民起義震動了豐(都)、涪(陵)、忠(縣)、石(柱)等縣。誓師大會後他與尹勤陽等返回羅雲,將隱蔽下來的“土地會”會員秘密召集起來,開展地下革命鬥爭。1930年春,中共四川省委派軍委書記李鳴珂親赴涪陵,建立了四川工農紅軍第二路游擊隊。李鳴珂為總指揮,梁戈為前委書記,他為前委常委兼大隊長,轉戰於涪陵、豐都、石柱、武隆邊境地區。正當革命形勢向前發展時,紅軍游擊隊領導受李立三“飲馬長江,會師武漢”左傾錯誤的影響,離開根據地,沿長江向城市轉移,遭到數倍於己之敵的堵截追擊,紅軍游擊隊損失嚴重,補給十分困難,省委決定分散隱蔽。部隊解散後,他去重慶市郊蔡姓同志家隱蔽。次年返回羅雲鄉。不久便被農暴中漏網地主劉佑卿探知,遂出大洋買通其妻弟與姨侄兩人,佯裝探親,在他家閒住數日,於1931年農曆8月20日,當他送客出門時,被埋伏的敵人突然開槍殺害於住宅不遠處,遺體葬於挨子溪。